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1-5.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高校专业技能本位论挤压思想政治教育生存空间;学生自我认同感缺乏;缺乏基本的组织保障和物质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提升境界和开阔眼界,才能积极应对挑战,为此,应当自觉地在解决意识形态之价值困惑中提升其境界;自觉地在解决理论知识的困惑中开阔眼界。
2010(2):6-9.
摘要:权威意识和权威人格是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回溯中国农村社会权威的结构及其教化功能的实现状况,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威在社会教化的运行机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权威这一主体力量的缺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社区权威的作用,在党组织的非权力性影响下,形成有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参与、由社区正式权威主体和非正式权威主体构成的多元权威格局,从而重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刘维兰 ,
2010(2):10-12.
摘要: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传入中国,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这其中除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根基的原因,旨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010(2):13-16.
摘要:学科借鉴是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借鉴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视角的单向性,研究目标不够明晰,创新性不高,学科边界模糊,对学科定位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等。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科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2010(2):17-20.
摘要:“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论中的“思想”应该是作为过程的思想活动与作为结果的思想观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不仅具有认识论的特征,而且具有意识形态性、学科性和实践性,内涵更加深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基本的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生长点,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010(2):21-24.
摘要:机器人亚当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整个过程与人类科学家的典型科研方法非常接近。新创造的机器超越往日的机器,乃至往日的人;同时,虽然逼近,但依然低于创造它的当下的人,更低于未来的人。机器人沿着程序化由易到难的道路渐次将人的功能机器化。机器人亚当以其独特的方式质疑并将因而推进SSK的发展。罗斯·金给机器人命名为亚当和夏娃富含深意。
2010(2):25-28.
摘要: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是承载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两者出现了分裂与冲突,使得人类不断迷失自我,甚至异化为技术的、最终被货币主宰的物的附庸,从而形成了人类心灵与生存环境的双重困境。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实现科学求真与伦理求善的内在统一,才能使人类社会真正走出现实困境,最终实现物质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2010(2):29-32.
摘要:水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变迁的重要生态背景和影响因子,而且是江苏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水文化渗透在江苏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江苏水文化包括淡水文化、咸水文化和海洋文化。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文化资源,而苏中苏北地区则拥有% 种水文化资源。江苏沿海开发必须与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巩固淡水文化对沿海开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发挥海洋文化的牵引导向作用,挖掘咸水文化的优势特色作用,让水文化融入、服务、促进沿海开发并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2010(2):33-36.
摘要:水在地表、地下、空中以固体、液体、气体3种形态不断变换的方式循环往复,周行不已,这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人类在混沌中诞生、在洪水中重生、在黄泉下安息的生命历程,是集体无意识在人类的意识深层残存的精神化石;这两种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对水的理解与表达,他们往往通过象征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寄寓在水意象中。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的这种象征意义往往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原型恰恰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和人类对水心理体验的深层记忆。因此,水就有了3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固体—液体—气体,构成水在自然状态下的循环系统;混沌—洪水—黄泉,构成水在意识领域里的神话系统;初生—再生—长生,构成水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系统。
2010(2):37-40.
摘要: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加剧,以及治污防污设施建设的落后是造成淮河流域L村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水污染对村落社会农业生产状况、社区贫困状况、居民生计模式、居民健康状况、人口迁移与流动、村落社会整合等方面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水污染的社会影响具有整体性、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层次性等5个特点。拯救水污染村庄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抛弃原有的“治污+补偿”的单线思维,寻求“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010(2):41-44.
摘要: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下,城郊村落发生了急剧变化。环境问题的产生即是表现之一,在此问题中,人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在影响人行为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通过对下石村水环境恶化状况的调查,基于对村民生产方式与谋生手段转变的分析,揭示水环境恶化背后深刻的文化逻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文化逻辑在于科学的“无意识”和“私”的观念,谋生手段转变的文化逻辑在于“生态道德”与“池塘伦理”以及村庄的“生活面向”。研究发现,环境问题的治理,“治人”是本,只有改变人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唐国建 ,
2010(2):45-50.
摘要:跨界流域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量分配和水污染。已有相关研究涉及了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上下游利益博弈和经济补偿等诸多方面。(- 边界环保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目前以一级政府下属的环保局为主体的跨界流域水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实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共谋行为,其社会效应体现为该机制有效地协调了上下游的利益博弈,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或避免了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其生态效应却是联防机制,不仅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而且由于它将污染事件信息控制在内部,其结果往往是加剧了河流的水污染。
2010(2):51-54.
摘要:尽管垃圾桶的基本功能是装垃圾的容器,但它还有其他功能,如测试个人的公德心和环保意识的工具、环保形象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垃圾桶这些功能的建构过程,并倡导回归垃圾桶的基本功能。
2010(2):55-58.
摘要:对安徽省定远县210户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和服务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发现留守老人存在着经济供养条件差、生活照料缺位、缺少精神慰藉、看病就医困难等问题,提出应给老人提供生产补贴、加强五保老人之家建设,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同时积极了解老人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老年活动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险等应对策略。
2010(2):59-62.
摘要:人力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员、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外部条件的改变等。在提出人力资源和谐配置的原则、方法及反馈机制的基础上,从物理、事理、人理3个维度研究人力资源的和谐配置,建立人力资源和谐配置的逻辑框架,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2010(2):63-66.
摘要:近年来,因跨国并购而损害公平竞争导致国内行业垄断问题日益严重,严重损害了中国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其部分原因在于有良好组织的跨国公司与政府规制者进行合谋,亦即在制定和执行关于跨国并购规制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存在相关人员用公共权力进行抽租和创租的可能。在对跨国并购法律规制中各方关系分析基础上,对跨国公司与规制者合谋进行博弈分析,得到跨国公司与规制者达成合谋的条件。借鉴此博弈分析的结论和防范、化解跨国并购法律规制合谋的国际经验,提出防范、化解合谋的对策,包括: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合谋被发现的概率;加大对合谋的惩罚力度,尽快完善规制跨国并购的法律和相关实施细则;大力弘扬“人为为人”产业规制文化。
2010(2):67-71.
摘要:基于银行业特殊性的视角,对银行业股票期权激励的运用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由于银行在合约、产品和资本结构等方面存在特殊性,简单套用股票期权激励理论对银行公司治理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不合理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引发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我国银行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0(2):72-75.
摘要:鉴于目前城市交通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融资困难的现状,为践行“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之理念,结合南京市域交通设施建设和投融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投融资创新模式,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若干对策,保证交通建设所需资金来源。
2010(2):76-79.
摘要: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环境下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居住情况。当前的住房保障存在诸多弊端,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的政策方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该对政府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使之更好地为切实关系到民生的住房保障服务。
2010(2):80-82.
摘要:汉诗注重简约,汉语读者往往比较容易推断出语境含义,而人称代词的省略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葬花吟》7种英译本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习惯,采用不同的人称视角进行翻译,从而形成了译诗意境的不同;古汉语中没有动词的时态,而7位译者却使用了不同的时态,以反映译诗中内容的时间差异,从而再现情感的变化。
2010(2):83-84.
摘要:
2010(2):85-87.
摘要:
2010(2):88-88.
摘要: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