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为解决甬江感潮河段潮位预报总体精度偏低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经典调和分析(T_TIDE)、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混合模型(VMD-LSTM混合模型)。VMD-LSTM混合模型采用T_TIDE程序包对甬江河口逐时水位数据进行回报(即潮位),用实测水位减去潮位得到相应余水位,并采用VMD模型将余水位分解为13个本征模函数(IMF),依次对应D0~D12潮族,采用LSTM模型分别训练余水位的各个IMF分量和潮位并分别向后预报12~48.h,各个IMF分量和潮位的预报值之和即为河口水位的预测值。结果表明:VMD 模型可对甬江河口余水位中D0~D12 潮族波动进行完全分离;VMD-LSTM混合模型 12、24、36、48.h 短期水位预报的均方根误差 (RMSE) 比LSTM模型最多分别降低了0.15、0.13、0.16、0.16 m;VMD-LSTM混合模型在D0、D2潮族频带的误差修正最明显,相比LSTM模型,可分别将D0、D2潮族的谱峰预报误差最多降低0.05、0.04 m·d0.5。
    2025,53(2):11-18, 11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2
    摘要:
    为更准确地模拟秦淮河流域洪水演进情况,采用松散耦合方法,结合水文、水动力过程,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一维、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该模型在上游采用网格新安江模型,下游则结合一维与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复杂水流动态,在河道采用一维模型,在主要城区采用二维模型进行模拟,形成全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2015—2020年间的5场洪水,模拟结果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达0.932,验证了模型的高精度与可靠性。以20200713号洪水为例模拟了下游南京市城区的淹没情况,发现秦淮河下游城区多处区域(如郑淮路、凤凰东街、武定门闸区域等)存在显著淹没风险,最大淹没水深均超过0.5 m。
    2025,53(2):19-2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3
    摘要:
    为提高全球气候模式时空分辨率,以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NCEP再分析数据,优选出与气温、降水相关性较强的因子和对应网格,以此构建SDSM,并采用1971—2014年黄河水源涵养区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对SDSM的精度进行评估,通过将降尺度数据、MRI-ESM2-0、EC-Earth3-Veg气候模式自身的日降水和气温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降尺度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影响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气温和降水的大气环流因子主要为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和可降水量;SDSM对日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相关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皆在0.95以上;日降水相关系数在0.70左右,纳什效率系数在0.50左右;在全流域上,基于SDSM模拟的日气温和降水均优于EC-Earth3-Veg和MRI-ESM2-0气候模式。
    2025,53(2):29-3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4
    摘要:
    为解决采用单一来源数据研究柴达木盆地降水同位素组成时空分布特征的局限性,综合利用TNIP数据、文献数据、C-Isoscape数据和GCMs数据,构建了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年内、年际变化及其温度和降水量效应。结果表明:LMWL的斜率和截距低于GMWL,在空间分布上斜率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归因于云下二次蒸发的差异;降水 δ 18O在年内尺度上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德令哈、小灶火、茫崖、大柴旦、乌兰站的降水 δ 18O呈现逐年富集的变化趋势,温度是影响降水同位素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柴达木盆地区域降水同位素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不明显。
    2025,53(2):39-46, 9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5
    摘要: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百米级深厚软土覆盖层上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选择主沟覆盖层最深处断面,采用Biot固结理论计算分析了大坝填筑期及蓄水运行期坝体和坝基应力变形特性,重点研究了坝基固结变形分布规律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同时针对饱和软黏土覆盖层坝基,施工期采用“ φ =0”总应力法开展坝基深层抗滑稳定分析。结果表明:坝体填筑过程中覆盖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扩散和消散同步发生,其此消彼长的过程与地层的渗透系数密切相关,当坝体填筑到约1/3坝高时,覆盖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达到峰值,上层碎石黏土覆盖层相对偏大的渗透性使得坝体施工完成时覆盖层超静孔隙水压力大部分已消散,并在工后5 a覆盖层基本完成固结;由于坝体填筑过程中及大坝蓄水后碎石黏土覆盖层孔压消散较快,深层饱和黏土附加应力较小,大坝工后沉降增量仅为-7.35.cm(不计流变),约占最终稳定沉降量-337.58.cm的2.18%;采用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及相应参数计算得到的竣工期、蓄水期和库水位变动下大坝坝坡及坝基深层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相应规范允许值,坝坡失稳可能性小。
