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S1):1-4.
摘要:太浦河泵站底板尺寸大,结构复杂,为此采用三维等参单元对其进行了整体分析.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基的物理性质,地基与底板之间的边界条件,明确各部位结构的应力状态,避免应力集中及出现流道底板、顶板的开裂.
2003(S1):5-9.
摘要:用三维有限元对施工期泵站混凝土复杂结构及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因温度应力过大产生的裂缝.
2003(S1):10-14.
摘要:为体现环境水利的理念,美化泵站环境,引进了国外生态护坡技术.文中就太浦河泵站有关生态护坡试验研究作简要介绍.
2003(S1):15-19.
摘要:复合弹性地基的地基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进行探讨,以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考虑软土处理方法、材料特性而建立的权重法计算模式的合理性.以太浦河大型泵站结构计算为例,分析弹性地基变形模量对结构内力的敏感性,得出结构内力与地基变形模量呈对数递减关系,从而指出软土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变形模量是影响结构内力计算结果的重要因素.
2003(S1):20-23.
摘要:计算了完全粘合于刚性下卧层的中厚度地基上作用单位均布荷载时的沉降系数,研究了中厚度地基上基础梁的温度应力,计算了不同层厚比情况下各种柔度的基础梁在温度改变时所受的地基反力及梁的弯矩,并针对太浦河泵站工程将计算结果制成表格,便于设计时查用.
2003(S1):24-28.
摘要:软土地基上基础板的结构分析通常简化为平面问题进行,这种简化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了解这种差异特性,对于正确评估简化计算的结果,保证设计的安全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太浦河泵站泵房底板是典型的大型软土地基基础板,以该板为计算对象,分别应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空间三维和简化的平面二维结构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底板、地基、墩墙和顶板的共同作用.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找出差异上的一些规律,这可为类似结构的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2003(S1):29-33.
摘要:采用加筋土工布减少墙后土压力,从而均化挡墙桩基竖向荷载的分布,减小桩基最大竖向荷载,使其满足实测桩顶承载力的要求.从加筋土工布减少土压力的理论出发,分别进行了加筋土工织物的室内和室外试验,以及墙后埋设土压力盒,通过理论和实践相对照,认为采用加筋土工布对减少墙后下部土压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达到了研究分析所预期的目的,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2003(S1):34-38.
摘要:采用数学模型仿真计算的方法,计算和模拟不带水泵转轮的整个流道装置的水流流态及水力损失.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结合国内实际泵站运行情况及有关资料,确定了太浦河泵站的水泵装置安装高程.
2003(S1):39-42.
摘要:太浦河泵站的水导轴承具有转速低、承载力大的特点,同时轴承又采用与水平面呈斜15°布置的方式,受力复杂.经计算机仿真模拟水泵装置内部流态后,提出承载力要求,比较选用稀油润滑的导轴承.为此,对塞德瓦公司的轴承结构和受力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2003(S1):43-48.
摘要:太浦河泵站选用的斜15°轴伸式轴流泵(以下简称斜15°轴伸泵),为特低扬程、大流量的水泵.它具有叶轮直径大、水泵装置流态复杂、水泵轴承受力大等特点.为此,针对太浦河泵站斜15°轴伸泵,进行了水泵装置从吸入口至出口包括叶片、导叶、弯管段等在内的整体三维粘性流动分析,得到了流道内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性如压力、速度分布规律及泵特性曲线,以及流道内部的旋涡分布和水力损失情况.同时进行了导叶和叶轮流动动静干涉引起的三维不稳定流动分析,得到了叶轮在不同工况下受到的轴向水推力及径向水推力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轴承设计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受力条件.该项研究对其他斜式泵的内部流态及受力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003(S1):49-54.
摘要:介绍太浦河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运行控制方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并阐述系统功能和特点.系统采用全计算机监控方式,是一个开放式全分布的信息统一的监控系统.其功能完善、控制对象全面、实时性强、可靠性高、人机界面友好,较好地满足了泵站运行管理智能化、远程化的需要.
2003(S1):55-59.
摘要:介绍具有特低扬程、大流量的大型泵站——太浦河泵站的工程概况,说明经过水工模型试验及一系列优化布置设计,使整个枢纽布置紧凑、合理,运行管理方便,造型美观、大方,极具现代感.
2003(S1):60-62.
摘要:介绍了太浦河泵站工程电气一次设计中的电气主接线、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及电气设备布置、接地设计等内容.
2003(S1):63-65.
摘要:考虑泵站的总体布置型式及泵组运行工况和运行要求,比较了现有的几种断流保护装置,吸收各断流保护装置的优点,确定直升式快速多叶拍门为泵站的断流保护装置,并进行了直升式快速多叶拍门的模型试验.根据拍门模型试验结果,吸取国内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确定了多叶拍门的结构形式,对多叶拍门的结构、支承和拍门铰链进行了优化设计.
2003(S1):66-79.
