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考虑渗流场影响的混凝土坝温度场分析

      2003(2):119-123.

      摘要 (1011) HTML (0) PDF 218.67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热传导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受渗流场影响的温度场数学模型,给出了有限元求解格式,开发出相应的程序.通过算例,定性分析了渗流场影响温度场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渗透性、渗控措施和温差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大.

    • 河工动床模型研究述评

      2003(2):124-127.

      摘要 (1029) HTML (0) PDF 101.64 K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工动床模型相似准数分析、模拟试验条件和典型情况下关键相似准则的选用为基础,比较河工动床模型校验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动床模型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指出: 河工动床模型尚处在主要进行定性相似模拟研究的水平,若理论没有突破而仅靠加大模型尺度则不能明显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微尺度河工动床模型值得认真关注和积极探索.

    • 李家沙水道切嘴工程对其分流比的影响

      2003(2):128-131.

      摘要 (1019) HTML (0) PDF 171.34 K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李家沙水道工程前大水高潮期间分流比和有关水力参数实测资料以及工程后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前后分流比与动量因子间的函数关系,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研究表明,切嘴工程后分流比变化除受沙湾水道弯道水流影响外,还与下游磨碟头断面卡水作用有关.

    • 黑泉面板坝新型止水结构三维弹塑性分析

      2003(2):132-135.

      摘要 (1020) HTML (0) PDF 140.31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结构模型试验得到的周边缝止水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对黑泉砂砾石面板坝进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模拟大坝施工及蓄水过程,预测大坝坝体、面板及各类接缝的应力与位移,并将计算结果与止水结构破坏试验结果以及已建面板坝的接缝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坝体、面板的变形和应力符合一般规律,面板缝和周边缝位移在正常范围内,新型止水结构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 泵站优化调度的分解协调模型

      2003(2):136-139.

      摘要 (1036) HTML (0) PDF 99.78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泰州泵站中转桨式与定桨式轴流泵机组同时并存的情况,依据其 常规调度模式和 机组布置的特点,引入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建立了两层谱系结构的泵站优化调度模型,并在不同层次采用了合理的优化技术进行求解. 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优化原则保证了泵站在原有设施条件下能经济高效地运行.

    • 鲁北盐渍土区棉花微咸水滴灌技术研究

      2003(2):140-143.

      摘要 (1067) HTML (0) PDF 95.46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春棉利用含盐量3.8g/L浅层地下微咸水及1.2g/L深井水进行膜下滴灌、无膜滴灌、覆膜畦灌及无灌溉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2g/L膜下滴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为3.8g/L膜下滴灌,相差22%;两种灌溉水的无膜滴灌及覆膜畦灌4个处理的皮棉产量基本持平,无灌溉产量最低.3.8g/L微咸水灌溉条件下,膜下滴灌比覆膜畦灌增产38.6%,比无膜滴灌增产40.1%,比无灌溉增产92.5%.滴灌比覆膜畦灌省水60%左右,滴头的湿润半径能达到20cm左右,湿润深度能达到60cm左右;试验期间0~6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低于0.2%,不会对棉花生长产生危害.

    • 有限单元法在高拱坝坝肩动力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2003(2):144-147.

      摘要 (989) HTML (0) PDF 131.98 K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有限元法及三维实体任意截面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高拱坝坝肩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分析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和处理程序.通过对某高拱坝动力稳定性的分析计算,给出了拱坝坝肩在3个典型高程分别沿两滑移面交线方向、侧滑面及底滑面滑动的最小安全系数.

    • 基于VC++技术面向对象的水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2003(2):148-151.

      摘要 (1016) HTML (0) PDF 103.04 K (1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某复杂的大型水电站系统的对象分析、分解与建模,建立了一系列的类来描述相应对象的属性和特征,从而实现了一种面向对象的水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程序编制采用VC++语言.鉴于VC++的强大功能,该仿真培训系统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

    • 裂隙粗糙度系数及其分数维研究

      2003(2):152-155.

      摘要 (1052) HTML (0) PDF 137.03 K (1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巴顿提出的10条典型粗糙度剖面模型为基础,从立体学和形态数学原理出发,讨论巴顿模型的线粗糙度和面粗糙度特征及其分数维特征;并通过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比较,对巴顿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得出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不仅与裂隙粗糙度系数或分数维有联系,而且还与岩性特征有关的结论.

    • 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模型研究

      2003(2):156-160.

      摘要 (989) HTML (0) PDF 165.84 K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能量互易定理并考虑裂隙扩展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裂隙扩展过程 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裂隙岩体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本构关系与损伤演化方程,给出了渗透张量随裂隙损伤发展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多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左边坡相对于右边坡有更大的损伤演化区,应适当考虑左边坡的锚固和防渗措施.

    • 结构性土的微观变形和机理研究

      2003(2):161-165.

