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4.
摘要:为解决单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问题,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各层次的分辨力和评价模型的精度,采用大样本数据,利用投影寻踪、遗传算法、插值型曲线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标准,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给出了实施GPPIM的详细步骤,作为示例,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GPPIM的评价结果可靠、直观、适用性强,不仅可以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GPPIM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问题的综合评价.
2004(1):5-9.
摘要:回顾了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的历史,介绍国内外河道内及河口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将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分为4类——历史流量法、水力定额法、栖息地法、整体分析法;总结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使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我国使用这些方法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便正确使用这些计算方法.
2004(1):10-13.
摘要:建立了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数学模型 ,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利用伶仃洋水域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采用时段交替法对一、三维模型进行了耦合计算;利用1978年7月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同步实测的水文资料对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无论在珠江三角州河网区、交接断面以及伶仃洋区均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描述珠江三角州河网区和伶仃洋区的水动力学过程.
2004(1):14-17.
摘要:将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典型人工生态系统,论述了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特征.分别从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和自然环境需水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2004(1):18-22.
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论述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小生态径流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列举了国内外最小生态径流的各种计算方法,如国外的最小连续30d平均流量法、7Q10法、Tennant法、R2CROSS法、河道湿周法和IFIM法,国内的环境功能设定法和水质目标约束法等.结合现有国内外的各种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方法,针对生态水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逐月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法和逐月频率计算法.利用洛河和伊河的天然径流资料,对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
2004(1):23-26.
摘要:介绍非参数统计方法在洪水频率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指出把地区信息和历史洪水信息纳入密度函数估计中、把水文的模糊性和灰色性纳入非参数统计模型中以及解决洪水频率曲线的外延等等,是非参数统计在洪水频率分析领域的发展方向.
2004(1):27-31.
摘要:利用前人已建立的二维沉淀池数学模型计算沉淀池内水流的流场和过流曲线,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沉淀池中水流的流动以及示踪剂在池内的流动过程. 利用该模型,分别计算平流式沉淀池在不同挡板位置、进水口流速和沉淀池长高比下的水流流场、悬浮物的浓度场,并用示踪剂分别计算其过流曲线.分析比较挡板位置、进水口流速、沉淀池长高比等对沉淀池运行效果的影响,并依此确定沉淀池合理的挡板位置、长高比和进水口流速.
2004(1):32-37.
摘要:在分析河网水体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为契机,探讨河网水系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截留净化规律,建立河网稀释净污需水量的计算模式,给出引水总量和流量确定的方法.以张家港市引长江水改善市区河网水环境工程为例,研究引长江水改善水环境的总体方案和实施的可行性,运用河网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分析计算各种引水方案,并进行引水效果预测评估,确定了张家港市区河网的引水量和引水方案,为“引江济太”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04(1):38-41.
摘要:分析了海洋环境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机理及其随机扩散过程.将扩散系数作为随机数,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保护层厚度作为随机变量,建立混凝土中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分布的随机模型,推导出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均值和方差.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较传统的Fick扩散定律更接近试验值,可用于预测海洋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氯离子浓度 .
2004(1):42-45.
摘要:针对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提供的石英砂岩、砂岩、灰岩岩石试样进行抗压强度特性试验研究,依据岩石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将灰色预测改进GM(1,1)模型与跳变灰过程理论耦合,建立了风干状态、自然状态、饱和状态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与试件高径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可以很方便地在相关岩土工程中为相似 岩石估算其强度值提供参考、借鉴.
2004(1):46-50.
摘要:以大跨径悬索桥的锚碇工程为例,阐述了岩质地基上重力式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其基底应力监测的意义和方法.根据132个应力测点在4a内的88次实测资料,分析重力式锚碇的传力机理.研究成果表明,在巨大上拔力和水平向拉力作用下,锚碇基底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在主缆力施加的初期,锚块后侧基底应力即呈下降趋势,而前侧则具有支点的作用,基底应力呈上升趋势,但随着主缆力的增大,锚块前侧的支点作用丧失.鞍部基底应力变化过程类似于锚块,但不同步.锚碇前侧水平向抗力几乎与基底摩阻力同时逐渐发挥,所以,虽然锚碇的抗滑稳定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但锚碇前侧抗力体仍需承受较大的水平推力.
2004(1):51-54.
摘要:以普适模型FBM为工程背景,对Katz波形分形维计算方法的缺陷进行分析.以超立方体作为覆盖单元,从Hausdorff 维和分配维理论出发,在拓扑映射技术下,提出了振动波形长度分形维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对其数学严密性及工程适用性进行分析,说明其具有物理概念明晰、简单易行、精确度高等优点.基于长度分形维的分形动力学分析能力,建立了工程缺陷分形检测系统,实例证明该系统对缺陷反应敏感、精度高,噪声免疫力强,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2004(1):55-58.
摘要:采用ASTM C1202、稳态电迁移方法和电导方法,对掺各种掺合料的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进行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结果表明, ASTM C1202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特别适用于不掺掺合料的中等强度普通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快速试验方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2004(1):59-62.
摘要:考虑了土塞与桩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针对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荷载~沉降关系分析的简化方法.与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该简化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工程实际.
2004(1):63-66.
摘要:介绍采用27m长超深水泥搅拌桩处理5万m3大型油罐深厚非匀质软弱地基取得的成功经验,详细论述搅拌桩设计和沉降计算、工程桩的效果检验以及油罐充水期的安全监测等内容.
2004(1):67-70.