摘要:太浦河泵站主电动机初步设计选用同步电动机,通过调研和对2种电动机优缺点的分析比较,认为太浦河泵站选用异步电动机,性能满足运行要求,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运行管理方便,经济性较好,比原设计选择同步电动机更为合理.对泵站主电动机的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3(S1):70-73.
摘要:着重研究了大型斜式轴流泵的结构形式,装置特性以及相关部件的加工工艺.
2003(S1):74-79.
摘要:对太浦河泵站工程的边坡设计、降水措施的选用、施工过程的控制及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对不同规范的选用、土壤力学指标特别是抗剪指标的选取对边坡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2003(S1):80-84.
摘要:太浦河泵站为大(1)型泵站,具有扬程低、流量大的特点,设计对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工作,并将这些科研设计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使枢纽布置、建筑物设计、机电设备选型和布置更加合理.
2003(S1):85-89.
摘要:介绍FIDIC合同条件下管理者的职责,具体内容包括多个独立的FIDIC合同条件在一个项目中履行,工程师职责的授予,在诸多合同管理中各界面的确定,减少业主的风险,创造良好的合同管理条件.
2003(S1):90-93.
摘要:通过对太浦河泵站底板、顶板和地基进行整体三维有限元分析,全面掌握结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并指导结构的布置和配筋.通过对泵房进行原型观测设计和分析,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对泵房底板和流道的安全性做出评价.
2003(S1):94-98.
摘要:介绍射水法造墙原理、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总结了射水法造墙在太浦河泵站基坑防渗工程中成功的施工实践,对类似江河堤防、大型基坑建造防渗地连墙有较好借鉴作用.
2003(S1):99-101.
摘要:从配合比设计、温控设计、施工工艺及养护等方面论述了太浦河泵站泵房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介绍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裂缝的系列措施.
2003(S1):102-106.
摘要:太浦河泵站工程主泵房建基面在粉质粘土上,土力学强度较低,不能满足泵房对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要求,必须进行地基处理.经过方案比选,主泵房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检测结果表明,加固后的地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03(S1):107-111.
摘要:太浦河泵站进水渠滑坡处理采用了真空预压排水板的方案,通过加固期的监测和加固后的检测,真空预压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滑坡处深厚的淤泥质土层的抗剪强度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03(S1):112-115.
摘要:太浦河泵站为特低扬程、大流量的泵站,电机和水泵采用齿轮减速箱传动方式.通过技术分析,确定了齿轮减速箱润滑油系统的方式,对系统最重要的稀油站设备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
2003(S1):116-118.
摘要:太浦河水泵是国内最大的斜轴伸式水泵,叶轮直径41?m,叶片加工技术要求很高,采用数控机床加工方式,叶片表面型线和精度均超过招标文件的要求.
2003(S1):119-124.
摘要:在太浦河泵站斜轴水泵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了叶轮体中心的安装位置,它是水泵安装的基准,水泵将以此基准位置进行安装.严格控制导叶体水导轴承座和弯管组合轴承座的同心度和中心位置,它决定水泵主轴的斜度和叶轮与叶轮体的间隙,与水泵运行工况有着密切联系.电机与减速箱、减速箱与水泵的同轴度要严格控制,以降低水泵运行的噪音.水导轴承的密封效果是水泵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2003(S1):125-130.
摘要:通过对太浦河泵站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回顾,总结了软基深基坑开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特大型斜式水泵制造及安装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介绍了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强化投资控制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这些对今后大型泵站工程的建设管理都将是有益的借鉴.
2003(S1):131-133.
摘要:由于常用的分析土坡稳定性的方法较复杂又具局限性,因此,以模糊集合理论为指导,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原有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出影响土坡稳定性的作用因素,并构造了隶属函数模型,通过算例与其它方法比较表明,该评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好方法.
2003(S1):134-137.
摘要:基于水泥浆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模型,研究了混凝土徐变发生的几种机理,揭示了徐变的生是由于混凝土在持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运动以及与外界环境发生水分交换而引起的.考虑环境温度升高加快了水泥的水化反应速率和水分的蒸发速率,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加快,收缩减小,因而徐变减少;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降低了水泥浆中水的粘滞性,又增加了混凝土的徐变.研究中采用了国外学者的试验图表,分析了环境温度升高时混凝土徐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早期短时间暴露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有利于降低徐变,而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70℃)的混凝土的徐变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003(S1):138-141.
摘要:基于非线性块体单元法和裂隙渗流的立方定律,建立了裂隙岩体变形和渗流的耦合分析模型,该模型反映了裂隙岩体的不连续变形和裂隙渗流的规律,分析了裂隙岩体和渗流相互作用,较为实际地考虑了地下水荷载的作用.
2003(S1):142-145.
摘要:针对弹性动力边界元实际应用中计算资源不足的矛盾,提出了两种弹性动力边界元的并行算法,即并行积分变换法和并行时间步进法.这两种并行算法都具有在时间上的高度并行性.在算法中采用了合理的计算任务分配方案,使得计算负载达到了尽可能的平衡.算例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并行效率.
