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S1):1-5.
摘要:对岩体工程中抗滑稳定问题的定义、公式和分析方法提出了商榷意见,给出 了基于应力、变形和干扰能量值分析岩体稳定性问题的广角度定义、公式和计算方法.
2001(S1):6-9.
摘要: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5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即条件工程地质学阶段、问题工程地质学阶段和环境与灾害工程地质学新阶段;指出岩土工程特征成因控制论、岩土体稳定性的结构控制论和人地协调论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势面理论.同时也讨论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001(S1):10-12.
摘要:基于实际岩石工程开挖过程中存在的卸荷现象,通过大理岩、花岗岩、砂岩等常规三轴加载与固定轴向位移的三轴卸围压实验(包括加载破坏后的卸围压实验),对常规三轴与三轴卸围压条件下的变形模量及强度参数(弹性模量、峰值强度、残余强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表明卸载过程变形模量及强度指标明显小于加载过程的变形与强度指标.而三轴加载到峰值破坏后的卸围压试验表明其抗剪强度内摩擦角远大于加载破坏时的内摩擦角, 内聚力一般比加载条件下加载峰值内聚力及峰后残余内聚力小.
2001(S1):13-16.
摘要:针对加锚岩体的数值模拟,为了真实反映各种锚固件的复杂几何布局,提出了采用三维 加锚岩体的组合模型,利用有限元法中的位移插值理论和静力等效原则建立加锚岩体组合单元的相关列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细则,避免了传统概化模型引入的误差,从而为全面揭示加锚岩体的工作性态提供依据.同时,文中对锚固件的效应作了讨论.
2001(S1):17-20.
摘要:从损伤角度研究岩石在拉压作用下变形破坏的非线性流变特征.基于对岩石损伤变形的分析,建立流变损伤本构方程,并通过拉伸模拟计算及围岩损伤计算分析验证、应用损伤模型.
2001(S1):21-26.
摘要: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处理软基的加固机理,并与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真空预压法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研究现状.结合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实际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加固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2001(S1):27-30.
摘要:针对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施工力学方法,建立了岩石高边坡分期开挖、适时支护的有限元列式,给出了有限元分析中开挖释放荷载的正确计算公式.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讨论了不同支护方案对岩石高程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认识.
2001(S1):31-33.
摘要:采用美国MTS815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大理岩岩石的18块试件进行试验,测定了其在6种不同围压下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剪胀力及体积应变变化情况,在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岩石强度、剪胀力及体积应变随围压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充分利用破裂岩石本身的自稳性能,对于深入研究围岩破裂带的剪胀变形机制及支护的作用机理,从而揭示高应力大松动圈巷道围岩大变形的力学机理,以及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1(S1):34-36.
摘要:通过几个工程的实测结果,对以软质岩石为持力层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力 的计算、嵌岩深度的确定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几点认识,供同行参考.
2001(S1):37-41.
摘要:介绍了软土地基中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易于出现的流土、管涌和突涌等渗透变形问题,以及渗透变形的判别标准,并从土体的结构特征、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由于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深基坑渗透变形发生机理及其可能出现的渗透变形类型,提出了防治与解决基坑渗透变形问题的对策,以求将由此引起的危害避免或者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后对某工程事件的渗透变形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001(S1):42-44.
摘要:从建筑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基于结构自身的性能要求及地震动特性,提出了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按2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决定建筑结构最优设防荷载,第二层次据此设防荷载进行满足各种现行规范要求的结构设计.其方法是:结合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下,对结构遭受的各级破坏进行概率分析,计算多级失效准则下的损失期望,决策最优设防荷载,进而找到建筑结构最优投资切入点,保证长期社会经济效益.
2001(S1):45-47.
摘要:应用塑性力学理论,以受均布载荷四边简支和固支的矩形板为例,对符合单向板假定条件的板,分别按板实际边长和单向板两种情况分析了其塑性极限载荷,对比分析了两种情况计算结果的差别,讨论了单向板假定的计算精度.
2001(S1):48-50.
摘要:在场地狭小的情况下,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深层搅拌桩加插钢管解决了止水和受力两个问题,质量可靠、费用节省,施工速度快,值得推广应用.本文结合南京某娱乐中心工程首次采用深层搅拌桩加插钢管基坑支护结构成功的经验,介绍其设计和施工技术,供同行参考.
2001(S1):51-53.
摘要:基于老采空区上方建筑物地基移动变形规律和建筑物变形特点,研究了老采空区上方建筑物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以及地表变形对建筑物产生附加内力的影响,对现有的建筑物附加内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分析了附加内力对建筑物不同部位的影响和建筑物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2001(S1):54-56.
摘要:采用点面接触模型、库仑摩擦变形原理,并在土结构(钢、混凝土)剪切摩擦试验的基础上,对桩土接触面摩擦参数的取值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桩土接触面力学参数正确取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1(S1):57-60.
