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S1):1-8.
摘要:把砂土液化理论划分成以概化仿真为目的的平均过程理论和以严格仿真为目的的波动过程理论两种.前一种理论已比较成熟,后一种理论则尚在发展之中.文中对这两种理论的目前进展情况作一简单的归纳.
1999(S1):9-12.
摘要:软土地基加固一般是在竖向采取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其实有时采用侧向加固方法,限制地基侧向变形,也能有效地减小沉降量,增加稳定性.本文对一软土地基上造假山的工程提出了在地基中埋设钢筋混凝土环墙的方法来限制侧向变形,经分析计算表明,它比竖向加固方法更有效地增加稳定性,更节省.文中还对这种加固方法提出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
1999(S1):13-17.
摘要:在人工建造的岩石工程周围,岩体往往沿天然弱面滑移或脱离,使应力、位移不连续.采用传统的弹塑性力学研究这种破裂、失稳现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对非连续体进行了力学研究,计算了巷道支架上的荷载与岩层结构的关系,以及采空区上方岩体的移动与岩层结构的关系,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1999(S1):22-25.
摘要:针对原型结构的复杂性,提出了在保证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进下简化模型结构的尺度原则和模式机制观点.尺度原则以地质体大小和结构面规模与模型尺度大小的相对关系作为介质类型划分和结构面取舍的依据;模式机制观点则从结构面和软弱介质对岩体变形和破坏的重要控制意义的角度讨论模型的介质类型划分问题.
1999(S1):26-31.
摘要:在强夯有效加固区为一椭球体的假设前提下,揭示了强夯有效加固区的几何形状、尺寸、土体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理论计算式.经过比较分析,结论与规范值、工程实测值吻合.
1999(S1):32-35.
摘要:研究土石材料的非线性、应力路径以及流变等对建立土石坝变形统计模型的影响,提出新的土石坝变形统计模型及迭代建模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新模型提高了拟合精度.研究工作使土石坝变形统计模型趋于合理.
1999(S1):36-43.
摘要:在垂直点荷载作用下,从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地基应力基本公式出发,通过数学处理、数值积分,求出圆形面积上作用三角形分布荷载时基础附加应力系数,制成表格.从而可查表计算圆形基础、环形基础自身沉降,以及对其他各种相邻地基的沉降影响.填补了有关数表的不足.
1999(S1):44-47.
摘要:应用Hankel变换和Laplace变换求解了半无限饱和土在水平集中力下Biot固结理论的基本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t→∞时,所得结果与Mindlin解吻合.由此验证了本文推导的基本解的正确性.
1999(S1):48-52.
摘要:以铁路沿线滑坡的发育及分布规律为依据,采用积分加权评估方法将铁路运输廊道坡体分为稳定坡段、潜在滑坡点、活动滑坡点和消亡滑坡点;进而针对潜在滑坡和活动滑坡提出致灾的离散元评估方法.对铁路沿线滑坡的防治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1999(S1):53-56.
摘要:利用Muki提出的半无限弹性体的基本解,根据土层表面的边界条件和各土层分界处的应力和位移连续条件,并进行相应的Hankel数值逆变换,得到内部作用在任意轴对称荷载的两层地基的位移和应力计算公式.通过改变参数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本文的公式推导和程序实现都是正确和可靠的.上述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应用于层状地基的桩基沉降计算.
1999(S1):57-61.
摘要:提出并阐析了笔者发现的岩体受荷后的微观变形不协调性力学现象,剖析了岩体抗剪峰值强度的微观释放过程,分析了“微观变形不协调性”与岩体峰值强度释放过程的相关性,提出了以“变形”控制工程岩体失稳的程度和“变形”应是可靠度的重要判据的观点.
1999(S1):62-65.