    2025,53(2):47-53, 7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6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调蓄池水力自清系统放空冲洗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闸门开启时长和储水室水位高度变化对放空冲洗水流流动特性及调蓄池底部沉积物冲洗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冲刷率与储水高度的非线性回归拟合公式。结果表明:放空冲洗的水流最大平均流速随闸门开启时长增加而减小、随储水高度增加而增大,放空冲洗水流的速度衰减主要发生在廊道前半段,放空冲洗后的廊道沉积物冲刷形态呈U形分布;放空冲洗的冲刷率随闸门开启时长增加而减小,在1.5 m储水高度下,当闸门开启时长由10.s增加至20.s时,冲刷率由46.27%减小为35.23%;放空冲洗的冲刷率随储水高度增加而增大,在闸门开启时长10.s下,当储水高度由0.5 m增加至2 m时,冲刷率由4.83%增大到58.67%。
    摘要:
    为降低船行波对内河生态航道护岸的影响,提出一种兼顾消减波浪和连通水体的孔洞型消波结构,并通过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其消波特性,分析了孔洞、波高和水位对波浪透射、反射、波浪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波浪与孔洞型消波结构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波浪透射、反射和孔洞造成的流体紊动现象,极大改变了波浪传播特征;透射波浪的波高在消波结构附近相对较大,距离消波结构较远时波高显著减小并趋于稳定;波浪透射系数随孔径减小和波高增大而逐渐减小;波浪反射系数随孔径减小基本不变,随波高增大而逐渐增大;透射和反射系数随水位的变化关系与水位 - 孔洞的相对位置及透波程度相关;随着波高增大,波压力和波吸力呈先快速增大后基本不变的趋势;随着孔径增大,波压力逐渐减小,而波吸力相近,且开孔率对波压力降幅的影响较波吸力更大。
    2025,53(2):63-7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8
    摘要:
    为研究太湖湖底沉积软土的工程特性和土体参数分布规律,收集了太湖隧道沿线湖底软土的大量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变异性、概率分布模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湖湖底软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异系数高,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函数变化规律;塑限和液限满足正态分布,密度和干密度近似正态分布,其他参数不符合正态分布;与强度参数最显著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干密度,呈指数或幂函数关系;对比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和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干密度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各土层中黏土变形参数与强度参数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淤泥质土与粉质黏土次之,粉土最小。
    2025,53(2):71-7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09
    摘要: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整反力梁角度,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倾斜。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备进行的锚桩法静载试验与传统堆载法静载试验得到的试桩沉降变化规律一致,误差合理,试桩承载力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经锚索拉拔后的锚桩密实度并未大幅下降,其承载力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采用该设备进行锚桩法静载试验能缩短设备搭设时间,减少试验所需场地,可有效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2025,53(2):78-87, 10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0
    摘要:
    为解决全域准键方法( QBM)结构分析计算和内存开销较大的问题,将QBM与有限元法(FEM)相结合,提出新的准键有限元法(QBFEM)。QBFEM采用统一的线性单元进行空间离散,将初始裂隙区和潜在损伤区设置为准键区域,进行连续-不连续数值分析,在材料无损区域采用有限元分析,且过渡区无需设置耦合区域。利用QBM和QBFEM对不同数量级网格结构进行刚度矩阵组装运算,验证了QBFEM的数值高效性和计算准确性。单孔平板拉伸、预制单裂缝平板剪切和静水压力下无损重力坝分析表明,QBFEM能够准确捕捉固体材料I型裂缝的萌生与扩展。
    2025,53(2):88-9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1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借助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GFRP后锚固混凝土板有限元数值模型,并结合已有物理试验结果验证了任意Lagrange-Euler (ALE)算法的有效性,分析比较了共节点方式、CONSTRAIN_BEAM_IN_SOLID模型和CONTACT_1D模型模拟黏结滑移行为的差异,揭示了不同黏结滑移模式模拟的GFRP后锚固混凝土板的破坏机理,探讨了GFRP配筋率、板厚和TNT当量对GFRP后锚固混凝土板破坏模式的影响及混凝土板失效体积率和能耗分摊率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GFRP后锚固混凝土板的损伤分级预测曲线。结果表明:ALE算法可以较好地模拟GFRP筋后锚固混凝土板的爆炸过程;不同黏结滑移模式模拟的GFRP后锚固混凝土板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相似,但最终破坏模式不同;提高GFRP配筋率和混凝土板的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GFRP筋的轴向力、混凝土板的失效体积率,提高混凝土板的能量分摊率及其整体抗爆承载能力;损伤分级预测曲线可用于评估TNT当量和板厚的变化对损伤的影响。
