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S1):1-6.
摘要:对国际、国内湖泊碳循环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结果表明湖泊碳循环模型和其他物质循环模型一样,也经历了由简单的静态、均匀混合黑箱模型,向动态、多维非均匀混合白箱模型发展的过程.目前模型正向耦合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放映生态系统结构和群落演变综合机理模式发展.随着可信数据大量积累,湖泊碳循环模型将在湖泊环境演变机理揭示及全球碳平衡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2004(S1):7-11.
摘要:通过对大量文献及科研成果的归纳,认为米草作为潮间带先锋植物,可以促淤造陆,消浪护堤,降低盐碱土地含盐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并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大量有机碎屑,增加了动植物密度,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米草还能够净化有机污水、去除某些重金属污染.但作为外来种,米草的引入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结构,对贝类和藻类的养殖产生了负面影响.最后针对米草的蔓延,指出应尽快探索物理干扰、化学除草等方法对米草进行控制,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2004(S1):12-15.
摘要:不平衡输沙与非恒定流输沙是天然河流与潮汐河口最常见的输沙形式,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验验证方面目前都尚未成熟.本文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平衡输沙和非恒定流输沙的基本情况,并就潮汐河口地区实测资料所显示出的含沙量提前出现现象,尝试采用能量方法加以解释.
2004(S1):16-20.
摘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选取《水文情报预报规范》(SL250—2000)中的确定性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根据上游和当地水情预报当地洪水水位的预报模型.为了提高网络训练速度和预报可能产生的超过历史水位的情况,对预报模型输入层和输出层的数据给出了规范化处理方法.选择珠江三角洲北江上的清远和芦苞水位站资料,对人工神经网络洪水水位预报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合理选择输入层单元数据和预见期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以取得较好的预报成果.
2004(S1):21-26.
摘要:江苏省小庙洪牡蛎礁是发育在淤泥质滩涂上、生长于沙洲潮间带、鲜活牡蛎发育在古牡蛎礁上而成的礁体,近年来随着外围环境变化、人类开发活动影响,脆弱的牡蛎生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根据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特征、沉积环境、水文状况、生物特色等,对整个生境进行评估.从建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思想出发,初步设想拟建保护区总面积约3.552km2,核心区面积1.082km2,缓冲区面积2.194km2,外围实验区0.276km2.并提出相应建设和管理策略,为小庙洪牡蛎礁生态改善和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04(S1):27-30.
摘要:根据泥沙运动理论和水流能量平衡理论,针对水流对泥沙的不同作用方式,推导得到计算河口半潮平均含沙量的表达式,并在长江口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河口半潮平均悬移质含沙量由水流输送的悬移质和从床沙中上浮的悬移质组成,同时还应考虑河口其他动力因素(如风、波浪等)的作用.含沙量的定量表达为进一步确定河口半潮平均的挟沙能力确立了基础.
2004(S1):31-35.
摘要:针对赤潮的概念以及我国目前赤潮灾害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了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水产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析赤潮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最后总结了赤潮的预报和防治对策,提出赤潮研究趋势.
2004(S1):36-41.
摘要:江苏省淤长海岸自明代开始大规模兴建涵闸,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建的涵闸数量多且规模大,技术水平大大超过古代,但使用寿命却短于古代.分析现代涵闸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上游来水量较过去大为减少,使闸下港道冲淤水量不足;现代涵闸规模大,排水速度快,排水时间大大缩短;现代涵闸的闸下港道没有较大的、稳定的潮沟潮盆系统,滩面归槽水量不足,无法带走潮流带入闸下港道的泥沙.针对原因,指出新建涵闸要选择大的潮沟潮盆系统作为排水涵闸的闸下港道;涵闸的规模和大小要适度;淤积严重的涵闸要适时向外搬迁.
2004(S1):42-47.
摘要:将国际上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与POM海流模式整合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耦合模式,建立一个实时、双向耦合的浪流数值模型.利用卫星风场,模拟了黄渤海海域冬季一次大风过程所产生的浪场,并与浮标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较好的结果.