摘要:现场发生的土坡坍塌破坏本身构成一种大型剪切试验,因此它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来估算真实最小抗剪强度.通过离心模型试验能够获得与现场土坡坍塌完全相似且完整清楚的剪切破坏实例,从而可实现宏观考察整个滑动面上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而不像常规剪力试验那样仅能个别地模拟土体中某一处单元内土的强度性状.本文报道了这一新的途径在研究三种细粒土真实抗剪强度特性和强度参数特征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研究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1999(S1):66-69.
摘要:静压桩沉桩对桩周土体的挤密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主要研究方法有圆孔扩张理论等.本文在传统的平面圆孔扩张理论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触探结果的分析,对沉桩桩侧应力分布模式进行假定,提出了其准静态空间轴对称方程组的空间半解析解,该解答能同时反映径向位移的径向和竖向分布规律,这是平面应变解答无法反映的.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在大部分桩长范围内计算与实测较为符合.
1999(S1):70-72.
摘要:通过对某工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中承台所出现的裂缝分析,探讨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对承台的反力模式.分析表明,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反力具有不均匀的特性,桩顶具有较大的集中反力.在对桩与土的分担比不明确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桩基承台的计算方法来进行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台设计.
1999(S1):73-75.
摘要:介绍了桩基瞬态导纳动测法的原理,比较了该法与传统的稳态法的优缺点,探讨了该法的误差来源,以及降低测试误差、提高测试精度的方法.
1999(S1):76-81.
摘要: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杭州地区主要软土层土体的自相关特性.
1999(S1):86-90.
摘要:60年代,我国修建了不少宽心墙砂壳土坝,由于受当时的施工等条件限制,所筑坝壳大多存在质量差、抗震性能低等缺陷,给人民生命物质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本文以山东沂水跋山水库病险工程为例,对跋山水库土坝的抗震稳定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案.所提方案已被工程单位采纳并付诸实施.
1999(S1):91-95.
摘要:对龙河口水库东大坝在7°地震下的动力反应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抗震除险加固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抗震措施效果的分析,建议了抛石压坡的加固方案.
1999(S1):96-99.
摘要:鉴于有限元计算形成数据文件的复杂性,本文利用AutoCAD等编程软件编制了用于前、后处理的程序,以简化工作量.
1999(S1):100-102.
摘要:建立了缺陷基桩-成层土系统的纵向振动定解问题的计算模型,采用三层七点隐性差分格式求得了解,并用理论曲线拟合实测曲线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成层土中缺陷基桩的定量化动力测试.
1999(S1):103-106.
摘要:根据极限分析理论,构造基坑支护开挖稳定分析的机动许可速度场并建立虚功率方程.由此推出支护桩(墙)临界入土深度极限分析上限解的计算公式.结合算例分析了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开挖深度和土的抗剪强度的关系,它们之间呈非线性而不是经验的常量关系.
1999(S1):107-112.
摘要:内试验研究土体压缩和流变特性通常采用加荷比为1(ΔP/P=1)的加荷方式进行.而实际工程施工一般采用连续加荷或加荷比较小的分级加荷方式.针对不同加荷比对土体压缩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成果表明:不同土体加荷比对土体压缩、固结和流变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规律是加荷比越大,土体的压缩性越高;固结系数越大,流变系数随加荷比增大而减小,固体系数和流变系数还随有效应力σ'变化.
1999(S1):113-115.
摘要:提出了用硅橡胶模拟复杂岩基中弹性模量较低的软弱夹层和断层对厂坝结构进行三维光弹性试验,讨论了光弹法在解决复杂基础问题中的所谓粘结应力问题,指出层间粘接物的物理参数对界面应力和整体结构的受力状态的影响不可忽视.
1999(S1):116-119.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江苏省中医院高层干部病房综合楼大直径挖孔灌注桩桩底基岩抗压强度的原位测试技术.
1999(S1):124-127.
