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S2):1-5.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对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一定的精度.
2002(S2):6-13.
摘要:给出了环台湾岛海域的海表风场计算方法和海表风应力的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把该研究海域分为4个区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由POM模式所得到的数值结果,讨论了海表风应力对该海域不同类型温跃层的具体影响,主要结果如下:(a)海表风应力是影响温跃层的动力因子,对季节性温跃层的深度和强度均有重大影响,但对大洋温跃层的影响不大.(b)因为用数值计算的海面风场与实际风场误差不大,故可以用计算所得的风场来代表实际风场作实验对比分析.(c)海表风应力较小时有利于温跃层的发展加强,风应力较大时温跃层将减弱消失.
2002(S2):14-19.
摘要:简要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况,对作为该工程调蓄湖泊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及东平湖进行湿地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并进行湿地水环境现状评价,进行调水对调蓄湖泊湿地影响的预测评价,探讨调蓄湖泊湿地的保护措施.
2002(S2):20-22.
摘要:分析了洪泽湖的水污染情况及成因,总结了淮河及沙颍河水污染联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为保护洪泽湖水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在污染物入河排污量远超出水环境容量之时,开展水污染联防仍是有效保护洪泽湖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2002(S2):23-27.
摘要:分析了太湖宜溧河和西苕溪干流沉0~10cm积物和0~20cm间隙水中形态磷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表层0~2cm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水平在1208.0~2669.6μg/g之间,是太湖湖体沉积物总磷含量均值的2.12~4.77倍,其中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65.83%~85.96%.对磷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表明,宜溧河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比西苕溪高49.6%,反映了宜溧河磷污染较西苕溪严重,城市化和化学农业的发展对河底沉积物磷污染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无机磷主要以铁结合磷(Fe-P)和钙结合磷(Ca-P)为主.沉积物中Fe-P含量明显偏低的现象与沉积物有机物含量较高和缺氧有关.入湖河流沉积物也是太湖磷输入的来源之一.
2002(S2):28-32.
摘要:建立了描述太湖藻类生消的富营养化生态学数学模型,模拟变量为:藻类、氨氮、硝酸盐氮、无机氮、BOD、溶解氧、有机氮、有机磷8项;利用气象、水文、水质的同步监测资料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根据1993年实测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值,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值和实测值不论从数值大小还是从分布趋势看,都较为接近.另外,对影响环境比较重要的叶绿素和氨氮高浓度区,模式预测结果较好,从总体上看:所建模型能够描述太湖叶绿素和氨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2(S2):33-37.
摘要:太湖站围隔实验区内水草和软隔离围隔圈层的协同影响使1998年5~10月围隔水域内藻类叶绿素浓度平均降低47.7%,悬移质浓度降低45.5%,透明度增加37.1%.与水质相关的水环境参数年平均值有了一定的好转趋势.土著水草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削减率为20%~90%.荇菜和菱种群抑制藻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大于马来眼子菜.指出水生植物种群净化水质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5~7月份.比较了3类不同物理生态工程设施的效能,认为净化水质相对较优的物理生态工程设施为大涤纶布圈+水草型组合结构.
2002(S2):38-41.
摘要:针对近几年江苏沿海又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围垦开发热潮,历史上储备的滩涂资源已基本被围垦开发饴尽,如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必将对沿海滩涂的湿地环境产生威胁这样一种情况,为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作者认为:(a)必须控制一个合理的围垦速度,即围垦速度等于淤长速度,每年约0.17万hm2;(b)对严重沙化的粉沙质滩涂的围垦开发的代价很大,不要急于围垦,可以先就滩利用,在合适的时候再围垦.(c)水源、水质和环境条件差的地方,滩涂围垦搞养殖的效果并不好,应考虑有效的利用方式.(d)对目前滩涂围垦热要正确引导,把重点放在对已围滩涂的开发利用上.
2002(S2):42-46.
