• 200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思考

      2002(1):1-3.

      摘要 (11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三个代表”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哲学角度加深对三个代表”科学性的认识,并分析这些哲学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论要

      2002(1):4-6.

      摘要 (10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形成变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认识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即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规律。

    •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内涵

      2002(1):7-9.

      摘要 (11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归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核心的阐述,都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马克思著作中的“个人”及其意蕴

      2002(1):7-9.

      摘要 (10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著作中对“个人”的论述,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是以阶级群体、整个人类对美好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建立为背景、框架和前提来进行论述的。这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真正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其他一切人学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强调的是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与社会发展目的的根本一致性。

    • 西部开发应以人为本,实现富民兴区

      2002(1):14-16.

      摘要 (110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东西部形成了日益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反差。这些差距的存在对扩大我国内需、经济结构调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 ,在西部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从而达到富民兴区、振兴西部经济的目的。

    • 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整合的难点探析

      2002(1):17-19.

      摘要 (18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三峡移民安置区与迁出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因而外迁移民必须同安置区整合后才能融入安置区社会。工程移民与安置区的整合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体现出移民与安置区的双向互动,但在实践中是以移民融入安置区为主的单向整合。整合的难点主要在自然环境差异、生产方式差异、生产技能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形态差异等方面。

    • 网络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2002(1):20-22.

      摘要 (11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英特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给传统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特点。 一个国家的信息处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我国若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 信托财产定位的经济与法律分析

      2002(1):23-27.

      摘要 (11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托财产是信托关系的基本要素,由于信托的特殊性,信托财产与传统民法的财产有很大区别,正确给信托财产定位,是信托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信托财产的一般特性在于其人格性,而这种人格性的赋予是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动因。尽管信托财产人格性设计对受益人的利益有偏袒,但从社会成本而言,其目的在于促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当然,对信托财产的人格性定位并不绝对化,由于利益平衡的需求,往往在特定情况下对信托财产予以人格否认。我国《信托法》对信托财产的定位比较模糊,因此我国《信托法》应当进行相应修正。

    • 湖流域防洪体系中的洪水保险分析

      2002(1):27-30.

      摘要 (10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防洪保险是防洪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太湖流域是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产业走廊。流域内呈现了城市现代化、乡村小康化、城乡一体化的面貌。但流域内地势平坦,为典型的河网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灾损失逐年增加。建立太湖流域洪水保险制度从洪灾损失趋势看是很有必要的,就经济发展水平看也是可能的,为此从多方面提出太湖流域开办洪水保险的政策建议。

    • 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价问题探讨

      2002(1):31-33.

      摘要 (10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工程提出了水价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水价的影响因素、水价的构成、制定及实施等问题,为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价改革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

    •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2002(1):34-37.

      摘要 (10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以公司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着重解决的是委托代理问题,即如何选拔称职的经理人员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使其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是未来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该治理结构强调在坚持公司所有参入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应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状态,由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以及受契约的法律效力保护的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 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

      2002(1):38-41.

      摘要 (11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竞业禁止是董事的一项重要义务,但并非任何情况下董事都不能进行竞业行为。作为竞业禁止义务规制对象的交易,应属公司现实的营业项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的营业项目。董事在任职期间内在其他同类公司中的兼任行为并非一定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同时,董事离职后也有可能对公司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 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2002(1):42-45.

      摘要 (10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对新环境下创新风险的来源与识别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措施。这对企业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怎样开展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简论外债管理

      2002(1):46-48.

      摘要 (11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做好外债管理工作,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控制外债规模、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债务国之间的交流、防范汇率风险以及控制短期资本流动等。另外,政府其他工作会对外债管理起到某种程度的制约作用。

    • 高校医疗制度现状分析及改革初探

      2002(1):49-52.

