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249-254.
摘要:根据情景分析法对影响太湖流域洪水风险的动因和响应进行识别和深入描述,对其相对重要性和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和排序,并对响应措施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影响太湖流域未来洪水风险的动因与响应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防洪体系建设3类.长历时大范围梅雨、梅雨台风暴雨高潮遭遇、海平面上升等是影响太湖流域洪水风险的主要动因及响应;气候变化及梅雨台风暴雨高潮遭遇等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环湖大堤加固、沿江沿海控制建筑物改造、引排水泵站建设等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2009(3):255-257.
摘要:利用多因子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法建立长江宜昌站年平均流量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所选优势因子主要是一组反映冷暖空气活动的指数,冷暖空气的活动和强度对宜昌的年平均流量影响很大;各优势因子的优势隐含周期4~9个不等,且普遍都具有25a和22a的变化周期;多因子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法对长江宜昌站年平均流量的拟合和试预报合格率都达到了100%,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009(3):258-262.
摘要:为更好研究长江大通以下河段的水动力特性,建立了大通至长江口感潮河段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的河道水位与流量、河汊分流比及长江口水域的流态.在整体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嵌套技术建立了镇扬河段工程区局部数学模型,整体模型为局部模型提供边界条件,局部模型采用精细网格进行工程计算.以高资港区码头工程为例,对工程建设前、后不同水文条件下水位、流场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对河段的水利规划、堤防和行洪安全、河势不会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2009(3):263-266.
摘要:为准确预测长江径流量,引入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用自相关分析技术确定预测因子,构造了新的投影指标函数,并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建立了投影寻踪自回归流量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长江径流量的预测,结果表明用该模型预测长江流量时序是可行和有效的.
2009(3):267-270.
摘要:为提高径流预报精度,采用滑动窗口二次自回归模型进行径流中长期预报,提出自适应优化、平稳滑动窗口和均方根误差最小的综合选取模型参数的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模型的预报精度,而且保证了模型的稳定性;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滑动窗口二次自回归模型的1步预报具有更高的精度,可用于中长期径流预报.
2009(3):271-275.
摘要:利用中北亚不同纬度的5个气象站(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别为: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图拉、哈坦加)20世纪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和移动t法对这5个站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显著性及突变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站中,20世纪气温的变化与纬度有一定的关系,纬度较低的站升温现象比纬度较高的站明显,而降水量的变化与纬度关系不大.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气温倾向率为0.018℃/a,其他4站均小于0.01℃/a,纬度相对较低的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3站的升温趋势显著,且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突变升温;年最低气温比年最高气温的升高现象明显,且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的升温现象最显著.5个站的降水量倾向率约0.09%/a,但增湿的趋势不显著.
2009(3):276-280.
摘要: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研究部1901~2002年高分辨率的格点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以及华北地区104个气象观测站1957~2002年的实测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从100a,50?a和20a共3个时间尺度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潜在蒸发量、降水和气温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强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在百年尺度上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最近20a(1981~2002年)的气候变化强度是近百年来最强的时期,气候变暖、干旱化趋势加重,潜在蒸发量上升,将会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009(3):281-283.
摘要:利用北疆5个气象站、南疆7个气象站1951~2006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总量资料,用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了新疆区域月平均蒸发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51~2006年新疆地区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a)新疆地区气温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都是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的气温明显高于平均值,为正距平;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降水比平均值偏少,90年代以后,降水持续增加;(b)新疆地区可利用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初期至今呈增加趋势,90年代初期至今为高值期;(c)新疆地区降水与可利用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降水变化对可利用降水量影响的统计评估模型.
2009(3):284-289.
摘要:利用可变坡土槽人工降水入渗试验,观测土壤水势及地下水出流量变化,建立了饱和与非饱和带土壤水数值计算模型MODFLOW-UZF1的参数率定及模型验证方法.结果表明:MODFLOW-UZF1能较为准确地模拟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但忽略了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移中基质势的影响,在毛细管作用带土壤含水量模拟效果较差.
2009(3):290-293.
摘要:通过高能电子束辐照(high-energy electron beam,EB)法研究了氧气浓度对2,4-D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饱和空气条件下对比,辐照过程中充入氧气明显提高2,4-D的降解效率,在饱和氧气和4?kGy的辐照剂量条件下,2,4-D去除率达到92.5%,Cl-释放量为30.0~35.4mg/L,TOC去除率为22.9%.辐照过程中溶液的pH值与辐照剂量和氧气浓度关系不明显,均由9降为4左右.
2009(3):294-298.
摘要:以江西省景德镇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MODIS近红外大气反演大气水汽算法,提出了MODIS反演大气水汽含量联合气象数据对API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回归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PI的变化,并可为API的预测提供数据参考.
2009(3):299-303.