2004(S1):48-51.
摘要:按河口疏浚的目的将其分类为防洪疏浚、通航疏浚和环保疏浚.论述了河口疏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疏浚有利于排涝泄洪和通航,在挖除含有污染物质的淤泥后,可消除污染危害;疏浚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局部水域浑浊、盐水楔上溯、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对如何采取措施减少疏浚引起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疏浚弃土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4(S1):52-55.
摘要:从铁板沙的存在历史、物化特性描述、运动特性、形成原因探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有待研究的主要问题:铁板沙的定义、铁板沙的形成条件研究和铁板沙的防治措施研究等.
2004(S1):56-60.
摘要:根据江苏海岸带水环境的特征和水环境的质量现状,指出由于水环境存在水质污染、入海河流过水能力大大降低、地下水过量开采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由此提出建立水环境管护体系和建设水环境管护区的设想.
2004(S1):61-65.
摘要:在1981、1991(1990)和1998年3次海洋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江苏海岸污染源情况,对COD、油类、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的迁移、消长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同水质要素时空比较,探讨了江苏海域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4种主要海水化学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就江苏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提出措施和建议.
2004(S1):66-71.
摘要:采用了二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式和高分辨率的自适应曲线网格,模拟了湛江附近海域主要半日分潮M2和S2分潮,比较了潮汐调和常数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给出M2和S2分潮的同潮图及涨憩、落憩、涨急、落急等各时刻流场,揭示了主要半日分潮的潮波运动规律.
2004(S1):72-77.
摘要:通过近4年来6幅卫星影像的判读、潮沟水边线的解译和比较,结合实测的同期剖面资料和野外调查,分析了条子泥沙洲上西大港西支潮沟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得出其演变经历了“形成—规模小—规模大—萎缩”的过程,说明条子泥沙洲的动态环境至今还相当活跃.从动力作用、泥沙运移和人为因素等角度研究和探讨了西大港西支潮沟的演变机制,初步揭示出辐射沙洲相邻潮沟间连动的现象和原因,为条子泥近岸海堤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04(S1):78-81.
摘要:在对霞水母繁殖、生长、发育习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引发霞水母灾害的四方面致因: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导致其在生态系统中种间竞争损耗率降低;中上层低值鱼类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海域中小型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大幅升高,为霞水母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减少了捕捞活动干扰,为霞水母生长、发育创造了平静的海域环境;霞水母捕捞数量相对较少,其资源数量呈强势增长,据此,就治理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4(S1):82-85.
摘要:江苏省如东县沿海高程-2m以上滩涂面积约有6.93万hm2,并以25~30m/a的速度向外淤长,可增加滩涂面积330hm2/a,土地利用潜力较大.但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利用也造成了沿海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滩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降低.如东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遵循重点保护原则、高效经济原则和资源稳定原则,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逐步形成滩涂养殖业、种植业、盐业、牧业、旅游业等多元化产业结构.
2004(S1):86-89.
摘要:将江苏沿海滩涂研究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重点和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将江苏省沿海滩涂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个层次,并针对该研究框架提出了优先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2004(S1):90-94.
摘要:总结了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变化,分析研究了江苏海涂湿地自然演变规律和围垦后湿地变化状况,提出海涂围垦不仅未减少湿地的面积,而且有利于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观点,最后就围垦与湿地保护,提出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围垦相结合、加强湿地围垦利用研究、制定围垦规划、加快海涂促淤、加大围垦政策扶持和投资等具体措施,以促进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04(S1):95-98.
摘要:以港附近滩涂为例,通过监测7景卫星影像上潮沟的摆动估算潮滩的演变,对图像进行了波段组合、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傅立叶变换、对比度拉伸等预处理,得出潮滩的摆动范围在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的结论.
2004(S1):99-103.
