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5):1-6.
摘要:应用稳态强度理论和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对液化后地面大位移进行数值计算,以研究液化区分布范围对地面大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化区可动用的残余强度较大时,液化区 范围变化对地面位移影响不大,亦即此时一般不发生地面大位移破坏.当液化区可动用的残 余强度较小时,随液化区范围增大,地面位移增大呈现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小位移阶段),随液化区厚度增加位移缓慢地增加,在几个cm量级内变化;过渡阶段,随液化区厚度增加位移急剧增加,从几个cm量级快速增至m量级;稳定阶段(大位移阶段),随液化区厚度增加位移缓慢增加.当土体发生局部液化时,也能产生地面大位移破坏,但当局部液化区处于地下土层一定埋深时,基本不产生地面大位移的破坏.
2001(5):7-12.
摘要:简要分析了北槽具有优良河势的各种因素,并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二、三期及远景规划实施后北槽分流比的数模计算结果,初步研究了深水航道治理与河床演变之间的关系.物理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在分流河口由于边界层脱离而产生一个立轴旋涡——兰金涡( Rankine Vortex),因而引发横向流,藉此可以解释底沙偏向南槽的输移问题.
2001(5):13-17.
摘要:从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特征出发,应用潮流、风生流流速 垂直分布的理论模式和最小二乘法原理,提出了一种从实测流速分离出潮流和风生流的方法 ,并首先对黄河口的潮流和实验室的风生流进行检验性分离计算,然后应用于长江口北支河 段及口外实测流速的分离,实测流速分离后,不仅可获得表层的潮流速和风流速,而且还可 从中得到底床粗糙高度并估算作用于海表面的风速数据.初步研究表明,此流速分离方法原 理简单、过程合理、结果可信,是一种适用于现场资料分析计算的有效方法,既可广泛应用于海岸河口实测流速的分离,又可为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提供合理的海底和海面边界条件.
2001(5):18-22.
摘要:建立了水管理体系的评价系统,以水管理形态和水利用形态作为反映水管理特征的两个坐标,将水管理形态分为统制型、自治型、契约型、信托型等;将水利用形态归纳为共同型、协 同型、独自型、独占型等;设定了水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即公平性、用水自由度、需要对 应性和效率性等.运用结果表明,这一评价系统能有效地抽象出水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简洁明了地对水管理体系进行定性评价.
2001(5):23-26.
摘要:从反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组合单元法求解水网地区水质特性的稀疏矩阵解法,在此基础上给出无约束污染物边界浓度及污染源项一类反问题的提法及相应的最优控制求解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常规方法的试错求解过程及不确定性,可显著提高计算精度.
2001(5):33-37.
摘要:引进了求解一类多目标优化问题弱有效解的优界数列方法, 给出了这种优界数列的构造法及相应的算法.算例表明,优界数列法是非常有效和可靠的方法,而且适用范围也较广泛.
2001(5):38-42.
摘要:采用自行组装的轴向拉伸装置成功地测得三峡三级配混凝土 轴向拉伸应力-变形全曲线(试件截面尺寸为250mm×250mm),并根据实测资料进行数学拟合,建立了形式较为简单、参数求解方便、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数学表达式.
2001(5):43-45.
摘要:利用有效微生物(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的富集培养液进行絮凝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EM的富集培养液对于高岭土溶液有较好的絮凝效果,絮凝率达到80%左右,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b)影响EM富集培养液絮凝效果的因素包括EM富集培养液的投加量、高岭土溶液的浓度及pH值、絮凝反应的时间;(c)最佳 的控制条件是EM富集培养液的投加量3%、高岭土溶液的pH值3~6、絮凝反应的时间10min.
2001(5):46-48.
摘要:区别于通常确保随机性的随机化方法,针对具有相关特性数 组的随机化, 提出了一种能有效保留原有相关特性的随机化方法.这一方法基于某个大样本 按特定的方式寻找所需的随机数序列,不需传统随机化方法中已知分布及种子数的要求.在这一随机化方法下,给出了一种简洁而有效的算法.该算法中引进一个参照数组,记录统计范围内相同的元素个数,进而得出统计规律.此外还提供了部分程序框图.
2001(5):49-53.
摘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量进行分析计算,提供各供水区 供水量的概率分布函数及其参数,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工程供水效益的风险分析提供了基础. 同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适当考虑水源区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供水区当地各种水源合 理调度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多变量AR(1)随机模型,对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可调水量及各供水区的缺水量进行联合模拟研究,并由模拟的长序列进行供需意义上的供水量风险计算.结果表明,各供水区供水量的概率分布,可近似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描述;计算资料条件下,中线工程供需意义上的供水量风险值约为20%.
2001(5):54-59.
摘要:考虑高含沙水流特殊的运动规律,选用适当的公式和参数,得到多沙河流平面二维水沙运动方程,用SIMPLER程式求解.求解过程中为提高数学模型的精度,根据高含沙水流特性,采用了将沙场与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的方法;对沙场收敛条件提出 应满足含沙量场与挟沙力场均稳定的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判断式;对恢复饱和系数的取值 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利用数学模型对黄河小浪底坝区物理模型的蓄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实测物模地形变化的对比,验证了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2001(5):60-63.