摘要: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如果条件许可,采用降水方案往往比止水方案造价低得多,在土方开挖阶段通常也不会出现管涌流砂等险情,但基坑降水会带来一定量的附加沉降.为此,结合工程实例就附加沉降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探索降水方案的适用性为止水和降水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001(S1):61-64.
摘要:试图采用轻便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反射波法试验、钻孔取芯试验等方法,对深层搅拌桩的质量检测方法作一对比研究,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同时对深层搅拌桩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1(S1):65-68.
摘要:简要介绍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概况及开挖技术之谜.重点阐述了龙游地下石窟群的工程科学性,提出了目前开发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2001(S1):69-71.
摘要:在综述目前国内外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中的计算参数选取、安全系数确定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2001(S1):72-74.
摘要:提出用单参数自适应跟踪方法来拟合桩的P~S曲线,以桩基实测数据为依据来确定桩基P~S曲线的形式.克服了以往预测模型中数据选取影响参数精度等问题.
2001(S1):75-78.
摘要:介绍厦门某高层公寓工程采用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提高了经济效益 的成功实例.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岩土勘察报告》提供的各项岩层参数,通过与人工挖孔桩、机械冲(钻)孔桩、预制预应力管桩等桩型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采用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对桩身混凝土的承载力利用率较高、施工的工期缩短、工艺较简单、工程造价较低,从而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经工程实践检验证明,该桩基承载能力安全可靠,经济指标控制合理.
2001(S1):79-84.
摘要:华威基坑按原方案实施后,基坑由于业主改变地下室功能而加深,为满足造价、工期的要求,而采取了常规与非常规的支撑支护与土钉墙、锚杆、防踢脚桩相结合的复合式的基坑支护加固结构,为此建立了简便计算模型.经验证,完全符合预先的设想,周边环境的保护、工期、造价,以及对后期土建施工等的影响,皆处于非常理想的状态.
2001(S1):85-88.
摘要:根据斜截面上应力分量的计算式,提出了“辅助应力圆”的概念,以“辅助应力圆”和莫尔圆的组合探讨了三向应力状态下任意斜截面上应力分量的图解法,以及获得主应力和主方位角的方法.
2001(S1):89-92.
摘要:以苏州星海大厦深基坑为例,论述了在富水软土地区运用土钉墙支护深基坑的技术.应坚持分层分段、限量跳挖土方,促使地应力均匀释放;要准确判断坡面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工艺流程;确保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并治好明水是关键;采用二次注浆技术,提高土钉在软土中的锚固力是重点;坚持信息法施工,设计、施工、监测紧密配合是重要方法.工程证明,在富水软土地区运用土钉墙支护深基坑,可节省造价40%以上,能缩短工期,具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2001(S1):93-97.
摘要:江扬集团滨江船厂干船坞围堰安全稳定是干船坞基坑渡汛施工的一项重要保证,在南围堰进行了加固设计的情况下,结合现场施工分别就堰体地下水位、分层沉降、分层水平位移及表面位移进行了5个月的全过程监测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预报了险情并提出了加固处理措施.实践证明,围堰的加固和监测对安全渡汛和保证基坑施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S1):98-100.
摘要:根据土的塑性上限理论和极限平衡分析理论,提出了空间滑动坡体稳定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坡体可能滑动的极限状态和空间效应的影响.
2001(S1):101-103.
摘要: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的上库坝和下库坝均为面板堆石坝,堆石的性质对坝的变形和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堆石的主要岩性为砂岩,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砂岩的含水率、比重、波速等物理性质以及抗剪强度、单轴抗压强度、2?MPa各向等压的体积压缩率、体积压缩模量、堆石料的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砂岩堆石料由于裂隙发育,浸水后岩石抗剪强度和单轴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堆石料压缩性增加,但岩块的体积压缩率浸水前后变化不明显.
2001(S1):104-106.
摘要:阐述了瑞利波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建筑物基础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介绍了现场检测的方法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采用瑞利波的方法对基础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无损检测,表明瑞利波法在建筑物基础质量无损检测中具有速度快、方便、准确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1(S1):107-110.
摘要:为模拟风化土在碾压过程中的破碎效应、风化土浸水后的崩解特性,对江西某电厂灰坝的粉煤灰及筑坝料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渗透有限元分析和稳定分析.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提出该电厂灰坝宜采用袖阀管灌浆法的加固方案.
2001(S1):111-115.
摘要:对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机理进行研究,并分析了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加固效果和土体变形的特点.通过某工程实例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的加固效果,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2001(S1):116-119.
摘要:总结了有关砂土液化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砂土的液化机理、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模型以及室内和室外原位测试技术,并对将来的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2001(S1):120-123.
