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119-122.
摘要:为了弥补DEM中河道信息的缺失,从信息论的角度比较了引入矢量河网与栅格化河网各自在精度与效率上的优势,创建了一套通过“关系树”把DEM中隶属河道的栅格点群自动连接成水系的源头追索模型,把基于DEM和栅格化河网自动提取虚拟水系的方法推向实用.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目前各种电子地图中的水系图层,提高了虚拟河网的精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方法中洼地与平原区的问题.该模型经过不同地区的多次验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005(2):123-126.
摘要:根据东江水域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建立了感潮水系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在丰、枯水期相应的水文设计条件下,重点模拟、分析了人工挖沙可能对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挖沙必然引起河势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水位的降低及其他水文情势的改变,并可能破坏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平衡,潮汐地区咸、淡水平衡,对河道的航运功能、取水功能、水利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等产生影响.
2005(2):127-130.
摘要:针对疏浚底泥常规处理方法的不足,采用固化处理方式对西五里湖重污染水体疏浚底泥进行处理.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疏浚泥直接堆放和经固化处理两种情况下的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处理可以减缓疏浚泥中污染物的溶出速率,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远远小于未经处理的疏浚泥,但是要注意选择二次污染小的固化材料;渗透系数是控制疏浚泥二次污染的重要因素,降低渗透系数可以减少疏浚泥的二次污染.
2005(2):131-135.
摘要: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直湖港最大,主要输送无锡地区的污染物.
2005(2):136-138.
摘要:通过试验区河网原型调水实验研究,论证沿江平原河网区通过长江潮差引入优质的长江水,能有效增加河道的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是迅速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
2005(2):139-143.
摘要:人工蚁群算法是受到蚂蚁在觅食过程中能发现蚁巢到食物的最短路径这种搜索机制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智能算法.蚁群算法在求解一系列困难的组合优化问题上取得成效,成为解决TSP,VRP,QAP,JSP等典型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强有力算法.对蚁群算法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算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基于算法的改进以及应用范畴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综述,并对这一新型现代启发式算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5(2):144-147.
摘要: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明显.初步分析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对太湖流域和上海黄浦江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认为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和配置,有利于黄浦江水源地的保护.
2005(2):148-152.
摘要: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形成和消散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要求,将水资源复合系统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以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限制条件,利用大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对两大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建立协调模型.通过引进向量,把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分别给出图解法和库恩塔克条件法两种模型求解方法,计算出社会经济需水量(包含河道外生态环境耗水量)即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大小.
2005(2):153-156.
摘要:对采用重金属捕集剂处理重金属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pH值、捕集剂加入量、反应时间、絮凝剂种类及加入量、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就捕集产物的稳定性与传统中和沉淀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捕集剂对Pb2+,Cd2+,Cu2+,Hg2+的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且处理效果不受pH值、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捕集剂与Pb2+,Cd2+,Cu2+,Hg2+生成螯合物的稳定性高于中和沉淀法所得产物的稳定性,因而减少了捕集产物再次污染环境的风险.
2005(2):157-161.
摘要:分析了太湖主要污染物之一磷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污染源类型采用排污交易控制太湖磷污染的方法、技术路线,初步评估了排污交易控制太湖磷污染的效益,论证了排污交易控制磷污染的可行性.
2005(2):162-164.
摘要:用隔油、破乳、混凝、沉淀4种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活塞环金属加工、磨削、热处理、电镀清洗的混合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活塞环综合废水经化学破乳混凝沉淀处理后,CODCr的浓度可较大幅度地降低,平均去除率达62.1%,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条件.
2005(2):165-169.
摘要: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模拟了流向椭圆喷嘴的湍流横向射流,重点研究其旋涡结构的产生、发展等动力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文献中所报道的横向射流基本涡结构,如反向旋转涡对、前缘涡、后缘涡、悬涡、肾涡、反肾涡等并非独立的物理实体,而是分别对应于新发现的横向射流基本涡结构——起始于喷嘴的三维拉伸涡环的局部结构.
2005(2):170-172.
摘要:采用土壤传递函数法,对确定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点估算模型和系数估算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并用山西省太古县水均衡实验场和河南开封朱仙镇试验基地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中,土壤传递函数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5(2):173-176.
摘要:对不同养护温度下的混凝土徐变进行了研究,用化学反应速率描述温度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了养护温度与混凝土徐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用等效时间表示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徐变度的公式.
2005(2):177-180.
摘要:将混凝土看成是由骨料、界面和砂浆组成的非均质复合材料,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arc对东江拱坝三级配混凝土试件单轴受拉、单轴受压破坏的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按照试件的实际配比计算出各种粒径骨料的数目,采用蒙特卡罗法对混凝土骨料进行随机投放,生成试件的随机骨料模型.研究中,单轴受拉时采用最大拉应力准则,并考虑了材料的软化;单轴受压时采用线性莫尔库伦准则.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其内部的细观结构组成密切相关,材料的宏观破坏是细观结构破坏累积的结果,无论是受拉时的开裂还是受压时的屈服,几乎都首先发生在界面上.