摘要:提出一种地形模拟的分形几何学方法——中心辐射法,直接从已知高程点出发,对周围区域进行插值,构造地形模型.该方法较多地保留了地形的原貌,为真实地再现丰富的地貌特征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为工程设计计算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1(5):64-69.
摘要:介绍了4种通用处理器(MPU)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 通信方式,包括利用处理器的I/O功能的通信方式、利用双体存储器(DBM)的通信方式、利用直接存储器(DMA)访问技术的通信方式和利用双端口寄存器(DPRAM)的通信方式.针对基于DSP的双处理器保护系统,通过对这4种通信方式的分析比较,选择利用双端口寄存器的信方式来实现双处理器间的通信.
2001(5):70-73.
摘要:提出一种船舶航迹保持的在线神经网络控制器.该控制器能 解决精确的船舶动态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能用舵角同时控制航迹偏差和航向偏差,能通过对控制精度的直接计算来自动地在线训练学习而不需离线训练学习过程.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器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控制的鲁棒性.
2001(5):74-79.
摘要:利用EOF、相关、合成等分析方法,对兰州以上黄河上游五 测站的月平均流量、东半球的500hPa高度距平场及太平洋海温场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典型丰(枯)年的同期和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极涡、西太平洋副高、中高纬西风带低槽等系统的强度和位置上;该流域流量的丰枯与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分布关系密切,典型丰(枯)年前期(前一年9月至当年的2月)和同期太平洋 海温场距平场的分布亦存在很大的差异.
2001(5):80-83.
摘要:简要介绍分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相空间重构法, 对含沙掺气水流脉动压力信号进行处理,并计算浑水、清水、掺气三种不同水流状况的关联 维数.结果表明,不同水流状况具有不同的关联维数,含沙掺气水流运动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具有内在有序性.计算得出的不同关联维数反映出不同脉动压力信号序列所具有的不同分形特征,说明动力形成机制、系统复杂程度的差异.
2001(5):84-87.
摘要:理论推导了不同布链方式下锚链系统所提供横摇和首摇恢复力矩的表达式,由此说明了锚链系统总是提供正的首摇恢复力矩,同时也分析了锚链系统所提供的横摇恢复力矩大小及方向的不确定性.对较有代表性的浮体及其锚链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两种布链方式锚链系统横摇及首摇恢复力矩随锚固点变化的曲线.
2001(5):88-91.
摘要:对传统往复隔板絮凝池所存在的水流条件不理想而造成的能量分配不合理、水头损失过大等问题,提出了将絮凝池拐角及隔板断面设计成圆弧形的方案,对现有絮凝池与改进后池形的水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就两种方案的不同进水流量、不同原水浊度及投药量时的水质浊度做了测试,同时还对不同方案及进水流量的加矾量与出水浊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方案可改善絮凝池中不合理的水流结构、降低水头损失、缩短絮凝时间,是达到高效絮凝的有效途径.
2001(5):92-95.
摘要:利用图论分析方法,建立了城市供水管网抢修决策数学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系统软件.应用表明,该系统能迅速提高维修人员查找所要关闭阀门的速度.
2001(5):96-99.
摘要:在分析影响河道水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梯度下降算法 的BP神经网络模型推算河道水位,同时采用传统的上下游水位线性相关方法进行水位推算.结果表明,在具有较长期实测资料的情况下,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若要考虑更 多相互独立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应相应增加输入样本数.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的几点设想.
2001(5):100-102.
摘要:分析了长方体劈裂试验的可行性,得到了抗拉强度值和试件尺寸的关系,并且找到了可替代巴西试验的长方体宽高比范围,对各种宽高比所得的拉应力值进行误差分析和优劣对比,指出了替代巴西试验的长方体最佳宽高比.
2001(5):103-105.
摘要:在对锚杆土之间相互影响的机理和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试验研究,证明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应用这个结果,可在给定界面参数条件下预测锚杆的特性,可在减少大量锚杆拉拔试验的情况下得到较可靠的锚杆特性数据,可根据给定的锚杆抗拔试验结果确定界面参数,从而大大方便锚杆的设计.
2001(5):106-109.
摘要:对任意荷载作用下无侧移的四杆封闭结构给出用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表示的精确解.先求四杆封闭结构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各杆的固端弯矩,然后求得结点不平衡力矩,从而将求任意荷载作用的问题转化为求任意的结点不平衡力矩作用的问题.用弯矩分配法求解时,将杆端弯矩表示为无穷多次分配弯矩和传递变矩之和,其表达式为公比小于1的无穷等比级数的和,可方便地求得该和的表达式,从而求得任意荷载作用下四杆封闭结构的精确解.文中还给出了算例.
2001(5):110-114.
摘要:基于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式的差分数值解法,推算出椭圆型、抛物型和双曲型三类偏微分方程的差分计算公式,计算程序表及所采用的Excel计算格式,并采用分别属于以上三类偏微分方程的三个水力学实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赋值精确、计算快速准确等优点.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