    2025,53(2):98-10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2
    摘要:
    针对当前重力式沉箱码头研究仅考虑地震或波浪单独作用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基于开源数值计算平台OpenSees,构建了重力式沉箱码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并讨论了地震与相位差对沉箱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地震作用沉箱出现了明显的水平和竖向位移,而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会显著影响沉箱位移的大小,具体情况与地震和波浪之间相位差有关,在最不利和最有利相位差条件下,沉箱最大水平位移相较于仅地震作用分别增大37.1%和减小26.9%。因此,在沉箱码头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的不利情况。
    2025,53(2):107-11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3
    摘要:
    为研究主应力偏转对隧道松动土压力的影响,基于大主应力拱迹线,针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塔式(三角形)滑裂面和盆式滑裂面两种情况下的侧压力系数分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考虑主应力偏转角度的侧压力系数计算公式,并根据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土体微单元的受力平衡,推导了隧道拱顶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与太沙基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相比,提出的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中删除了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准确取值的土体侧压力系数,代之以对松动土压力影响较大、与工程施工及土质参数密切相关的主应力偏转角度;对于黏性土,相比现有的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该公式不需要进行坐标平移或者采用迭代法计算侧压力系数,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公式要显著优于太沙基松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2025,53(2):115-12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4
    摘要:
    基于贝宁海滩侵蚀区段地形特征建立了海滩剖面物理模型,通过斜坡上波浪浅水变形和破碎物理试验,研究了贝宁海滩波浪传播演变规律和孔隙水压力响应特征,分析了波浪运动过程中的浅水变形特性、破碎规律和土体液化情况。结果表明:波浪在传播至沙坝附近时波高显著增大,且随着入射波高的增大,波浪的传播变形更为剧烈;波浪在向岸传播过程中非线性参数不断增大,并在沙坝附近达到临界值、发生破碎,随着入射波高和周期的增大,波浪破碎带逐渐外移,长周期涌浪比短周期风浪更容易发生破碎,涌浪能量占比越大,破碎越早,其破碎波呈现出崩破波的特征;波面形态的急剧变化导致沙坝附近的垂直孔压梯度陡增,从而影响了土颗粒的有效容重,随着入射波高的增大,沙坝附近的水平孔压梯度增大,土体更容易液化;风浪能量占比为50%的双峰谱波浪引起的水平孔压梯度最大,液化显著,涌浪次之,纯风浪引起的水平水压梯度和液化风险最小。
    2025,53(2):124-13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25.02.015
    摘要:
    为提升车船直取作业模式下集装箱在班列和船舶间的转运效率并降低作业成本,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两者重合时间窗的轨道吊与集卡调度优化策略,通过最小化单位集装箱作业时间和成本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智能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武穴港水铁联运枢纽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测试了不同码头布局与前沿铁路利用场景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特定车船直取集装箱比例(50%),构建的优化模型能够有效改善轨道吊和集卡的衔接水平,提升各种场景下集装箱的转运效率并降低作业成本,综合效益最高提升达到11.7%,广义直取模式的时间与综合效率优化幅度高于狭义直取模式,同时广义直取模式分堆场较共堆场布局取得更显著的优化效益;对于不同车船直取集装箱比例,总体上优化模型均取得优化效益,其中在中低直取比例范围内(<70%)广义直取模式经优化取得的提升幅度较狭义模式更为显著,而高比例条件下(≥70%)狭义较广义、共堆场较分堆场则取得了更优的提升效能,表明采用相适配的车船直取布局模式是提高不同场景下码头作业综合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

    • 主编:

      唐洪武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 邮编:

      210098

    • 电话:

      025-83786642

    • 邮箱:

      xb@hhu.edu.cn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32-1117/TV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0-1980

    期刊检索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