摘要:对近年来粗粒料大型三轴试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如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试验、应力路径试验、颗粒破碎和含泥量对粗粒料的影响等.最后,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1(S1):124-127.
摘要:对开口管桩的受荷机理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对于桩端座落在持力层的管桩的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并就我国目前计算开口管桩的计算方法作了陈述,提出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同时对部分国外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优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2001(S1):128-130.
摘要:采用应力波动测法对某人民医院桩基工程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对缺陷桩进行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检测效果良好.
2001(S1):131-134.
摘要:对深圳市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垃圾土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试验,测定了其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同时,进行了各向等压固结试验和长期变形单向固结试验,从而确定垃圾的压缩性.试验结果可为垃圾填埋场的沉降估计提供依据.
2001(S1):135-138.
摘要:通过对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固体废弃物的室内渗透试验,研究了应力状态、应力历史对其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固结的情况下,废弃物的渗透系数的对数与固结应力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为进行污水渗透扩散、降雨入渗的计算和垃圾填埋场的沉降速率的估计提供依据.
2001(S1):139-142.
摘要:介绍了我国南方某大型住宅区工程项目的初勘工作,如施工方案、设备、施工组织及勘察结果分析.
2001(S1):143-146.
摘要:结合宜兴抽水蓄能电站面板堆石坝坝料的渗透性和渗透稳定性试验研究,设计了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粗粒土渗透仪,使用该渗透仪进行了20组坝料渗透试验和一组坝料的渗透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粗粒土的渗透系数受细粒含量和级配控制,堆石料的渗透系数均很大,属强透水材料.临界水力梯度有两个:一个是出现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另一个是出现流土的临界水力梯度.由于管涌临界水力梯度较低,因此需要验算坝体在各种工况下的流网特性,控制坝体中的水力梯度,防止出现渗透变形.
2001(S1):147-151.
摘要: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了桩周土的挤土效应,根据实测的土体参数,用空间柱形孔扩张对沉桩模型试验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结果表明,分析沉桩引起的应力和位移时,应考虑桩周土的挤土效应及桩周摩擦力影响.
2001(S1):152-156.
摘要:阐明了盾构选型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了盾构选型的流程和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盾构型式的应用状况和经验.最后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工程实践,讨论了盾构选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001(S1):157-161.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城市市区越来越多的采用盾构法修建地铁区间隧道和各种公用隧道.回顾盾构技术及其发展历史,介绍国外的一些新型盾构隧道技术,了解国内外盾构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
2001(S1):162-164.
摘要:在堆石料大三轴试验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将DuncanChang模型与本文新建非线性弹性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2001(S1):165-168.
摘要:考虑了加筋土坡中土工合成材料流变性对土坡稳定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计算加筋路堤水平向蠕动位移的简便方法.假设堤坝的破坏面为圆弧破坏,并且在该面上发生筋材的蠕变.堤坝中土体与格栅没有相对的位移,接触面良好.
2001(S1):169-172.
摘要:介绍河海大学引进的英国GDS公司生产的标准应力路径三轴测试系统(三轴仪)的构成和功能及其在K0固结试验中的应用.
2001(S1):173-175.
摘要:通过拉拔试验研究了土工膜与土体的界面作用特性,并且分析了锚固槽的抗力,所得成果可指导土工膜在废弃物填埋场复合衬垫锚固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2001(S1):176-178.
摘要:介绍了将温度、电导等天然示踪方法运用于深基坑开挖工程监测中的方法.该方法对解决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渗流问题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2001(S1):179-181.
摘要:首先通过水泥土强度的研究,探讨粉喷桩的强度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分析粉喷桩的抗液化能力及其在抗震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讨论粉喷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并指出了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公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计算流程.
2001(S1):182-185.
摘要:综述了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使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对设计中常用的惯用法和修正惯用法进行了理论推导,给出了实例计算.
2001(S1):186-188.
摘要:简述了桩基施工质量监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总结了桩基施工质量监理要点,编制了桩基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流程图.
2001(S1):189-191.
摘要:结合某工程实例,分析了水泥搅拌桩基础不固化的原因,对水泥土硬化机理和成桩环境进行了讨论.根据工程实践,提出了水泥搅拌桩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2001(S1):192-196.
摘要:通过某工程现场载荷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简便合理的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结合地质情况采用不同布桩方式的设计思路.
2001(S1):197-200.
摘要:介绍小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应用探讨,并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从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2001(S1):204-210.
摘要:介绍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高速公路软基的特点,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的加固原理,以某高速公路软基加固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软基处理的加固效果,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杨为民 ,
2001(S1):205-210.
