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5):485-489.
摘要:在总结城市建设发展历史进程和城市水生态系统研究建设进展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水生态系统没有开展全面的综合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缺乏城市-人类-水体相协调的理念.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涉水规划和建设的单一性问题,有利于完善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管理体系,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003(5):490-493.
摘要:提出了用四点线性隐格式求解水流方程、用卡尔曼滤波求解河道糙率的一种求解河道水流及其糙率参数反问题的新方法,并应用于淮河水流计算.结果表明,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过程完全吻合.
2003(5):494-496.
摘要:利用500多种不同参数模拟计算结果对水文辗转相关插补延长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资料插补延长中,如果参证站X资料较长而设计站Z与参证站X同期观测资料较短,那么就无法采用设计站Z与参证站X同期观测资料建立回归方程,这时可选用一个中间参证站Y进行辗转相关插补延长,但该站必须具备条件(a)参证站Y与设计站Z、参证站Y与参证站X均具有较长的同期观测资料,(b)参证站Y分别与设计站Z和参证站X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相关系数RXY>0.9,RYZ>0.9,才能满足插补精度要求.同时还利用统计试验资料建立了辗转相关插补延长各相关系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
2003(5):497-500.
摘要:把抗差理论引入自回归(Auto-Regressive,简称AR)模型的参数估计中,利用抗差系统具有的抗差能力,可以阻止非正常因素进入系统,保证洪水预报精度.为此,首先介绍几种常用估计方案(Huber估计、IGG估计)的抗差特征函数,然后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进行比较,最后给出算例.算例表明:对于正常观测值,采用Huber法、IGG法及LSM法均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如观测值中存在粗差(非正常值),则用LSM法估计的结果就很不合理,而用Huber法及IGG法能取得较好结果.
2003(5):501-504.
摘要:黄河下游河道萎缩与来水来沙条件具有复杂的响应关系.根据黄河下游汛期实测水沙过程及断面形态资料,采用河槽过水面积、来沙系数、同流量水位变化、河相系数变化描述河道萎缩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增大,同流量的水位进一步抬高,河道过水面积大大减少,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并且河道萎缩与来沙系数有一定的关系,当来沙系数大于某一值后,河道由冲刷转化为淤积,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随着河道的萎缩,河床形态会有一定的调整,二者关系密切.
2003(5):505-508.
摘要:以仪征化纤股份公司给排水厂为例,系统研究了水量变化对流动电流混凝投药自控系统的影响.通过中试找出流动电流自控系统稳定工作的极限水量变化率,并探求水量与流动电流设定值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厂流动电流自控系统稳定工作的极限水量变化率约为25%;在设计处理能力内,水量与流动电流设定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同等出水水质要求下,水量越大,流动电流设定值越高;反之,水量越小,流动电流设定值越低.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变水量条件下流动电流投药控制系统改进的建议.
2003(5):509-512.
摘要:利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压力校正方程,详细给出了压力校正方程的离散形式,并对正方腔及倾斜角为45°的斜方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非正交同位网格系统中的SIMPLE算法具有编程简单,计算量、存储量小,计算效率高,收敛速度快的优点,可用于几何形状比较复杂流场的计算.
2003(5):513-517.
摘要:在分析激光测速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对比了明渠均匀紊流和非均匀紊流在紊流分区结构、流速分布、紊流强度和壁面切应力等方面的水力特性,指出两种流态流速分布公式存在差异,非均匀流的脉动流速、壁面切应力都较均匀流为小,并给出了用新的无量纲参数表达的适用于均匀流和非均匀流的统一的流速公式以及垂线平均流速及其位置的计算公式.
2003(5):518-521.
摘要:对两个新兴边缘学科水信息学和智能水力学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指出智能水力学是水信息学的一分支学科,二者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水利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并可促进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3(5):522-525.
摘要:以中国南方平原圩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圩区堤防采用垂直封闭截渗技术后对圩内水环境的影响,并建立封闭圩区水环境规划及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得出圩区的最优水面率和滞蓄水深、最优外排装机容量和内排装机容量以及大堤的最优封闭率,同时预测了区域内地下水位及地下水污染动态变化情况.
2003(5):526-529.
摘要:以消力池优化设计专家系统为例,着重讨论面向对象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从消力池优化设计工程的实际出发,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对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知识表示、数据库以及推理方法等进行设计描述,并利用班台闸水工模型试验资料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专家系统,可以提高专家系统的推理和数据查询效率.
2003(5):530-533.
摘要:根据现场实测数据所进行的反分析获取温度计算模型和参数,再把反分析得到的模型和参数通过仿真计算预测下一步施工时的温度和应力状况,指导下一步施工,即建立了温度控制反馈机制,并在淮河入海水道淮安立交地涵工程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还提出了能较准确地表达掺缓凝剂混凝土绝热温升特性的指数双曲线型表达式.
2003(5):534-538.
摘要:为解决传统统计模型在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应用中由于缺少对残差的分析而存在拟合精度高但预测效果欠佳的问题,在传统统计模型中增加残差预测项,并应用混沌理论对残差预测项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实测数据对此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可提高预测精度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003(5):543-546.
摘要:结合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实测地应力资料,分析影响区域初始地应力的因素;以ANSYS作为有限元计算工具,计算各影响因素下厂区地应力值;在实测点勘察获得的地应力值与计算得到的地应力值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求出回归系数,从而获取厂区初始地应力场分布规律,为地下厂房设计与开挖施工提供了合理的三维初始地应力场.
