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S2):1-8.
摘要:采用97版POM海洋模式.计算中取了较高分辨率,水平格距7km×6km,垂向分11个σ层.对环台湾岛海域分别计算了冬夏两季的风生流、边界力流及二者共同作用下的流场.结果表明,环台湾岛海域的海流主要是边界力作用的结果,风的驱动作用为其次.关于台湾暖流,同时来源于台湾海峡和黑潮在台湾东北方的一个北上分支,且后者的成分略大.至于黑潮流有否进入南海,本文的结果支持黑潮“流套”的观点.另外,为了模拟好风生流,通过数值试验对开边界条件作了讨论.
2000(S2):9-14.
摘要:将一个海洋表层流模式与pσ混合坐标系球带大气模式耦合,进行了三种月尺度的海气耦合试验,讨论了海气耦合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表明,在一个月的时间尺度内,海温的变化主要受大气和海洋间的热交换影响,海流的影响是次一级的.因此,无海流的海气耦合方式足以描述月尺度的海温变化.但海流引起的海温对月尺度气候场的模拟特征还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东半球的夏季风系统有较敏感的响应.
2000(S2):15-20.
摘要:采用数学模型手段,建立了沿深垂向平均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和厦门湾海域的潮波传播、潮流以及潮流水质点运动轨迹.阐述了高崎—集美海堤对东渡湾水质点运动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说明拆除海堤对东渡湾水质的改善程度.
2000(S2):21-26.
摘要:大型河口地区交通便利、贴岸水深大的陆域岸线经过历年开发所剩不多,对在该地区利用边滩建造依托后方围堰型码头伸向深槽的研究提上日程.以某集团在长江河口建造依托后方围堰型码头为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工程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边滩围堰工程实施后对流速场的影响;提出工程范围内冲刷坑平面位置、范围及可能引起的最大冲刷深度;对以后续建码头工程引起的流速流场变化进行对比,提出码头前沿线的合理走向和推荐方案,以此对大型河口建造此类型码头的可行性及应引起重视的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2000(S2):27-31.
摘要:自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实施以来,长江口的河势总体格局未变,基本稳定.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动态变化,如北导堤沿堤冲刷.通过对北导堤沿堤冲刷的模型试验研究,得出北导堤沿堤的冲刷主要是临时堤头的涨潮绕堤流引起,并与导堤施工顺序有很大的关系.提出在现场施工时要加强北导堤沿堤地形的观测,并注意北导堤临时堤头的防护.
2000(S2):32-36.
摘要:利用栈桥码头壅水计算公式估算轮渡码头引起落急时最大壅高值和高潮位时的壅高值,并与河工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合潮汐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分析轮渡码头对长江行洪的影响.
2000(S2):37-46.
摘要:利用1951年1月~1997年11月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气温异常的特征及其与全国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和全国一样,长江中下游冬、夏气温在近46年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冬季趋于变暖,夏季相反.冬、夏季气温异常年的合成分析指出,冬季偏冷(暖)时,全国大部地区也偏冷(暖),且从春季开始持续偏冷(暖)到冬季,因此,前期气温与冬季气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地区凉、热夏年,全国气温异常也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0(S2):47-51.
摘要:水资源是湖泊资源的核心,湖泊水资源的变化对湖泊生态环境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扼要综述了中国湖泊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实施从流域系统角度的水资源优化调控和水环境整治,是解决湖泊水资源危机的关键,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
2000(S2):52-55.
摘要:南四湖因其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十分紧缺,湖水位长时间在死水位以下运行,湖区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周边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制约.文中就南四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引江济湖、抬高南四湖蓄水位、节水挖潜、加强用水管理等对策.
2000(S2):56-61.
摘要: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经洪泽凹陷的人工湖泊.它的胚胎期始于东汉,取名于隋,建于明、清,完善于当代.建国以来经过连续治理和建设,已成为调节流域洪水及水资源的平原水库,是发展苏北经济的水和生物资源宝库.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水域渐趋萎缩,增大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进入90年代,流域洪水、旱情频发,入湖水量偏少,湖区干涸频数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制订适应新思维、新发展模式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规划,做好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做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势在必行.
2000(S2):62-64.
摘要:介绍了镇江市的水资源概况和特点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镇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作了初步探索.
2000(S2):65-69.
摘要:为合理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盐城市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本文选取1998年为代表年,阐述了浅层地下水的总补给量、总排泄量、水资源量和可利用资源量,分析了其补排平衡和水质状况;介绍了深层地下水主采层的开发利用和水质监测现状,分析了各县(市、区)、各主采层的开采潜力;联系实际,提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建议与措施.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盐城市浅层地下水补排量趋于平衡,可利用量占水资源量的24.6%;深层地下水开采潜力:Ⅱ承压>Ⅳ承压>Ⅲ承压,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000(S2):70-73.
摘要:根据新沂河、淮沭新河等河道的洪水资料,对新沂河行洪能力的阶段变化、淮沭新河的分淮入沂洪水对新沂河行洪的影响、新沂河行洪能力的下降对骆马湖防洪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果对沂沭泗的防洪调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0(S2):74-78.