2003(S1):146-149.
摘要:首先介绍了雷达测雨资料在水文模型中应用的现状以及世界各国雷达网的布设情况;在分析产生雷达测雨误差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改进雷达测雨误差的方法;最后介绍雷达测雨技术的发展及雷达测雨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前景.
2003(S1):150-154.
摘要:研究作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洪水预报及调度系统制定的方法.结合不同水文模型,采用最小二乘递推模型进行误差实时校正,使用水文资料的自动内插来编制流域洪水预报方案,以GIS为平台进行预报结果的显示、分析、查询等.提出了制定流域洪水预报及调度软件系统一套完整的方案,并提供在沂沭泗水系和故县水库的两个应用实例.
2003(S1):155-157.
摘要:以北太平洋海温(SST)、500?hPa高度(H500)和100?hPa高度(H100)3个气象场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长江大通站的月径流量、7~10月份的径流总量以及年最大洪峰流量做预见期为1年的预报.结果表明,建立的统计预报方案满足精度要求,可供实际预报工作参考.
2003(S1):158-161.
摘要:通过对水库蓄水前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振冲碎石桩处理淤泥质粘土坝基具有减小基础沉降量、缩短沉降稳定时间的明显效果,从而为进一步拓宽振冲技术应用领域提供了工程实例.
2003(S1):162-165.
摘要:水泥搅拌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土体抗剪强度.为此,将搅拌桩应用于堤防地基加固.工程实践表明,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堤防地基,不仅施工快捷,而且应用效果较好,工程投资较省.
2003(S1):166-170.
摘要:采用堆载预压加固建在深厚饱和软粘土上的某水库大坝地基,通过对堆载及预压过程中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变化所进行的分析,得到了在深厚软基上筑坝等高填方时地基的变形规律,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加固效果是明显的.
2003(S1):171-175.
摘要:许多高等级公路面临加宽问题,其中软基处理问题是加宽工程中的一个难点.为此,介绍低标号素混凝土桩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某段路基加宽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低标号素混凝土桩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和加固效果.通过该方法的处理,可达到减小工后沉降,加速施工工期的目的.
2003(S1):176-179.
摘要:研究了西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路基、混凝土路面破损的机理后,提出了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换填老路基土以保证路基体填料的天然含水量小于起始冻胀含水量;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设置路基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体内的地下水位低于最大冻结深度;取消常规混凝土道路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以保证混凝土道路表面不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采用抗冻混凝土配合比和加强对混凝土路面的保温养护等设计技术,并将该设计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003(S1):180-183.
摘要:通过对深层搅拌桩软土地基加固机理的介绍,从膨胀挤密、脱水固结、胶结凝固等深层搅拌桩软土地基加固机理方面和深层搅拌桩适用的范围、水泥标号与掺入比、设计桩长与桩的置换率、搅拌桩的承载力与沉降等设计方面及深层搅拌桩施工机械类型比较、操作程序、外掺剂种类等施工工艺方面,提出既经济又能保证深层搅拌桩施工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2003(S1):184-187.
摘要:岩土预应力锚杆(索)的工作环境多为岩土体,而且周围存地下渗流。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引起其耐久性失效因素的多样性.锚杆(索)耐久性的失效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有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氢脆腐蚀和预应力损失等.在采取提高预应力锚杆(索)耐久性的具体措施之前,应先从工作环境对钢材的侵蚀性和对注浆体的侵蚀性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价,根据环境侵蚀性的级别、锚固工程的重要性、锚杆(索)的服役年限对不同部位的锚杆(索)采取不同等级的工程防护措施.
2003(S1):188-191.
摘要:某悬索桥锚锭座落在全风化花岗岩岩面上.通过14组混凝土与花岗岩接触面室内直剪试验,系统研究了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关系符合τ=μσn的规律.根据地质情况,对各组试件的n进行了解释.以上研究结果为分析锚锭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数据.
2003(S1):192-194.
摘要:从设计构造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及有效地控制路面的缺陷,提出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包括结构组合、结构层厚度的确定、接缝及特殊部位的处理、路面综合排水系统等技术性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具体做法提出一些探讨,采取了一些具体对策.
2003(S1):195-197.
摘要:针对下封层施工在以往沥青路面使用中存在的缺陷,以开阳高速公路为例,对开阳高速公路在下封层施工中采用的单层沥青表处、热拌沥青表处和稀浆封层3种施工技术作了探讨.
2003(S1):198-201.
摘要:根据非对称公钥的安全认证机制,在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取用安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开放式的安全认证方法,并讨论了该方法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
2003(S1):202-206.
摘要:针对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提出的截污导流要求,结合扬州泰州地区经济较发达、河网密布、水污染严重的特点,在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城市尾水输送的线路布局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尾水跨地区、远距离输送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该地区污水最终出路的建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