2003(5):547-551.
摘要:通过膨胀土单向浸水膨胀试验,研究了单向浸水条件下膨胀土的膨胀时程特性,并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试验拟合参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膨胀土的膨胀过程可分为吸水膨胀、加速膨胀和缓慢膨胀3个阶段,各阶段膨胀速率与时间呈半对数关系;试验拟合参数与初始干密度及含水量有关;利用修正的分层总和法可计算单向浸水边界条件下的膨胀土层任意时刻的膨胀变形量;通过裂隙两侧土体随时间膨胀过程的计算,可刻画出裂隙逐渐愈合的过程.
2003(5):552-555.
摘要:以单轴应力和静水应力状态为例,分析了单裂隙变形过程中裂隙尖端局部能量释放和裂隙整体变形能量的等效性;并以此等效性为基础,从计算裂隙尖端局部能量释放和计算裂隙整体变形能量两种途径出发,对裂隙固体的有效弹性模量和有效体积模量进行估计,得到了相同的表达式,从而说明了两种能量的等效性是众多裂隙岩体类型有效弹性模量分析的基本前提.
2003(5):556-559.
摘要:根据上海地铁明珠线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区间隧道盾构推进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常用的地面沉降槽计算经验公式对于上海地区软土中修建的地铁盾构隧道的适应性,提出了地铁盾构隧道横断面上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参数确定方法以及纵断面上地表沉降分布修正计算公式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计算公式能较好地预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分布.
2003(5):560-563.
摘要:根据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现场试验及孔压、沉降测试结果,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机理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抽真空时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和加固深度范围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真空预压的直接作用范围可达地表以下18m;真空预压期间地下水位是下降的,且下降幅度小于2m;停止抽真空使地基横向约束放松,从而导致向外变形,且此变形会消除卸真空引起的回弹现象;负孔压的恢复如同正超孔压的消散一样,需要一个过程,即不会瞬时完成.
2003(5):564-568.
摘要:利用自洽理论和线粘弹性断裂力学原理推导了考虑张开裂纹、闭合裂纹和裂纹内水压影响的节理岩体体变蠕变柔量和单轴蠕变柔量的理论表达式,并根据该表达式分析了应力荷载、水压、裂隙密度参数、泊松比和摩擦系数改变时裂隙岩体蠕变柔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裂隙岩体工程流变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2003(5):569-572.
摘要:对复合地基砂垫层建立砂、土、桩复合单元体,利用砂垫层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砂垫层桩土应力协调方程, 并应用该方程对桩土应力比、砂垫层厚度以及置换率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且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很好地反映了砂垫层的作用机理.
2003(5):573-576.
摘要:首先介绍感应电机转子绕组故障分析方法,然后详细讨论转子断条故障后转子各导条和每一段端环中电流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定子电流中转子绕组故障特征量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出特征量的变化规律:连续断条根数增加,故障特征量增加;但当连续断条数超过电机每极的导条数时,断条数继续增加,故障特征量反而减小.
2003(5):577-580.
摘要:通过对常规焊接工艺及其制定过程的分析,对机器人焊接专家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多种工作方式进行了综合比较,并在Visual C++开发环境下采用速成原型和增量式开发方式、叙述式知识表达方式以及基于规则的混合推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系统开发、运行、维护、扩展等问题.
2003(5):581-584.
摘要:对实现分布式GIS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应用了多层体系结构和Agent技术各自的优点,提出了基于Agent技术的多层分布式GIS体系结构,并通过编程所进行的原型实验证明基于Agent技术的多层分布式GIS体系结构在实现分布式GIS时的可行性,从而解决了传统GIS体系结构无法解决的互操作性、资源(包括功能和数据)的迁移、资源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多服务站点协同工作等问题.
2003(5):585-588.
摘要:提出的等值线填色算法根据等值线的特点把等值线分成4类后,对所有等值线进行排序,再确定填充区域中的坐标点,最后利用等值线的走势来确定区域的填充色.该算法适用于任意封闭边界、任意网络类型生成的等值线的填色算法,并在有限元后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2003(5):589-592.
摘要:利用向量李雅普诺夫函数法,分别研究了具有自互联作用和不具有自互联作用的线性离散大系统关联稳定性,给出了一种根据辅助矩阵特征根位置判别稳定性的方法及其算法,并用例子说明了其有效性.
2003(5):593-596.
摘要:利用第3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对影响南海湛江港海域的3次台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藤田台风模型同化相应时刻的台风要素、NCAR网格点资料、单站观测资料后提供模式所需风场,利用自嵌套方式提供模式所需波谱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对这3次台风浪的模拟来说,是较为理想的,此方案可为该海域台风浪的模拟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2003(5):597-600.
摘要: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需要求解一个非线性方程组.根据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全局收敛方法,利用数值延拓法研究了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其算法为全局收敛的充分条件.
2003(5):601-604.
摘要:通过线性互补问题(LCP)的一个等价系统——Pang函数的区间斜率的构造,得到了LCP问题的Krawczyk区间算子的迭代算法,证明了该算法是可以在计算机上得以确认的一种检验方法;同时阐述了如何将对偶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LCP问题的方法,由此获得计算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的区间迭代算法.由算例可知,其数值结果是很好的.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