摘要:用断面定点观测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涂围堰养殖引起的海岸冲淤变化和陆海生物资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定性分析了围堰养殖对海滩的污染以及对河口挡潮闸下冲淤保港水源的减少和互花米草带消长等的影响,提出了江苏发展高涂围堰的对策措施.
2002(S2):47-50.
摘要:研究了海州湾沿岸开发活动对近岸水环境的影响,这些活动包括排污、取水及娱乐活动开发等.通过分析水质现状及海域使用功能现状,找出目前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的矛盾;建议优化该海域的开发活动布局,调整环境功能区划,以促进各种使用目的的实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州湾的海洋资源.
2002(S2):51-54.
摘要:通过河势演变分析,论证了长江口徐六泾节点和白茆沙河段的治理不仅是必要的,而是十分迫切的.徐六泾节点对河势的控制作用远较江阴节点弱,白茹沙河段的河势变动仍受制于上游滩槽的变动和主流摆动.白茆沙南、北水道入口段常年水深较浅碍航,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百年未遇的优良河势和航深条件,北水道-10m槽贯通,南水道最小水深14m以上.现在南水道上口正迅速展宽,北水道上下口已开始淤积恶化变浅,发育鼎盛的庞大白茆沙沙体己开始冲刷后退下泄,这将不利于南支和南北港河势的稳定.最佳的整治时机正在消失,若失去时机,优良河势就难于挽回.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徐六泾节点和白茆沙河段整治工程推荐方案可明显增强徐六泾节点对上下游河势的控制作用,使白茆沙南北水道的水动力明显增强,分流比稳定,百年难遇的优良河势可得以稳定,以确保5~10万吨级海轮顺畅通过.
2002(S2):55-60.
摘要:建立了灾害管理系统,采用ISM模型理顺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分析灾害管理现状,并定量确定了未来水利投资的地区优选级.
2002(S2):61-65.
摘要:江苏沿海中部滩涂多为淤泥质软弱地基,新围滩涂配套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有:地基处理不当;抗滑设计不足;防渗估计不足;施工不规范;排水布局不合理等.通过对典型事例剖析,提出滩涂软基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必须注意的要点,确保工程质量.
2002(S2):66-68.
摘要:介绍了江苏海岸带区域水资源概况,对海岸带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当前海岸带开发中水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海岸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对策.
2002(S2):69-71.
摘要:东台海岸地处辐射沙洲中,属于淤长形海岸,沿海几座挡潮闸的入海水道淤积严重.这些水道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潮汐、盛行风、水道弯曲程度、上游河道断面、收益区降水量和围垦.分析这些因素并掌握其影响机制,以便适时有效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涵闸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排涝作用.
2002(S2):72-75.
摘要:1999年梅雨期太湖流域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太湖出现超历史高水位,部分地区受淹,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利用太湖地区实测雨量、水位、蒸发及环太湖巡测流量资料,分析了1999年梅雨期太湖洪水特征,进出水量及进退水速度等,对进一步合理运用太湖地区水利工程,反思和完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2(S2):76-79.
摘要:针对江苏省太湖地区1999年汛期的暴雨,进行暴雨成因、雨情、与典型年暴雨比较及各历时暴雨重现期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该地区暴雨特性,为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依据.
2002(S2):80-82.
摘要:以排水治污、引水治污的实例,论述了在没有彻底解决污废水达标排放及面源影响河湖水质问题之前,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通过优化调度,发挥水体稀释及自净能力,从而在一定时段、一定程度上改善太湖地区水环境状况.
2002(S2):83-85.
摘要:依据多年监测的水位、雨量、流量、水质资料和供水用水资料,对水污染分布、纳污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两岸3个重要工业区水污染控制、平原和山丘区引水或蓄水、农作物种植调整、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2002(S2):86-90.
