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4):1-4.
摘要:在守恒量形式上保持守恒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让守恒律型方程在形式上保持守恒律形式的一般性处理技术.对于直接涉及到计算能否进行的可行性问题,给出了把物理域中的不渗透固壁边界条件经过曲线坐标网格生成变换后转成在计算域中形式的技术.
2002(4):5-8.
摘要:应用沿深平均二维模型模拟海州湾水域的潮流场,分析该水域的潮波运动规律.计算不同风条件下海州湾水域的Lagrange余流场,分析风对余流的影响.以海州湾顶的临洪口为陆源污染源,用数值方法求解物质扩散方程,分析在不同风条件下湾内污染物平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保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排放方式下湾内污染物的平均浓度进行了比较.
2002(4):9-13.
摘要:首次将模态试验分析和动力修改技术引进到大圆筒码头.通过大圆筒码头模型4种约束边界下的模态试验分析,得出大圆筒结构模态频率、模态振型规律,并结合动力修改技术,找出了质量和刚度修改的最佳位置和修改量级,为大圆筒码头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002(4):18-21.
摘要:利用α阶Carleson测度的定义研究了两种Carleson测度的联系,得到了定理1以及用Lap函数的积分不等式来刻画α阶Carleson测度的推论.利用加权Bergman 空间上Carleson测度的定义以及算子理论方面的有关定义、定理,用定理2刻画了α阶Carleson测度与加权Bergman空间的Carleson测度之间的关系.
2002(4):22-27.
摘要:根据已提出的考虑混凝土化学反应速率的热传导方程新理论,分析了水化热引起的大体积混凝土墙的温度场,给出了该问题非线性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迭代公式.研究中,绝热温升采用了基于Arrhenius理论的有效时间的函数,从而导致求解非线性热传导方程.从计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a)浇筑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墙的最高温升有显著影响.浇筑温度越高,混凝土墙的内外最大温差越大.(b)由于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低,墙中心的温度高于其表面温度,这将导致混凝土墙横断面上不同位置在不同时刻具有不同的水化热化学反应速率.(c)水化热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从而使混凝土硬化速率加快,初凝和最终凝固时间缩短. 因此,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宜采用低热水泥.
2002(4):32-36.
摘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及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模型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水泥喷粉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地域已有水泥喷粉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的资料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承载力的设计计算.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型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可以实现水泥喷粉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合理设计计算,为今后该类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2002(4):37-40.
摘要:结合水电站建设工程,对高石粉人工砂原级配大尺寸试件混凝土干缩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人工砂中石粉含量、骨料级配、试件尺寸等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分析,其结果对工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002(4):41-44.
摘要: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模型,得出深圳港2001~200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具有很强的学习与泛化能力,预测结果对深圳港的发展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可以提高深圳港处理运量的能力.
2002(4):45-48.
摘要:根据长江口1965~2000年的地形资料和研究成果,应用理论力学中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对河口涨潮沟形成的水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涨潮沟的形成与衰亡与主槽涨潮动力主轴的摆动和涨潮动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涨潮沟的利用与整治必须因势利导,顺应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
2002(4):49-52.
摘要:针对工程CAD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图形相关或图形干涉问题,如复杂图形构形、变异、遮挡、相交、布局等,借鉴AutoCAD交互图形处理技术,提出了采用实时图形生成技术解决工程图样中复杂图形处理的思路,以提高工程图样生成系统的模块化和开发效率.给出了适用于工程CAD软件开发实时图形处理的算法和技术,以及解决不确定图元相关及重叠的自动搜索算法和图形布局的交互生成算法两个实例,可以有效地解决图形处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2002(4):53-56.
摘要:针对软土地区上锚下撑船闸闸室变形较大的缺陷,通过对典型实例的有限元分析,并借鉴建筑基坑相关经验,研究了影响软土地区上锚下撑船闸闸室墙水平位移的设计因素和施工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被动土体加固、增大墙体刚度等方法可控制闸室墙变形.
2002(4):57-60.
摘要:从损伤力学的观点出发,引入损伤比因子考虑土体的损伤,根据室内试验确定了土体的损伤比及计算参数.比较了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以及考虑土体损伤的粘弹塑性模型的计算成果,结果表明,考虑了土体损伤的粘弹塑性模型计算的地基沉降与实测资料较吻合.
2002(4):61-65.