摘要:为在控制吸力条件下实现非饱和土特性的三轴试验,描述了一种改进的非饱和土三轴仪,此三轴仪可以进行非饱和土的CD,CU,常含水量试验以及各向等压压缩试验.讨论了在该仪器上室内击实粉土的试验方法、过程和第一次试验结果.在吸力分别为50?kPa,100?kPa,200?kPa的条件下完成了7个样品的排水剪试验,研究了试验土样的应力〖CD2〗应变关系、体变、强度、含水量变化特征.该项试验的目的是研究这种粉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并为建立本构模型和数值计算提供必要的参数.
2001(S1):211-214.
摘要:总结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特点,对比分析了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及强度增长机理,并结合观测资料进一步讨论了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高速公路,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2001(S1):215-217.
摘要:根据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特点,从CFG桩特点、施工控制、现场实验等几方面,着重介绍了CFG桩在高速公路软基路段加宽处理中的应用情况,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了一些可借鉴资料.
2001(S1):218-220.
摘要:分析了某住宅小区使用深层搅拌桩作为复合地基引起建筑物沉降值过大及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实测沉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含水量淤泥土中和在不均匀地层中使用深层搅拌桩,存在着不少问题,容易引起工程质量缺陷.
2001(S1):221-223.
摘要:简要介绍了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通过对其沉降计算模型的分析,指出水泥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复合地基沉降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成桩工艺、水泥掺入比等因素对水泥土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2001(S1):224-227.
摘要:针对降雨入渗后的暂态渗流场难以确定问题.将岩水气三相耦合,提出了一种确定降雨入渗后的暂态渗流场的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降雨入渗后渗流场的变化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001(S1):228-230.
摘要:应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及不平衡推力传递法研究丰都楠竹滑坡体的变形及整体稳定性,并应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计算了滑坡体的7个剖面的安全系数.在获得了变形数据及7个剖面的安全系数的基础上,对滑坡体的几种治理方案进行了比较,并推荐了合适的治理方案.
2001(S1):231-234.
摘要:基于初参数数值解法计算隧洞衬砌的变位和内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而复形法是优化设计中的常用方法.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给定内力控制值,对隧洞的断面形状进行优化设计的初步探讨.在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1(S1):235-238.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对水泥搅拌加固软土地基的有关设计和施工控制进行了探讨,对加固效果和适用性做了分析.
2001(S1):239-242.
摘要:根据已建2座大口井的工程实例,对建造薄透水层大口井中,非完整式大口井与完整式大口井出水量进行了分析.从地下水动力学理论、井壁进水方式设计原理出发,探讨、比较两种成井进水方式影响大口井涌水量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透水层厚度5~10m条件下,井底进水的非完整式大口井的产水量远高于井壁进水的完整式大口井的产水量.
2001(S1):243-246.
摘要:针对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工程上水库主坝由于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均不理想,坝体上游面最大高差55?m,而下游面最大高差达285?m,呈覆盖于建基面上的贴坡体,这样一种国内外所罕见的坝体体型,着重介绍了坝体的断面设计,以及在静力和地震动力条件下坝体的稳定及变形计算,同时对长期运行条件下堆石体的蠕变也作了介绍.
2001(S1):247-250.
摘要:滨海枢纽采用振动沉模防渗墙施工技术,本文用比奥(Biot)固结理论和有限单元法研究了淤泥质软粘土地基地涵结构振动沉模防渗墙相互作用问题,得到了在不同工作情况下防渗墙的力学数据,其结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001(S1):251-253.
摘要: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反向渗流力对土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土的强度指标组合和坡比对反向渗流力影响不明显,而上、下游水位差成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当水位差与堤身高度的比例达70%时,考虑反向渗流力将使安全系数提高25%以上.
2001(S1):254-257.
摘要:介绍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淮阜控制境内深淤土基础上4座穿堤涵闸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以及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使淤土加快排水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案.
2001(S1):258-260.
摘要:根据杭金衢高速公路兰溪市段路基土工试验和施工现场压实试验结果,对粘性土路基施工产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施工处理的技术措施,可供粘性土路基施工、监理人员参照应用.
2001(S1):261-263.
摘要:因受地形限制,水电站的许多辅助水工设施不可避免地会建造于回填地基上,地基发生沉降后的灌浆加固处理其难点是浆液流失严重,难以控制.针对这一工程实际,介绍了先“围”后“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中灌浆设备选用等成功经验.
2001(S1):264-267.
摘要:依据平面问题极限平衡的一些假定,建立墙背边界条件(ε,β,δ)的粘性土(γ,c,φ)土压力静态平衡方程式,表明数学分析能够求解粘性土土压力问题并建立一个有实践意义的土压力公式.
2001(S1):268-270.
摘要:主要介绍了深基坑降排水设计的一般方法,结合南京地铁三山街车站的实际,提出了其基坑降排水的设计方案以及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减少这种不良影响的一些措施.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