      摘要 (1122) HTML (0) PDF 154.57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点面接触单元,再通过更新的Lagrange大变形有限元法,对有限尺寸和任意方位的土粒骨架在Van Der Waals分子吸力、Coulomb电荷斥力和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问题进行了跟踪分析,定量探索和分析了土体的变形、破坏、结构性和蠕变的内在机理,为建立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提供了微观基础.

    • 隔河岩上重下斜封拱式重力拱坝设计研究

      2003(2):166-170.

      摘要 (1047) HTML (0) PDF 139.43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适应隔河岩坝址特殊的自然条件,采用拱梁分载法进行平、斜封拱坝的比较计算,并对各种斜封拱坝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三维有限元计算及结构模型试验验证,选用三心单曲、上重下斜封拱式重力拱坝体型.安全监测资料表明:大坝受力条件优越,运动正常.

    • 卫生填埋场室内离心模拟试验研究

      2003(2):171-174.

      摘要 (1067) HTML (0) PDF 136.41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离心试验法模拟了填埋体的沉降和边坡土工膜的应力应变状态,并将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定性地描述出卫生填埋场现场的状况;边坡土工膜存在初始损伤的情况下发生的应力集中是导致其受拉破坏的主要原因;保证边坡防渗层安全的关键是加强现场管理与督,提高土工膜铺设工艺.

    • 软岩嵌岩桩承载有限元模拟

      2003(2):175-179.

      摘要 (1065) HTML (0) PDF 153.34 K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以往桩基础受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桩与岩土相互作用比 较完善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编制了有限元程序和部分前后处理程序.在对泥质砂岩进行力学参数试验测试的基础上,应用该程序对南宁泥质砂岩嵌岩桩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嵌岩深度效应、承载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嵌岩深度应为5倍桩径;最大嵌岩深度应为7倍桩径.

    • 可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稳定函数单元模型

      2003(2):180-183.

      摘要 (1060) HTML (0) PDF 137.81 K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稳定函数单元的割线刚度方程为基础,导出了单元切线刚度方程.针对切线刚度矩阵中一些元素的数值在某一区段内难于求得的问题,采用数字插值和多项式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了切线刚度矩阵.最后,由数值算例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正确性.

    • 基于点-点单元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2003(2):184-187.

      摘要 (1038) HTML (0) PDF 142.36 K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增量形式的有限元法,建立接触摩擦问题的等效单元劲度?约束 矩阵和等效结点 荷载向量,提出一种利用点-点接触摩擦单元来模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钢绞线与混凝土三维非线性接触模型.该模型以结点位移和接触应力作为基本未知量,考虑固定、滑动和张开3 种接触条件,可以模拟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和滑动、张开和闭合;可用标准的有限元法将单元劲度矩阵和单元荷载向量集成到总劲度矩阵和总荷载向量中,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合理.

    • 基于扰动响应判据的洞室岩爆分析

      2003(2):188-192.

      摘要 (1044) HTML (0) PDF 155.88 K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描述岩爆形成过程,总结其特点并对岩爆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认为:岩石在具备大量弹性应变能又处在峰值强度以后,处于非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再对其施加干扰性因素,则会失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稳定性理论应用于岩爆判据分析.工程实例计算表明 ,该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许多岩爆现象.

    • 弯矩分配传递极限公式在薄板弯曲问题中的应用

      2003(2):193-195.

      摘要 (999) HTML (0) PDF 102.76 K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传统的弯矩分配法求解任意荷载作用下的薄板弯曲问题,将杆端弯矩表示为多次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之和,得到了当分配传递次数无穷大时其表达式为公比小于1 的无穷等比级数的和的形式,并求得了该和的表达式即极限公式.该极限公式便于编程电算,可方便地应用于任意荷载作用下的薄板弯曲问题.

    • 基于数字流域的雨量站网空间布设研究

      2003(2):196-199.

      摘要 (1025) HTML (0) PDF 107.00 K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流域平台构建的基础上,将雨量站的雨量信息与子流域单元进 行空间匹配,避免了过去以流域面平均雨量值作为水文模型输入的弊端;同时依据地形条件相似性原理,在分析流域内各雨量站日雨量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水文模型对传统雨量测站布设的合理性进行了探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地形条件复杂和没有雨量站的子流域单元内增设雨量站十分必要;水阳江流域内应用13个代表性最好的雨量站的日雨量模拟的日流量过程,与应用原先布设的26个雨量站模拟的结果非常接近,但用这13个雨量站1h雨量信息模拟次洪流量则不如26个雨量站的模拟效果好.

    • 江中有机污染物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定量关系研究

      2003(2):200-202.

      摘要 (1037) HTML (0) PDF 90.65 K (1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标准测试方法测定了20种化合物在自然江水(松花江)中的生化需氧量(BOD) 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生物降解半衰期.实验结果表明,20种有机污染物在120h基本上都达到了降解平衡,降解半衰期在10~27h之间.采用量子化学MOPAC6.0-AM1法计算了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EHOMO),结合酸解离常数pKa进行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关系研究,得到如下模型:T1/2=55.87(±9.27)+4.62(±0.94)EHOMO +0.94(±0.26)pKa,R=0.880,s=2.84.应用所得模型对生物降解性进行预测,大部分化合物拟合好,残差较小.所研究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主要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有关.