摘要:以Mindlin解答和荷载传递法相结合的半解析法,并应用中厚板理论的广义有限单元,建立了群桩-承台体系共同作用的线性与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群桩的工作性状,同时可用于承台厚度变化对桩-土-承台体系工作性状的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议的方法对土体线性及非线性情况下群桩沉降的性态预估令人满意.
1999(S1):128-133.
摘要:在众多的小应变动测桩的承载力的方法中,中心思想是通过动测桩的刚度来模拟确定桩的静刚度,再利用经验常数来推测出桩的承载力.然而,能否通过静载试验所得静刚度推测桩的承载力这一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研究和解决.本文探讨了单桩承载力及静刚度的表现规律与特性,将桩的承载机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应用等效极限位移的概念和特征刚度的概念,提出了由静刚度推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通过对实际工程的计算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准确度的分布规律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由此说明,单桩静刚度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桩的承载特性.但这种反映只是承载力的内涵的体现,而不是承载力大小的直接表现,也即静刚度与极限承载力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常数关系.这一认识对解决动测中的问题具有深刻意义.
1999(S1):139-142.
摘要:根据实验室固结试验测定的固结系数,对锡澄高速公路的几个路段进行了沉降时间估算,并与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计算的沉降时间太长,原因是实验室测得的固结系数偏小,远小于根据实测沉降量推算的固结系数.渗透试验实测的渗透系数比从固结系数推算得到的渗透系数大很多,对粉质土可能大100倍以上.
1999(S1):143-146.
摘要:介绍水泥粉喷桩在小区的应用实列.重点在于老城改造中,面对地质成分复杂、并常伴有暗河暗浜及各类地下建筑残存物等异常条件,水泥粉喷桩虽然具有经济上的优势,但在技术上让人感到不很成熟.通过本例的经济分析、技术认证、实践检验,总结了设计与施工需要注意的关键,罗列了一些现场难题及其对策,绘出了沉降实测对比曲线,核算了投资节约幅度(工程决算价格)和社会效益.
1999(S1):147-151.
摘要:综合了国内外已有关于稳态强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就稳态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认为该理论将在土工抗震问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999(S1):152-155.
摘要:以实际施工项目为背景,较详细地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小滑坡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简单、经济、易行的处理方法.根据稳定性理论的对比分析和计算,及时修改了类似地段的施工方案,防止了滑坡的再次发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999(S1):161-165.
摘要:通过对厦门某大厦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探讨,认为用土抗力法进行支护结构设计比传统的极限平衡法更为合理,能更客观地反映桩土之间的受力情况;认为降水措施可增强基坑整体稳定和避免基坑底涌土;根据观测井水位变化观测结果,认为旋喷桩止水帷幕效果良好.另外,在使用拉锚效果不好的软弱土层中,采用环梁支撑具有受力明确、支护可靠、坑顶位移小、挖土工效高等优点.最后,认为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一定要做到动态设计与信息施工.
1999(S1):166-169.
摘要:以某一住宅楼为例,介绍了用粉体喷射深层搅拌桩加固软土,形成复合地基的工程设计、计算方法.对加固后地基的检测表明,用设计合理的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是可行的,安全的.和用刚性桩处理软土地基的造价相比较,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又是经济的.因此,该方法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对粉喷桩这类复合地基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荷载传递传递模型,还是与其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设计中所用的一些系数随机性较大,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都需作进一步研究.
1999(S1):170-172.
摘要:分析硬壳层对公路软基极限填土高度、沉降变形及稳定等方面的影响.给出硬壳层作用机理的一般概念,对若干模糊的认识给予澄清.
1999(S1):173-177.
摘要:分析研究了实际工程土侧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测试成果,导出了打桩后淤泥土侧压力系数计算公式,提出了基坑支护土压力的取值方法,在工程设计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1999(S1):178-179.
摘要:对佛山市公安局干警住宅楼原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提出采用钻孔嵌岩灌注桩的新方案,并从成孔工艺、工期、经济等方面对新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新方案实施后,取得较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1999(S1):180-183.