摘要: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第三代近岸波浪数值预报模式SWAN,阐述了笛卡儿坐标系下方程模型及方程右端源汇项的处理方法.在设计台风浪SE向40m/s风场下,数值预报了崖门口出海航道水域的有效波高分布和波浪水质点底部轨迹运动速度分布.通过对由泥沙起动底流速公式得到的出海航道水域泥沙起动底流速与近底水质点轨迹运动速度的均方根值的比较分析,表明在台风浪风场作用下,航道附近水域底部泥沙将被掀扬至水体,经潮流输送造成航道淤积或冲刷.分析比较了各家泥沙起动公式,提出各家泥沙起动公式分别对粗、细沙的适用范围.
2004(S1):104-107.
摘要:从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流函数波浪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流函数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情况及使用方法,指出该理论在浅水应用时许多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将流函数波浪理论与实验数据的验证相结合,以更好地研究波流相互作用.
2004(S1):108-111.
摘要:为了研究马关滞流工程对周边水沙环境的影响,在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模式.在模型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对流速场及口门进潮量的影响,并进行了泥沙年淤积强度的估算,得出了相应的优选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对周边海域水沙环境的影响较小,而进潮量变化则应有利于水体交换的维持.
2004(S1):112-115.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局发布的1989~2000年热带气旋年鉴对影响连云港至杭州湾段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将影响连云港至杭州湾段热带气旋路径分为5类,统计了其发源地,指出影响连云港至杭州湾段热带气旋存在年月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热带气旋路径选择、年月分布特征及路径与中心最大风速的关系,发源地分类和发源地年月分布特征,发源地与路径选择、中心最大风速的关系.
2004(S1):116-119.
摘要:根据球面坐标系下潮波运动二维数学模型,在中国近海建立相应的二维数值模式.模拟区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泰国湾及环台湾岛海域,模拟内容为8个主要分潮波及其不同的组合潮波运动,剖分网格的空间步长为2′×2′,精度较高.模拟中针对大区域的外海开边界采用实测资料相关分析确定边界潮位,在曼宁系数确定问题上提出一种预估校正方法.
2004(S1):120-123.
摘要:Hedges及Kirby等的非线性弥散关系及其修正式在浅水区小波陡时存在较大误差,李瑞杰等针对该问题给出了新的非线性弥散关系式.通过对各种非线性弥散关系计算分析可知,由李瑞杰等提出的非线性弥散关系除了具有Hedges,Kirby和Dalrymple等人提出的非线性弥散关系及其修正式的优点外,还能大大地减小在小波陡相对水深为1<kh<15时的误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使用价值.
2004(S1):124-127.
摘要:考虑了在风应力效应作用下的风暴潮,用傅里叶变换求出了风暴潮高和风暴潮流的基本理论模式,得出平行海岸和垂直海岸风暴潮流分量的振动周期.
2004(S1):128-131.
摘要:根据200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太湖流域河蟹池塘养殖面积为11377.8hm2,养殖产量为6681183kg.从物料平衡角度看,每公顷池塘养蟹向环境中排放的TN为27.08kg,TP为7.84kg,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向环境中年排放的TN为308110kg,TP为89202kg.根据池塘进排水的实测值,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外排水中TN,TP增量分别为0.34mg/L,0.05mg/L,太湖流域池塘养蟹年外排TN为154737kg,TP为22756kg.
2004(S1):132-134.
摘要:分析了黄鳝成熟卵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其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蛋白质占卵重的21.2%;脂肪占8.2%;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27%,其中谷氨酸含量明显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13.22%.
2004(S1):135-141.
摘要:采用“水生态修复器”和藻菌混生系统以及水生植物等措施,使已污染水体的COD降解85.9%,NH3-N降解92.1%,磷,挥发酚分别降解73.5%,85.9%,藻细胞总数下降59.7%、种类增加1倍,原生动物从1种发展到12种,试验后期出现鱼类,水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和pH值均达到我国地面水卫生标准,从而为水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参考.
2004(S1):142-146.