    • GIS与数模集成的水污染突发事故时空模拟

      2003(2):203-206.

      摘要 (2164) HTML (0) PDF 134.48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水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具有诸多时空和污染源类型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及污染事故控制与处理的时效性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原则,采用弹性组织出事现场信息的方法,分析污染事故的基本状况,实现河流水污染突发事故影响状况的高效模拟.将GIS与水污染模型技术相结合,开发了适合长江三峡水环境决策管理的水污染事故模拟子系统.系统可反映污染事件造成的水污染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 线性矩法在长江中下游区域水文频率计算中的应用

      2003(2):207-211.

      摘要 (1163) HTML (0) PDF 147.34 K (3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沙市、螺山、汉口及大通5个水文站的年最大洪量序列,采用美国学者Hosking等于1997年提出的以线性矩(L-moment)为基础的区域水文频率分析方法进行频率计算,结果表明:由此5个站点组成的区域可认为是水文频率计算的一致区,可采用指标洪水法对各站进行频率计算;区域统一的分布线型选择的结果是Wakeby分布,而传统的极值分布、GLO、GPA、对数正态分布、P-Ⅲ分布等均不合适.

    •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2003(2):212-215.

      摘要 (1102) HTML (0) PDF 144.37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 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复合模型中实时耦合问题的探讨

      2003(2):216-219.

      摘要 (1031) HTML (0) PDF 100.53 K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实时耦合复合模型中物模(物理模型)与数模(数学模型)的连接过程,指出:复合模型中的物模部分与数模部分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二者间的实时耦合以及耦合的精度是复合模型成功的关键;耦合的时间和空间匹配条件保证了复合模型中物模与数模两个部分连接的时空连续性;控制周期的大小、控制变量的选择以及控制的策略是影响复合模型耦合精度的主要因素,复合模型各部分都应以满足这些因素为前提进行设计.

    • 东壁岛围垦对元洪港区潮流及泥沙淤积影响的数值模拟

      2003(2):220-223.

      摘要 (1032) HTML (0) PDF 215.66 K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所建立的具有动边界的福清湾潮流数学模型,研究了东壁岛围垦 前后元洪码头前的潮量及流速变化,并采用工程泥沙方法估算了元洪码头前的泥沙淤积强度.研究表明,在元洪码头前250m范围以内,围垦后的流速较围垦前略有减小,围垦所引起的泥沙淤积强度为0.05m/a.

    • 赣江航道整治工程泥沙数学模型

      2003(2):224-228.

      摘要 (1068) HTML (0) PDF 163.29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根据航道工程数学模型的特点构造二维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然后利用实测资料对赣江下游丰城至小港口河段的水面线、断面流速分布、冲淤分布进行验证,最后对整治工程方案整治效果进行模拟计算和工程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小于0.05m,最大为0.09m;断面流速 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最小为0,个别点最大为0.2m/s,绝大部分在0.1m/s以内;河段计算的冲淤量为39.1万m3,与实测值39.6万m3较为接近;在整治水位时,水位壅高值最大为0.30m,流速增加值最大为0.26m/s;在大 洪水条件下,水位壅高值最大为0.06m,流速增加值最大为0.10m/s.

    • 内河水深遥感的应用

      2003(2):229-232.

      摘要 (1078) HTML (0) PDF 118.94 K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陆地卫星TM影像研究闽江竹岐至侯官河段的水深,建立了遥感信息与水深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用最低通航水位时的水域边界裁取研究水域,可消除边界点因水陆信息混合产生的误差,提高遥感水深精度;用两个时相遥感所得的水下地形计算河床冲淤值,进一步削减了由遥感信息源转换成水深信息时的误差,结果与用实测地形资料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能满足河床演变分析和冲淤量计算的要求.

    • 改进的BP网络在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003(2):233-236.

      摘要 (1003) HTML (0) PDF 122.54 K (1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恒误差修正率控制的网络学习率和动量系数自适应调整方法,克服了网络训练收敛时间长和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并根据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的特点,建立了改进的BP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对一实际汽轮机发电机组振动故障事例的诊断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故障诊断的精度和可靠度.

    • 投资回收年限若干特殊问题研究

      2003(2):237-240.

      摘要 (1069) HTML (0) PDF 107.27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投资回收年限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一项重要指标,静态指标和动态 指标虽已在项目评价中广泛应用,但人们对其理论基础认识不深,尤其是这项指标与净效益准则的关系是否一致,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分析.基于以上目的,探讨投资回收年限使用条件,动态与静态投资回收年限的关系,投资回收年限、标准投资回收年限、项目使用年限之间的关系,影响动态投资回收年限的两个基本要素等问题,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投资回收年限的使用条件与项目现金流程图之间关系密切;静态投资回收年限、折算利率对动态投资回收年限的影响呈对数形式.


年第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