2005(2):181-185.
摘要:将全区域离散的有限差分法引入弹性力学辛体系,建立了应力边界问题的平面直角坐标辛差分格式,用对偶的二类变量进行求解,可直接求得位移和应力.编程并计算了有关算例,结果表明辛差分法是有效的,为弹性力学辛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
2005(2):186-189.
摘要:混凝土的气泡间距系数与抗冻性有关,根据T. C. Powers间距系数小于0.25mm理论来评定碾压混凝土的抗冻与否并不完全适宜.选用适当的碾压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使用50%的Ⅰ级粉煤灰和8%膨胀剂,水胶比为0.48,气泡间距系数为0.28~0.40mm的碾压混凝土仍然可以抵抗300次的冻融循环.
2005(2):190-193.
摘要:在与现有立井井筒非采动破裂治理方法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混凝土灌注摩擦桩加固地层的井壁破裂治理新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于治理前后底含处井壁附加剪力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头降的情况下,治理后的井壁附加剪力较治理前明显减小,因此认为混凝土灌注摩擦桩治理方法对于井壁非采动破裂治理具有很好的效果.
2005(2):194-197.
摘要:基于非固结渗流问题的基本方程,导出真空预压地基最终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解,分析地基在渗流体力和压差面力联合作用下的变形规律,认为地基竖向与水平向渗透系数之比ξ对真空预压的效果有重要影响.ξ值越大,真空度、应力沿深度衰减得越慢,竖向沉降和向内侧的水平位移越大,因此设置竖向排水体可有效增加加固深度,提高加固效果.
2005(2):198-201.
摘要:针对宁淮高速公路石灰改良膨胀土路堤填筑过程中用干土法标准击实试验结果作为标准压实度难以达到要求的问题,进行了干土法和湿土法室内标准击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干土法标准击实所得的最大干密度要大于湿土法标准击实所得的最大干密度,且有较大差别.根据宁淮高速公路实际施工状况,采用湿土法标准击实试验结果作为压实度控制标准是符合现场实际的.试验段碾压后现场CBR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土的CBR值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用湿土法标准击实试验结果作为宁淮高速公路路堤填筑控制标准能够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2005(2):202-206.
摘要:鉴于关系数据库是当前Web的主要信息源,关系数据库模式信息的提取是实现当前Web向语义Web迁移的基础技术之一,介绍关系数据库模式信息提取原型工具SExtractor,分析与总结关系数据库的模式信息,给出基于JDBC API的RDBSExtractor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案例研究表明,基于JDBC API的模式提取方法是可行的,RDBSExtractor是有效的.
2005(2):207-211.
摘要: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多Agent建模方法以及系统仿真框架,提出了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混合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构造了基于知识的协调控制器,通过它来协调慎思式过程和反应式过程.最后,结合跨流域调水管理这一复杂过程,对跨流域调水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Agent结构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2005(2):212-215.
摘要:通过建立航道虚拟场景,把ArcInfo,VRML技术以及脚本程序相结合,利用ArcInfo进行地形样点数据的预处理并实现地形面的三维建模,得到虚拟场景的对象;用VRML添加光源、背景、材质等场景信息对场景进行渲染;用Script节点设定对象的行为,增强VRML的动画与交互功能,可以较快地实现从离散地形数据到虚拟航道场景的浏览.
2005(2):216-219.
摘要:针对水权第一层次初始分配问题,探讨了应用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分配的方法.根据水权初始分配的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构建了水权初始分配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半结构性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该模型在某流域第一层次水权初始分配的应用表明,模型是可行的.
2005(2):220-223.
摘要:在传统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和基于影响度因子改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性权重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改进模型.应用同一案例对3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模型可靠性强,区分性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05(2):224-231.
摘要:利用线性规划新解法——分解筛选法的解题特点,对线性规划实际存在的多重解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多重解的两大类型,即相似性重解(又称重解Ⅰ型)和无关性重解(又称重解Ⅱ型),研究了它们产生的充要条件,特别是研究了这两类多重解通解(general solution)的求解方法和一些相应的算例,并对多重解实际应用上的重要之处进行了扼要论述.
2005(2):232-236.
摘要:伪随机数通过的随机性检验越多,说明其随机性越好.利用生产的随机数精度固定这一特点,根据小数点后面n个数字之和,提出了尾数和的概念,并给出了求尾数和分布频数的算法.根据尾数和分布概率提出了一种检验伪随机数的新方法,当尾数较长时,尾数和的分布服从渐近正态分布.求出其期望和方差,并给出了求尾数和分布概率的近似估计公式.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