摘要:分析东太湖盲目发展围网养殖带来湖泊的水质污染、沼泽化等环境问题.对围网养殖的定位研究表明,湖泊不同的围网养殖类型和格局,其单位面积和产量产生的污染负荷量差异显著;指出东太湖污染总体源自于湖区沿岸的池塘污水和湖泊内部的养殖;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必须明确东太湖的功能定位、减少污染源、科学调控、合理放养.同时应加强对水生植被的保护,完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湖泊生物多样性,恢复良性生态.
2004(S1):147-150.
摘要:太湖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富营养化程度迅速提升,进入90年代后,太湖水体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治理太湖污染除切断外源性污染物的入湖途径或减少污染物入湖外,更重要的是尽快修复被破坏了的湖泊生态环境,使之发挥强大的自净功能.本文对太湖污染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对污染前后环境变化进行比较,指出太湖渔业生态系统的修复途径:调整放流鱼和养殖鱼类的品种结构;加大对水生植被的调控力度;推广成功的生物修复技术;综合治理太湖污染.
2004(S1):151-153.
摘要: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其渔业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证明了水位的大起大落是阻碍湖区渔业发展,特别是养殖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加强水利和渔业设施两方面阐述了保持洪泽湖水位相对稳定的根本办法和提高渔业自身防御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4(S1):154-159.
摘要:根据对洪湖北部钻孔(HN)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有机磷等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137Cs测年数据,恢复了过去540年来洪湖湖泊营养演化的历史过程以及近代金属污染的状况.研究发现,洪湖湖泊营养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1840年以前,湖泊营养水平较低;1840年至1950年,营养水平有所增加;1950年以来,尤其是新滩口建闸以来湖泊营养水平急剧增加,总有机碳最高达180g/kg,这与该阶段的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增强显著相关.沉积物中元素的演化序列表明,除了铅以外,洪湖目前还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湖泊水文沉积响应的研究表明近代洪湖湖泊水位仍然是控制沉积物化学元素的一个因子,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已大大干扰了自然进程.
2004(S1):160-165.
摘要:根据太湖“零点行动”前后(1998~2002年)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传递闭包法与改进的ISODATE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水体环境单元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太湖划分为程度不同的水质污染区(子水域).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零点行动”虽使外源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太湖水质空间分布的格局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水质状况也不会马上得到改善.
2004(S1):166-170.
摘要:应用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模型分析调贡湖水入五里湖时五里湖水质的改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各引排水方案下五里湖水体水质均能逐步达标,但所需引排水时间不同,引水流量为25m3/s时,比30m3/s时的引排水时间长约1d;引水流量为20m3/s时比30m3/s时的引排水时间长约3d.陆典桥处不抽水时,五里湖西部区水质很难得到改善,建议加大陆典桥处抽水流量,以保证五里湖水体水质能得到有效改善.
2004(S1):171-174.
摘要:考察与回顾苏州人口发展的历史,对苏州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所形成的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出发,对必须把保护水资源作为首要决策因素之一,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与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建立生态城市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4(S1):175-179.
摘要:在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连云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将山海观光旅游、文化民俗旅游作为当前连云港市重点建设的生态旅游项目.
2004(S1):180-183.
摘要:利用高密度投饵混养草鳊鱼所排放的渔业污水,对污水采取藻菌培养处理后再利用的模式培养3种枝角类,结果表明:28℃条件下,直接进行藻菌培养修复处理的污水适合于发头裸腹蚤的培养;污水加入适量的K2HPO4再进行藻菌培养处理后适合于短钝蚤水;3种枝角类种群增长模型均可用双对数曲线表达;渔业污水经过藻菌修复和枝角类培养后,水质指标不仅没有进一步恶化,反而有了显著改善.
2004(S1):184-189.
摘要:建立了太湖藻类生长的动态模型,并将其与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相耦合,综合考虑了风场、水动力特征、光照、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室内环形水槽实验得到了底泥释放率随水动力条件动态变化的特征,建立了底泥中TN,TP释放率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并在模型中得到应用.该模型不仅可以对太湖的风生湖流,TN,TP等水质要素进行模拟,还可以模拟藻类在太湖中的生长和消亡情况以及其随风生湖流迁移的规律.采用2001年7~9月太湖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风生湖流、总磷、总氮的模拟都是切合实际的,以叶绿素a浓度描述的藻类浓度的模拟值也能较好地拟合实测值.说明该模型对太湖富营养化的产生过程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特别是考虑了底泥释放率与水动力条件相关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4(S1):190-193.