摘要:对厦门地区一些持力层为强风化层的人工挖孔桩在荷载作用下摩阻力及端阻力进行了测试,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与分析表明:人工挖孔桩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桩侧摩阻力起的作用不能忽略,即使是持力层为强风化层的人工挖孔桩,其桩顶荷载主要是桩侧摩擦阻力在承担,端阻力发挥的作用较小.建议在设计人工挖孔桩桩基时,如桩端持力层置于强风化层,可考虑把人工挖孔桩作为端承摩擦桩进行承载力计算.
1999(S1):184-188.
摘要:以福州市内河引水工程屏西暗涵段基槽边坡为例,在分析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加筋土挡墙的设计原理计算边坡主动土压力,对边坡加固进行了喷锚网支护设计与分析.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基槽边坡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1999(S1):189-192.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弱粘土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变形土压力计算模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形土压力计算模式更具有合理性.
1999(S1):193-196.
摘要:介绍某工程采用强夯对饱和砂性土地基进行浅基处理的情况,通过一些原位测试及前后对比试验,阐述强夯法加固砂土地基的可行性及加固效果.
1999(S1):197-200.
摘要:应用PHOTO摄影测量解析系统,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建立大型沉井数值化摄影测量、位移计算、二维及三维沉井工况图、测量信息多用户共享等一体化实用微机摄影测量解析系统.实现Windows95界面上的沉井位移动态过程的测量、动画状态图形显示及量测信息的多部门、多终端共享.从而提高沉井监测的内外业处理的效率及施工管理自动化程度.
1999(S1):201-205.
摘要:通过大量试验,分析使用节桩的可用性,研究不同结构灌注节桩承载与破坏机理、合理的结构尺寸要求及节桩扩大头松动区对上段桩测摩阻的影响.
1999(S1):206-210.
摘要:对传统外壁的人工挖孔桩桩侧摩阻与桩端反力共同作用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改进桩的外壁形状,提出使用新的锥形节桩并研究锥形节桩的变形破坏机理,得出新的倒锥形节桩可较大提高桩侧摩阻力、桩侧摩阻与桩端反力有着良好共同作用状态的结论,并通过工程实践得到验证.
1999(S1):211-214.
摘要:介绍了采用测斜仪对基坑工程和边坡工程进行深部水平位移监测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几个工程实例说明位移监测在基坑变形和边坡稳定分析中的重要性.
1999(S1):215-218.
摘要:介绍了厦门交通银行大厦基坑围护的方案选择和设计、施工及监测经验,并分析了其变形特点.
1999(S1):219-222.
摘要:通过对厦门某工程基坑开挖监测分析探讨,认为环梁支护体系受力合理,经济安全,对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较为适宜;测斜管深入相对硬层,可保证测斜管底基本保持不动;环梁支护体系基坑边沿的侧向位移方向垂直于基坑边沿;缩短基坑深部的施工工期,可以有效地减小侧向位移量;开挖至基坑底部时应加密观测;基坑开挖监测至关重要,应及时进行数据采集和信息反馈,达到动态设计和信息施工.
1999(S1):223-225.
摘要:浅埋隧道日益增多,软土地层中隧道在开挖时,隧道上的地表土和隧道两侧的地层都向洞内变形,本文提出一种简单的分析方法,预测圆形隧道周边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分布形式及规律.
1999(S1):226-229.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信号直接积分求解速度信号的方法.针对桩基动荷载试验中动态响应的特点,运用动态规划技术导出了利用实测加速度求解速度的直接积分公式,并给出了算例.
1999(S1):230-234.
摘要:根据48根长16~27m的超深水泥土搅拌桩的现场取芯、标准贯入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考察了现场桩身水泥土的含水量和容重变化,统计了标贯击数、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大小和分布,分析了标贯击数、变形模量与无侧抗压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现场水泥土强度和室内强度的关系.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