摘要:考虑到大跨径桥梁的安全监控模型应结合其动态特性而建立,探讨了把风速、温度、车流量等外界影响因素作为大桥变形的状态参数,采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建立大跨径桥梁的动态监控模型,并对大桥变形速率分量进行分析.通过对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的分析,表明动态监控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2004(1):71-75.
摘要:采用X射线小角散射(SAXS)技术,对硅粉水泥石中微孔孔界面分形结构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硅粉水泥石中微孔界面不具有分明的边界,而是有一个2nm左右的电子密度缓变的过渡层;微孔界面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分形维数与3接近,说明其孔界面是非常粗糙的;水胶比、硅粉含量对孔界面分形维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笔者根据实验结果,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性的解释.
2004(1):76-80.
摘要:为分析某一现代卫生填埋场边坡上铺设的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膜)因施工损伤而引发的断裂机制,开展了条带拉伸试验和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拉伸试验测试了无损膜和4种情形损伤膜试样,发现损伤HDPE膜受力达到峰值强度并被拉长至一定程度后,其拉伸变形不再在整个试样长度范围内均匀发生,而主要集中在受损部位发生,故实测到的损伤膜极限伸长率仅为无损情形时的1/10左右.这一影响实际上改变了HDPE膜的破坏机制,使其由原先的渐进性破坏变成受损后的突发性破坏.两组初步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发现,在轻质高压缩性的模型MSW作用下,模型膜上的损伤明显扩大,受损部位的拉伸变形十分明显并接近断裂,表明损伤对膜的实际工作性状有很大影响.
2004(1):81-83.
摘要:采用固结试验得到的压缩性指标计算土体固结沉降量.研究表明,室内24h加压的大部分时间产生的沉降为次固结沉降,固结沉降在1~4h之内已经完成.为了较准确地计算固结沉降量,建议将固结试验每级荷载加压时间由土工试验规范中规定的24h缩短成:固结系数大于4×10-4cm2/s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为1h,固结系数在1×10-4~4×10-4 cm2/s范围内的粘土为4h.
2004(1):87-90.
摘要:鉴于变异函数的优点,引用了L.Smith自回归过程随机模拟开度的方法,使研究区域的开度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两个参量形成不同的开度,在此基础上从流量、纵向弥散系数及滞留时间三方面来研究开度对水流和溶质运移的影响.
2004(1):91-94.
摘要:基于裂隙的走向、迹长、间距和张开度的统计特征,应用Monte-Carlo方法随机生成裂隙网络系统.依据裂隙网络交叉点处的流量守恒原理,推导了裂隙岩体网络渗流数学模型,并提出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此外,讨论了裂隙岩体渗流场随裂隙张开度均值和方差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模型的适用范围,为裂隙岩体渗流场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方法.
2004(1):95-99.
摘要:建立了关系链理论,概括了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村水利管理模式,分析了小型农村水利资产的权属主体及其经济特性,运用关系链理论及物权理论分析了世界通用的农村水利管理模式的性质,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2004(1):100-103.
摘要:阐述数值实验室的组成和结构,拓宽数值模拟的内涵,介绍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及可视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界的应用现状.将数值模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及可视化技术紧密结合,研制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输水系统水力特性数值实验室.利用该数值实验室可以对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输水系统任意运行工况进行实时数值试验,并以图形、图像、表格、动画等多种可视化方式给出数值试验成果.该成果表达形象直观,应用方便快捷.系统友好的界面使其能直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部门服务.
2004(1):104-107.
摘要:对有限元内力法求解拱坝等效应力分析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假定拱、梁方向上的正、剪应力在拱、梁截面上的面单元内呈双线性分布,从而导出根据截面约束内力求解等效节点应力的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导出拱梁向应力为直线分布时的上、下游面等效应力的求解方程和主应力求解公式.对典型的圆筒拱坝用本文方法进行应力分析,得出的拱及梁向应力结果与试载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用本文分析方法得出的应力结果可以按现行的拱坝设计规范规定的应力标准评价拱坝坝体安全度.
2004(1):108-112.
摘要:介绍了三大商业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和IBM DB2 UDB对基于Internet的应用间以XML格式交换SQL数据的最新技术支持;着重于如何将XML文 档存储于SQL数据库中以及如何将SQL数据以XML文档发布的问题,比较了三大商业RDBMS的技术手段和特色;最后,对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2004(1):113-116.
摘要:分析了基于传统技术的Web GIS系统在数据共享、传输、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指出Java技术和XML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结合分布式GIS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技术后的Web GIS系统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Arc IMS开发了水利行业的Web GIS应用系统.
2004(1):117-118.
摘要:简要介绍区域物流的定义及区域物流能力在区域经济活动诸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对江苏省物流能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01年,江苏省交通行业投资I随时间t以二次多项式I=0.5656t2-1.4176t+3.2985形式增长;物流能力W与交通行业投资I呈对数关系:W=233.84lnI-65.148.随着I的增长和时间t的变化,物流能力投资弹性E均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到2004年物流能力投资弹性将下降到E=0.19.这表明,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交通行业投资的增长,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提高江苏省综合物流能力的根本途径.
2004(1):119-122.
摘要:建立了调水工程线路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调水工程线路方案优选的理想解法模型,并把该模型应用于调水工程线路规划方案评价中.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
2004(1):123-126.
摘要:讨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和费用的风险,建立了基于三角分布的网络计划进度和费用风险评价的随机模拟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进度和费用的模拟概率分布,进而得到进度和费用风险曲线,为评价工程项目的风险提供了依据.最后,对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某抽水泵站施工网络计划进行模拟,给出其进度和费用的风险分布.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