      摘要 (120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高校医疗制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大多数高校医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参加医疗保险的目标、原则及医疗保险的方案等改革对策。指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高校医疗制度改革及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势在必行。只有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创造财富。

    • 中国农业保护政策中“绿色条款”的应用研究

      2002(1):53-55.

      摘要 (11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身的弱质性要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政府有必要对之进行适当支持与保护。中国已加入WTO,“农业协议”的签署,使得我国的农业保护的政策空间变小。从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对比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本文认为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应该充分利用协议中“绿色条款”规则。

    • 高校科技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2002(1):56-58.

      摘要 (106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的产业曾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师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如今,面对诸多困难,应尽快理顺管理体制,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有效利用资金,建立高水平的科研产业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依靠技术创新、技术经营,为科技兴国做贡献,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 司法不公的成因分析

      2002(1):59-61.

      摘要 (11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司法不公包括程序不公和实体不公。程序不公缘于诉讼制度有悖程序公正的原则;实体不公主要缘于法院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公众对司法现状的不满实乃对这种弊端的不满。

    • 宪政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2002(1):62-64.

      摘要 (11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图避免跌入因果律的陷阱来解说宪政制度的发育发展,本文的视角是运用相关性原则尽可能地罗列与宪政发育发展具有亲和力的关联因素,包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商人阶层、法治等。阐发这些因素对宪政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会使我们更客观真实地体认宪政的本真蕴涵,另一方面让我们返照一国要成就宪政应具有的内外环境要素。

    • 德国行政复议制度探析

      2002(1):65-68.

      摘要 (12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战前后的德国行政法都直接或间接吸收了外来影响,形成今日的德国行政法体系。从德国行政法宏观发展历程来看,行政法治作为人类文明是在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创新和不断前进的。本文试图在笔者对德国行政法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剖析德国行政复议程序,以便开展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002(1):69-71.

      摘要 (11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入手,进而谈及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对构建新的翻译学体系的深远意义。这一理论有利于翻译观的转变,克服传统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消极影响,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 英语中的空灵

      2002(1):72-74.

      摘要 (11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为指导,以人类心物场原理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学与语言相结合,探讨了空灵在英语中的表现、理解和运用,并探讨了空灵的存在原理。心物过程的领域比受刺激的领域更大,人具有模糊识别能力。空灵在英语表达及英语研究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学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和辩证法的研究价值。

    • 《无名的裘德》的存在主义解读

      2002(1):75-78.

      摘要 (13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图从存在主义的一些观点出发,探讨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对这一现实主义作品中出现存在主义因素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此来解读这部小说。

    • 《异苑》标点补正

      2002(1):79-81.

      摘要 (117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苑》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笔记小说,久受重视。中华书局刊出范宁先生校点本,甚便读者。由于此书向乏善本,可资旁证的参考材料也不多,校点尚有可商之处。本文针对标点方面存在的“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误断”、“句号逗号不当导致层次不清”、“叙事语误为引用语”等四类问题分别举例并提出补充意见。

    • 网络语言现象的分析

      2002(1):82-84.

      摘要 (21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虫”群体内部使用的形式,从本质看是语言的社会变异,是一种语标。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具有高学历层次和年轻化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社会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后塑文化。网络语言的出现正验证了后塑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符号性、匿名性、平等性、行为与责任相分离和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是网络语境的几个特点,受网络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显示出特殊词汇、特点符号和口语化三个特点。

    • 从语言史上看英语与德语的关系

      2002(1):85-87.

      摘要 (133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英德两种语言的历史追溯,叙述了两种语言的亲缘关系,阐述了两种语言由于社会分化而导致分化,并比较了两种语言的演变。

    •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02(1):88-91.

      摘要 (18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围绕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这一主题,文章探究了网络传播负面影响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冀在网络时代对如何开展青少年工作有所裨益。

    • 论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影响

      2002(1):92-94.

      摘要 (12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它的出现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它的出现并不会使其他传统的传播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反而会促使传统传媒在面临网络传播挑战的压力下,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