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119-122.
摘要:以苏州市重污染河道水体为研究对象,在冬-春季节进行 利用浮床技术种植水芹菜净化重污染河水的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ρ(TN)和ρ(TP)分别为 7.05~9.99mg/L和0.29~0.73mg/ L时,水芹菜能正常生长,在水力负荷为0.5m3/(m2·d)的条件下,水芹菜浮床对重污染河水中的NH3-N,TP,TN的去除率与水温正相关,对藻类的抑制作用稳定;营养盐的去除负荷随原水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水芹菜是冬-春季节净化重污染河道的经济有效的生物材料.
2006(2):123-126.
摘要:采用3阶精度中心差分格式对Dirichlet边界条件下的二维泊松方程进行离散,近边界网格点处采用2阶精度差分格式进行离散,利用超松弛迭代进行矩阵求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有限差分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可推广应用于非等间距网格下其他类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
2006(2):127-131.
摘要: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降雨和流域内水利工程的现状应用情况进行降雨径流与洪水过程预报研究,同时对息县、鲁台子、蚌埠、蚌埠以下淮北以及淮南流域进行参数率定.预报模型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预报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2006(2):132-135.
摘要:分别采用新安江模型、HEC模型和TOPMODEL模型对滦河宽城流域进行洪水模拟计算,认为蓄满产流模型可以进行半干旱地区洪水模拟和预报分析,在计算时段为3h的情况下, 采用历史水文资料无法区别出产流模式.如果采用超渗产流一类的模型,计算时段要小于0.5h.
2006(2):136-139.
摘要:在维持河流水体生存的临界条件和河道断面形态特性的基础上,对最小生态流量的内涵和意义、计算方法以及临界点的成因进行分析.选取辽河不同河道的控制断面,从生态需水最基本的层次即水量的角度出发,计算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百分率,并分析其特点,初步建立了辽河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控制标准.
2006(2):140-143.
摘要: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对太湖水除蓝藻除色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其强化混凝作用使得除蓝藻除色度的效果显著,并强化了后续过滤处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的致因,认为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可有效去除蓝藻和色度,是其核心组分高锰酸钾的主体作用与复合成分在水中协同作用的共同结果,即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作用、蓝藻有机胶质层与有机物涂层的破坏、杀藻灭活、难溶化合物的吸附共沉作用以及阳、阴离子对混凝过程中pH值平衡的作用等.
2006(2):144-147.
摘要:以长江口天生港站、徐六泾站、杨林站为例,基于大量样本建立了各站日均增水与大通流量增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所得关系式,根据上游流量的大小,对潮汐预报模型计算的过去若干年的潮位进行校正.经过校正,3站日均潮位预报误差的绝对值≤20 cm的合格率分别由77.3%提高到92.1%,76.3%提高到88.7%,83.8%提高到89.2%.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感潮河段潮位的预报.
2006(2):148-151.
摘要:利用一维河网模型系统MIKE11建立苏州河水系水文模型和河网水动力模型,模型率定结果表明,干流模拟水位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所建模型可以准确反映苏州河水系的水动力条件.考虑上游洪水位、区间暴雨和下游高潮位遭遇的不利组合,进行苏州河干流最高防洪水位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可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防汛墙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2006(2):152-156.
摘要:基于实测资料相关分析以及一维咸水入侵模型,分析了浙北引水对钱塘江河口段江道淤积和咸水入侵的影响.结果表明,浙北引水将减少进入河口的径流量,造成钱塘江河口淤积的增加和盐水上溯距离加长,且对不同位置取水口的取水条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2):157-160.
摘要:分析流域降雨的分布规律,在遥测三步降雨误差抗差修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降雨中心的权函数,提出考虑降雨中心的抗差修正方法.运用闽江七里街流域1988~1998年45场洪水的暴雨资料,比较考虑降雨中心和不考虑降雨中心2种方法的修正结果和探测效率,结果表明,考虑降雨中心的方法增强了修正结果的稳定性,提高了实时洪水预报的精度.
2006(2):161-164.
摘要:对重力坝断面进行多目标设计,目标函数取以断面面积为代表的经济性目标函数和以坝踵应力为代表的强度安全性目标函数,建立多目标设计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博弈分析思想的求解方法,建立多目标问题博弈分析的技术路线和计算步骤.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博弈分析方法可有效解决多目标问题,并可实现单个目标偏好,获得令设计人员满意的方案.
2006(2):165-170.
摘要:通过对低扬程泵装置水力特性参数换算方法及性能预测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 建立低扬程泵装置水力特性参数换算方法及性能预测本构模型.根据泵内机械摩擦损失、水力摩擦损失、非设计工况“撞击损失”、泵内泄漏损失、不同结构型式进出水流道水力损失机理,建立各分部效率乘积形式的水泵总效率表达式;通过与各种损失性质相关的分部效率计算系数的换算实现泵分部效率及总效率的换算.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从理论上计算出泵装置内各部分损失与流道型式、雷诺数、比转数、过流部件粗糙度之间的关系,为效率换算及性能预测提供依据 .
2006(2):171-174.
摘要:采用蒸渗仪控制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对烤烟生长发育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亏水条件对烤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影响并不明显,而在伸根期、旺长期和成熟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70%时其调亏处理对提高烟叶产量效果明显,为较佳的亏水处理方法.
2006(2):175-179.
摘要:基于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对南四湖大堤采动冒落的5个工作面进行位移场与应力场的计算,并分析可能产生裂缝的区域,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较为接近.据此,对尚待开采冒落的2个工作面进行预测计算,为大堤的持续与永久加固提供依据.
2006(2):180-184.