摘要:在揭示浅层地下水补、径、排动态变化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盐城市区城环境、水文地质、降水等特性,将6年数据成果进行参数分析综合,建立补、排量的点(代表井)面(水资源分区)关系,提出简化计算分区资源量的可行方法,以便优化井网、提高计算效率和经济效益,及时进行地下水动态预报和水资源公报的编制.
2000(S2):79-83.
摘要:在鄱阳湖及五河尾闾淤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河道断面冲淤特性、河道平面变化两方面总结出赣江尾闾的淤积特性,将赣江尾闾的淤积概化为两种淤积形态:一方面,赣江尾闾各支及各支的分汊河道,除中支外,多年处于淤积状态,河道断面面积减小,河床抬高,断面上的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低水以下:另一方面,尾闾入湖扩散区逐年淤积,并逐年下移,尾闾河道长度增加.定性分析得出两种主要淤积形态均对鄱阳湖及赣江尾闾沿线防洪产生影响.
2000(S2):84-86.
摘要:针对水质评价中对于有关污染历时评价及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较少的情况,探讨了应用频率曲线进行评价的方法,并论证运用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对水质评价参数的频率点据进行理论频率曲线的适线,从而使得上述评价方法建立在较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在水质评价中运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尚属首次.
2000(S2):87-89.
摘要:通过对南通市地下水质的现状评价,指出其受污染程度,对地下水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2000(S2):90-94.
摘要:阐述了多学科研究湖泊沉积恢复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从湖泊沉积提取古气候环境信息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主要包括地球化学、环境磁学、微体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并进一步讨论了湖泊沉积记录古气候环境研究的主要进展.
2000(S2):95-97.
摘要:为探讨全新世以来川西南古气候变化,对采自四川冕宁彝海的G1孔沉积物色素如叶绿素衍生物含量(CD)、总胡萝卜素(TC)、颤藻叶黄素(Osc)和蓝藻黄素(Myx)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9.5kaBP开始沉积物中检出色素,8.8kaBP突然升高,并维持到2.2kaBP,其中历经了多次波动,2.2kaBP后色素指标波动降低.参考孢粉资料,恢复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10~8.8kaBP.为升温阶段,气候温凉偏干;8.7~2.2kaBP.为大暖期,气候前期温暖湿润,后期暖热偏干或半湿;2.2kaBP以来为降温期,气候温凉偏干,存在次级波动.
2000(S2):98-101.
摘要:当前圈围的湖荡面积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湖荡的滞蓄功能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成了里下河地区湖荡滩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依据“服从滞蓄、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湖荡滩地资源的11种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0(S2):102-106.
摘要:介绍了江苏岸外辐射沙洲概况及其围垦开发的意义,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围垦开发实施方略,根据近期促淤试验研究的进展情况,提出了条子泥分期围垦的总体设想.
2000(S2):107-110.
摘要:为阐明环境中氯代芳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危害,选择了我国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鲫鱼,暴露于4种在工业废水中普遍存在的氯代苯化合物(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和对氯甲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这4种氯代苯化合物对鲫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4种氯代化合物染毒的鲫鱼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比没有显著性变化,表明这4种氯代苯化合物并不通过产生氧化还原循环和活性氧直接对鲫鱼肝组织SOD活性产生影响.鱼体SOD活性作为4种化合物污染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2000(S2):111-116.
摘要:鱼类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鱼类多样性,分析比较了鱼类多样性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对渔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的演变含义,以及把它作为我国渔业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综述,探讨和提出了我国为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而亟须进行的鱼类多样性保护的一些措施和行动.
2000(S2):117-122.
摘要:对长江南京大厂江段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现场调查,并应用指示生物法和生物指数法对大厂江段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生物评价.所调查的三个断面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差异显著,每一采样断面上南岸和北岸2个采样点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差异也显著,其中Ⅱ、Ⅲ断面的北岸2个采样点(Ⅱ-N和Ⅲ-N)生物量以寡毛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affmeisteri)、沼丝蚓(Telmatodrelus vejdovsky)和肥胖仙女虫(Nais inflata).指示生物法和生物指数法评价结果均表明,长江大厂江段水质受到一定的有机污染,北岸水质污染严重,南岸水质尚好.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大厂江段的有机污染呈加重趋势.
2000(S2):123-125.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在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养殖与环境的关系.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发展渔业生产,调整现有的养殖模式,开发节水渔业,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和无污染大水面优质高效渔业模式相结合,实施健康养殖,使我国渔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0(S2):132-138.
摘要:
2000(S2):142-146.
摘要:于1997、1998年对湖进行了每季一次的浮游动物定量定性采样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955.1个/L,生物量0.976mg/L;1998年2800.7个/L,1.63mg/L,高于有记载的最高年份1989年的1.552mg/L.与以往相比轮虫数量大幅上升,1997年占总密度的88.35%,生物量的43.24%,1998年占97.94%,84.17%,桡足类、枝角类无明显变化.定性分析检出,氵鬲湖浮游动物43属81种.上述变化表明,氵鬲湖已开始向富营养化湖泊发展,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