摘要:分析了淮河及洪泽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及目前水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洪泽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004(S1):199-200.
摘要:对2003年洪泽湖洪水进行分析,并与1954年、1991年洪水进行比较,指出2003年洪水是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次大洪水.采用1949~2003年洪泽湖最大30?d入湖洪量系列分析洪水频率,结果表明2003年洪泽湖洪水频率接近30年一遇.
2004(S1):201-204.
摘要: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泊,年进出水量很大,可以说洪泽湖是一个过水湖泊,对于洪泽湖水质考虑入、出湖河流水质、水量及湖心水质、库容,采用混合模型将水量对水质进行加权平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洪泽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水体水环境状况.
2004(S1):205-208.
摘要: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台风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传统的人工实地测量方法难以为管理部门作出防台减灾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海洋水文信息,因此,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进行合理的仪器选型,制订高效可靠的监测方案,实现海洋信息的无人值守和自动采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提出了一个快速安全测试海浪高度,波浪打击海堤力度,海潮潮位,将所得到数据即时加以分析处理并远程传输以供决策的方案,并在实际测量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而为今后同类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实例和经验借鉴.
2004(S1):209-211.
摘要:通过对环太湖地区取用水总量、现状及供用水量的增长趋势所进行的分析,总结了造成环太湖地区供用水矛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对应措施.
2004(S1):212-216.
摘要:概略分析了混凝剂投加控制研究和应用现状,从国内外采用的混凝投加控制的主要方式——凭经验投加的人工控制、与流量成正比的半自动投加控制、现场模拟试验控制、多因子控制及单因子控制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2004(S1):217-219.
摘要: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东山岛附近滩头水域的风暴潮数值模型,并选取影响东山岛附近滩头水域的历史热带气旋个例,数值模拟了东山站的风暴增水,实测资料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在东山岛附近滩头水域应用的可行性.
2004(S1):220-224.
摘要:采用流速逆变张量隐式求解方法和自适应曲线网格技术,对在广东湛江登陆的0214号(黄蜂)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进行数值预报试验.试验中使用不同的气象资料做了一系列对比.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报功能,风暴潮模式的预报时效和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预报时效和精度.与实测结果较为符合表明了该风暴潮模型用于实时预报的可行性.
2004(S1):225-228.
摘要:在调查和研究洪泽湖区近十年的船舶事故原因和有关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引起洪泽湖区船舶事故的主要因素是风浪.根据湖区的环境因素,计算了在正常水位条件下,5个风级、8个方位的波浪情况,由此可清楚地了解在不同风级时,船舶在湖区内遭遇不同风级作用时的波浪要素,并结合航线方向进行船舶摇摆计算,进而对船舶事故进行分析,为船舶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2004(S1):229-233.
摘要:以黄河中游花园口站1951~200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为依据,采用频率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河中游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月流量变化、径流量变化、年径流量丰枯等级、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及汛期和非汛期的类型等.另外还探讨了黄河中游水量变化情况的趋势,即这50年来黄河中游的年径流量总体是呈“低—高—低”型变化,而汛期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却有下降的趋势.
2004(S1):234-236.
摘要:现场测波系统能有效地测量海堤堤前波要素——迎浪面波浪爬高、坡面波压力和堤顶越浪量,为防台抗台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文中叙述了测波系统的观测内容和对观测内容的解释.由于该系统具有使用方便、精度高、能在非常条件下工作的优点,因此测波系统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2004(S1):237-240.
摘要:应用一种推广的缓坡方程数学模型,采用ADI差分格式迭代求解模式,探讨在多岛壁共同反射时的波浪传播变形问题数值模拟方法.
2004(S1):241-244.