摘要:由于工业污染,大气中CO2和其它气体(如N2O9H4)的含量持续上升,引起了水储备、农业、海岸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全球性变化CO2含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人类过度的燃烧木材、煤、石油以及对森林的破坏引起的CO2等气体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而全球逐渐的变暖则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为了防止海平面的上升,必须降低CO2的含量.因此,利用植物,特别是微藻来固定CO2就是惟一的方法.
2002(S2):91-94.
摘要:利用浮床陆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改善水质,优化水体的生态环境.两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为α中污带,三个实验组为β中污带.这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一个污染等级.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太湖蓝藻藻害的微囊藻在三个实验组都没有发现,而对照组仍然存在,并为主要优势种.从生物多样性分析来看,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2002(S2):95-99.
摘要:随着近年来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模式的多种多样,河蟹病害也越来越多,多数成品规格相对较小,养殖效益下降.针对以上问题,对江苏省展开调查,共调查57个养殖户,调查养殖水面为210.2hm2,着重了解其养殖模式、养殖环境、投喂饵料、放养规格、品种、密度、使用药物的情况等,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2002(S2):100-106.
摘要:20多年来对太湖及周边40多个城(市)镇的水体进行调研,累计在384个(断面)点采集水样、分析、镜检2846份水样的藻类种群结构,数量组成等项,太湖计有藻92种,其中可使水体发生腥臭(异)味,分泌藻毒素的蓝绿藻、硅藻、鞭毛藻有38种,占藻类总数的41.3%.其中在148个(断面)点内,对微囊藻、颤藻、硅藻的检出率为100%.近几年,个别(段岸)地区,微囊藻等蓝藻的大量发生,己严重危及工业生产.由此表明,太湖水被藻类污染,富营养化的进程在加速.(a)微囊藻的生长繁殖(细胞分裂),受水温、光照、氮、磷等影响.(b)应用“水生态环境修复器”可使藻类数量减少33.5%~38.5%,CO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降解率与修复时间呈正相关性.(c)微囊藻可用作肥料、饲料及化工原料等.(d)对太湖藻类污染的防治,应予综合治理,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将事倍功半,甚至是无功劳动.(e)应依法加强管理太湖,建立严格管理体系.
2002(S2):107-110.
摘要:以大盐湖卤虫(Artemia francisana)和东营卤虫(Artemia si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光周期、盐度、温度和4种因素对成虫的生存时间、生殖参数及诱导其产休眠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h,15℃,9%,15mg/L为实验中卤虫的最佳生存与产卵条件,同时还发现FeSO4可以作为代替Fe-EDTA和亚铁血红素作为卤虫产休眠卵更为经济的诱导剂,最后讨论了这几种因素与卤虫繁殖与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002(S2):111-113.
摘要:湖泊网围养殖渔业是江苏省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湖泊养殖面积近8.7万hm2.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高密度的湖泊养殖渔业不可避免地对湖泊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从渔业自身出发,通过网围养殖模式的调整、放养品种的调整、生物净化作用及湖泊天然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探讨了太湖实施生态渔业的途径和方法.
2002(S2):114-117.
摘要:对小体鲟苗种生物学及培育进行了初步研究,摸索了此阶段适宜养殖的环境因子,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提高苗种培育关键时期(敏感期、转食期)成活率的技术可能性.本试验苗种成活率为56%.
2002(S2):118-123.
摘要:介绍了某些湖泊和河流中淡水藻类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态,并且讨论了其在生物学上的地位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到淡水藻类在湖泊与河流中的聚集生态,其多样性和所受的胁迫是值得讨论的.近20年来,由于受城市中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南京玄武湖中常见的微藻都消失了.
2002(S2):124-127.
摘要:介绍了风暴潮数值预报与组件式GIS集成系统的设计目标、开发途径及其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提出了基于GIS的海域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新思路;采用了自动分潮优化和嵌套网格的处理技术,提高了风暴潮实时预报的速度和精度.
2002(S2):128-130.
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生态水文的概念和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的阈值和范围,并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用水的合理范围.我国生态环境用水不能小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0%,最好能达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0%,生态环境用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