摘要:对软土蠕变-固结特性、计算模型、模型数值求解法进行研究,采用改进的Merchant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编制非线性黏-弹性固结模型有限元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对深港西部通道一线口岸软土地基沉降计算进行蠕变-固结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吻合.
2006(2):185-188.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桩形——混凝土芯水泥搅拌桩支护基坑的方法.以南京大学港龙园高层公寓为例,根据其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土层情况,采用门型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深基坑支护,给出了门型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的主动土压力、 被动土压力、支撑轴力、弯矩以及支护桩长的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基坑支护应用提供设计方法.
2006(2):189-192.
摘要:根据斑点噪声的来源,分析和比较了抑制SAR图像斑点噪声的Lee滤波、Gamma MAP滤波、Frost滤波算法,并用台湾地区的SAR图像数据验证了不同滤波算法对斑点噪声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Lee滤波抑制斑点噪声的综合性能最好.
2006(2):193-196.
摘要:从有限应变理论假设出发,在Kelvin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 填埋场室内应力压缩模型.将该模型与简化的生物降解模型相结合可得到填埋场室内次压缩 沉降模拟试验的复合模型.该复合模型既考虑了应力沉降的机理,又考虑了有机质降解产生沉降的机理,在考虑合适参数的条件下,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符合,可以为填埋场次沉降计算提供依据.
2006(2):197-199.
摘要:在有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问题中引进均匀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提出了余表的构想,同时用均匀设计的思想优化体积约束条件下受均布横向荷载作用的变厚度方板的刚度问题.结果表明,与同条件下的均厚度板相比,受均布横向荷载作用的四边简支方板最大挠度值降低了44.66%,四边固支方板最大挠度值降低了75.63% .因此均匀设计的思想可用于结构优化设计.
2006(2):200-203.
摘要:在苏通大桥主塔墩群桩基础与土体共同作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群桩效应对高桩承台底面受力与变形特性、基桩轴力分布、桩侧摩阻力、桩底土附加应力的影响以及桩数变化对群桩效率系数的影响,拟合得出了苏通大桥基桩轴力和群桩效率系数的计算方法 .结果表明,在桩径和桩距一定的条件下,群桩效率系数的变化幅度随桩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定值.
2006(2):204-207.
摘要:结合大量实验数据,基于原邓肯非线性模型,建立了土体达到抗剪强度之前分段切线模量的非线性模型,其轴向应变εa与轴向压应力(σ1-σ3)的比εa/(σ1-σ3)~εa曲线包括向上弯折和向下弯折2种,均由两折线组成.硬化型曲线一般可用向下弯折的折线进行拟合,而软化型且剪胀比较明显的应力-应变关系用向上弯折的折线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原邓肯非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土的应力、应变发展情况,与实际更加吻合.
2006(2):208-211.
摘要:提出了一种从关系数据库学习OWL本体的方法.该方法在形式化表示关系数据库模式和OWL本体的基础上,遵循从关系数据库模式到OWL本体的一组通用 映射规则.基于Java 2平台的原型工具实现和案例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6(2):212-215.
摘要:分析了同步误差产生的原因,导出同步误差引起信号频域分析误差的计算模型,并以标准正弦波信号、含有谐波干扰的信号(电力系统中的实际电流、电压信号)为例,在频域中对软件实现同步采样的误差进行仿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采样测量中存在同步误差,使信号频率发生偏移,信号幅值减小,信号泄漏增加,降低了微弱信号的分辨率.
2006(2):216-222.
摘要:以东大港潮流水道4号站位的水、沙实测资料为例,利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功率谱分析法,对东大港潮流水道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悬沙净输移以平流作用占优,“潮泵效应”项在悬沙输移中也相当重要;潮流流速是水体含沙量变化及悬沙输移 的主要动力因素.
2006(2):223-226.
摘要:利用GIS技术,建立长江口北港1973~2003年间不同时期 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叠合分析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图,得到长江口北港不同时段相对的河床冲淤分布图.分析了长江口北港30年来河道的冲淤变化和演变情况,并计算了河道泥沙冲淤量.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视化方法;北港河段在1973~2003年间整体呈冲刷之势,泥沙冲刷量为1.58亿m3,平均每年冲刷0.05亿m3;北港河床航道稳定性较差,受南、北港分汊口演变的影响,北港河床逐渐演变.洪水在北港河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6(2):227-230.
摘要:针对给定施工进度风险水平的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问题, 采用当量概率和蒙特卡罗仿真技术,给出了基于一定施工进度风险水平的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运用Delphi7.0和Microsoft Excel工具,开发了基于该方法的应用程序,并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够得到合理可靠的计划工期以及各活动的最早时间.
2006(2):231-234.
摘要: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优选理论,建立了改进的模糊优选模型,给出了一种在代建制下对代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选的方法,在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上用模糊一致矩阵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模型应用表明,定性与定量评选结合良好,是合理选择代建单位一种较好的方法.
2006(2):235-238.
摘要: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系列Al60Fe20Cu20纳米晶体样品,并对部分样品附加500℃快速退火处理.联合使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分别从晶体的长程有序和原子近邻配位的短程有序2个方面研究样品的结构相变.结果表明:样品中Al和Cu原子首先组成体心四方结构的Al2Cu金属间化合物,然后与Fe原子合金化,形成Cu和简立方晶体结构AlFe的固溶体,结构稳定但不均匀,Fe原子处于富集状态;即使附加500℃-5min退火 ,Al60Fe20Cu20系统在40h的机械合金化过程中不能形成准晶相;球磨30h后,晶粒尺寸已达到20nm左右.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