摘要:长江口河段的水情非常复杂,除主要受下游潮水的影响外,还受上游来水和气象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徐六泾节点段的日均增水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方程.运用此相关方程计算徐六泾节点段的气象潮值.验证结果表明能较好的提高潮位预报的精度.
2004(S1):245-247.
摘要:针对目前辐射沙洲等复杂地形下的波浪传播变形数值计算还不太成熟的现状,采用两种方法推求设计风速并确定外海深水波浪要素,进一步建立了复杂地形条件下考虑底摩阻及局部风影响的浅水波浪折射、绕射变形数学模型,并计算了某一拟建工程地点不同重现期的波浪要素.
2004(S1):248-253.
摘要:用ECOMSED模型对日照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中采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模型能较好地复演日照港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河口湾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2004(S1):254-259.
摘要:在简述自然型生态河流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京航运河发展成生态河流的诸多优势,根据运河的功能要求和区域特点提出了将运河治理分为城区段、城乡结合段、乡村段的设想并依此选择了适当的治理策略,最后对治理之后产生的直接、间接收益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4(S1):260-263.
摘要:总结归纳出新时期区域性航运中心具有枢纽性、高效性、信息性、资源配置性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条件,以青岛港为例,说明其具有港口水深、硬件、航线等优势,但面临货源不足的问题,进而提出在区域性航运中心的竞争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2004(S1):264-267.
摘要:采用SMS模型中的RMA2模型对日照港港区周围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中采用流体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模型能较好地重演日照港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沿岸及河口湾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2004(S1):268-271.
摘要:为了在潮流数值计算中更好地模拟桩群,将现有的两种在潮流数值计算中模拟桩群时确定阻力系数的方法在数值水槽中进行了计算对比,并对同一桩群码头地区进行了数值计算.与某高桩码头物理模型所进行的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一种方法所得结果与物理模型结果较为吻合.虽然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有所差异,但随着桩群排列的稀疏,差异会逐渐减小.
2004(S1):272-275.
摘要:研究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中温处理乳品废水的运行工况,讨论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容积负荷、pH值条件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进出水总氮及氨氮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乳品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h、中温35℃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总氮的去除约为8%,出水有机氮的氨化率达70%以上,B/C比由进水的0.5提高到0.8以上.
2004(S1):276-281.
摘要:水网地区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沉降观测及沉降分析,可以预测后期沉降,验证和优化设计、指导施工.在多年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测工作中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探讨了沉降观测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为确保观测精度,使整个沉降观测工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提供了依据.
2004(S1):282-286.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基于GM(1,1)的船闸货运量预测模型,经检验,预测精度良好,模型为一级.应用所建模型进行了运量预测,通过后期2001~2003年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表明相对误差很小,预测结果合理可信,且优于常用的线性回归预测.
2004(S1):287-292.
摘要:在以苏州市郊为例的太湖湖积平原上修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采用刚性疏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通过PTC摩擦型疏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足尺试验,分析其作用机理和变形特征,得出桩身轴力、地表土压力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相似地区刚性疏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设计以及优化提供参考.
2004(S1):293-295.
摘要:根据南黄海海域的自然条件,初步选定蒿枝港、吕泗港及长沙港3个达标水排放口位置.通过沿深平均的平面二维水质模型数值计算,分析排放口附近岸滩稳定性以及达标水排海对环境的影响.对上述3个达标水排放口位置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选择在蒿枝港深水区域排放达标水是可行的.
2004(S1):296-299.
摘要: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国内外集装箱运输发展势头强劲.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近年来虽然增长迅速,但与国内外集装箱大港的发展趋势相比仍存在差距.通过与国内外集装箱大港货运量、集疏运系统等的对比,结合上海港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上海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必须加快深水港建设,建立完善的集装箱集疏运和服务体系,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S1):300-304.
摘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海岸带地物动态变化问题,选取嵌块数目、面积大小、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了空间的数据库,对连云港台北盐场近10年来的景观空间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分析了台北盐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该方法在海岸带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