摘要: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对该县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含盐量进行取样检测 ,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含盐量服从正态分布,半变差函数符合五次球状函数;地下水含盐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半变差函数符合三次球状函数.利用GSLIB软件,绘制了该县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含盐量等值线图,为该地区水土管理、防止土壤盐渍化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2(4):66-70.
摘要:从波浪及泥沙运动的相似律出发,得到海滩模型的基本相似准则,并采用天然沙的正态模型进行海堤前砂质海滩的冲刷试验,试验结果可为海滩剖面的维护及海堤布置提供设计依据.
2002(4):75-77.
摘要:引入奇、偶扩展明文的概念,给出基于RSA的随机加密算法;给出加密安全空间、安全可靠度等定义,得出了保密安全特性的一些基本结论.
2002(4):78-81.
摘要:通过分析卸载控制方法,提出软基路堤超载预压工况应使用工后沉降法控制卸载.参照国外相关资料提出了考虑侧向变形影响的工后沉降估算方法.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预测沉降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例说明了提出的超载卸载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2002(4):82-84.
摘要:从坝体坝基应力、变形、稳定和渗流控制方面研究了提高平原水库蓄水深度的可能性.研究证实,在黄河河口冲积和海相沉积的软弱地基上对坝基不作全面处理,而使蓄水深度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供平原水库规划设计参考.
2002(4):85-87.
摘要:描述了三维地形可视化的概念及数字地面模型的表示方法,重点介绍了可视化及其实时显示 中数据简化方面的典型方法:层次细节方法,多分辨率模型方法.并进一步对三维地形的真实性研究作了阐述.最后对这一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2(4):88-91.
摘要:阐述了岩体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考虑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裂隙间距、裂隙面粗糙度系数、裂隙水压力与最大应力比值的5因素洞室围 岩综合评判模型,以及考虑岩体纵波波速、完整性系数、变形模量、均一性系数、RQD、裂隙间距、承压水顶板岩体自重应力与承压水头比值的7因素大坝建基面模糊优选模型.
2002(4):92-95.
摘要:在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受弯构件、压弯构件显示非线性特征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非线性全过程分析的二次积分迭代法.此法充分考虑了钢筋混凝土材 料的非线性特征,通过构件截面的应力应变关系、力和力矩的平衡,推导出一系列的迭代公式.迭代整体可以模拟裂缝开展、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塑性铰产生、内力重分布等全部过程.将模拟模型引入框架的非线性分析的单元劲度矩阵,编写了框架非线性全过程的分析程序,对两层两跨受集中荷载的框架进行计算比较,所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
2002(4):96-99.
摘要:利用等时段的特征线法数值模拟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不补水工况下的输水特性,得出了输水管道沿程各节点水头及流量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物模成果吻合良好,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船闸输水特性的模拟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成果可作为制定船闸运行方案的依据.
2002(4):100-102.
摘要:以江苏省仪征市雨水排水系统可行性研究为例,通过对同一雨水排水系统雨水设计重现期的不同取值对雨水排水管渠建设费用影响的分析,提出城镇雨水设计重现期的选取应把城镇功能区划作为划分各汇水区域的重要参数,因地制宜地对不同汇水区域选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值,使雨水管网在满足排水需要的同时又符合经济性的要求.最后,对规范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2002(4):103-106.
摘要:对钢框架结构进行了一阶分析、二阶分析以及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修订稿推荐的近似二阶分析,通过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计算对比,得出了钢框架结构分析考虑二阶效应的某些一般性结论.
2002(4):107-110.
摘要:针对经计算生成的大量数据存在缺乏直观性、宏观性的问题,结合上海市河网水力模型图形显示支持系统的研制,运用计算机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图形显示支持系统,直观地反映了模型计算的结果,利于人们对突发水情采取应急措施;同时通过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为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该系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大型河网的水力要素的图形显示.
2002(4):111-114.
摘要:介绍了分布式结构的原理特点,在剖析GYC—500联网方案的基础上,从原理上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方案,使其更符合开放式、分布式的要求.改进后的安全监测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好的可扩充性和适应性.
2002(4):115-118.
摘要:从水均衡原理出发,建立了时变参数的承压水漏斗水位预报的动态模型,采用多层递阶方法求解模型.实例表明,文中模型预报效果较好.该模型能反映漏斗中心水位的动态特性,且不要求均衡区承压含水层为各项同性的均匀透水介质;既适用于预报,也可用于漏斗区水资源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模型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