摘要:对欠固结饱和软黏土环境中灌注桩负摩阻力的产生条件和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在考虑沿海潮汐环境下灌注桩双中性点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得出双中性点的产生条件,推导了双中性点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的解析解;针对双中性点出现的边界条件,在假设负摩阻力随桩体深度呈双曲线形式变化的基础上,推导了总负摩阻力的计算表达式.
2009(3):304-307.
摘要:针对库仑土压力理论中图解法计算黏性土被动土压力过程繁琐及精度较低的问题,应用库仑平面滑裂面假定,考虑填土黏聚力及其与挡土墙墙背接触面上的黏着力,建立了可用于编程试算的黏性填土挡土墙的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表明:对符合朗肯或库仑理论假设条件的情况,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经典的朗肯或库仑公式相同;考虑与不考虑墙背上的黏着力,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该差异随着墙背上的黏着力增大而增大;公式计算简便快捷,精度可靠,易于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2009(3):308-312.
摘要:对一带有SG-MRD40磁流变阻尼器的3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结构减震控制模拟试验,基于Matlab/Simulink及WinCon编制实时控制软件,将依据LQG控制算法的最优控制,通过Q8系列HIL控制卡输出通道驱动继电器开关,将所需电压施加到阻尼器上,在振动台上进行了0~40Hz正弦扫频及前3阶自振频率的正弦波下LQG半主动控制系统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Matlab/Simulink调用WinCon实时控制软件进行半主动控制是有效的,半主动控制系统能够使模型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显著的降低,其中顶层位移响应和绝对加速度响应的峰值减小了近40%左右,而所需电源功率只有10W左右.
2009(3):313-316.
摘要:结合VisualBasic.NET编程技术提出了二次和三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参数α的优化改进方法,建立了参数最优的二次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基于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高边坡工程部分监测数据,应用指数平滑法基本原理建立二次指数平滑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左岸高边坡某工程部位监测位移等变形物理量进行预测预报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有效,与后期实际监测位移比较误差较小.
2009(3):317-322.
摘要:通过对27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试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钢管轻集料混凝土黏结滑移的发展过程及破坏机理,考察了影响钢管轻集料混凝土黏结强度的因素;并对其中的4个试件进行了反复推出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对黏结强度的影响.初次推出试验表明:养护方式和浇筑方式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组合界面的黏结强度有一定的影响;钢管内壁越粗糙,黏结强度也越大;轻集料混凝土强度对黏结强度影响不大;在试件的参数范围内,黏结强度随长细比和径厚比增长而降低.反复推出试验的结果表明:初次推出的承载力最大;同一方向推出次数增加,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的黏结破坏荷载和黏结强度均会降低.
2009(3):323-326.
摘要:为了解膨胀土裂隙发育时所对应的电导变化规律,在室内进行了4组模拟裂隙发育位置、长度、深度、数目变化下电导随之变化的试验,采用人工方法模拟裂隙的展开.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土体电导能够发现裂隙发育位置;裂隙间的电导值随裂隙的长度、深度、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2009(3):327-329.
摘要:采用等效荷载法计算次梁中的预应力在边梁中产生的次扭矩,当预应力筋线形布置对称时,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用换算均布荷载对次梁中预应力筋等效荷载进行简化,近似计算边梁的次扭矩.推导了常见线形时换算均布荷载的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介绍了考虑边梁次扭矩作用的边梁抗扭设计过程,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次扭矩后,边梁扭矩设计值约减少了20%.
2009(3):330-334.
摘要:综合考虑静力荷载作用下双曲拱坝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采用坝体体积作为经济目标函数,坝体最大主拉应力作为拱坝局部区域的安全目标函数,整体应变能作为拱坝整体安全目标函数,建立高拱坝体型的三目标优化设计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计算海明距离、贴近度和关联度,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建立模糊评价函数.以某拟建拱坝为例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模糊优化体型在多个目标函数上改善效果较明显:体积方量减少了25.03万m3,占总体积量的3.63%;最大主拉应力小了0.70MPa,降低6.05%;应变能下降了0.082GJ,下降2.20%.
2009(3):335-340.
摘要:针对水电机组发生故障时,故障征兆与故障原因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低、中、高3级模糊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结构模型和相应的学习算法,并以此方法对该分级模糊神经网络进行了仿真训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对水电机组单故障与多故障样本进行分类,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2009(3):341-345.
摘要:利用实测资料计算不同平面紊动黏性系数下的潮流场,并就湿地特性动边界处理技术中3个主要参数独立变化情况下的潮流场作了进一步模拟;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紊动黏性系数及湿地特性中各参数对潮流场断面流速分布及沿程潮位变化的影响,同时,对湿地特性中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紊动黏性系数愈大愈具有均匀断面流速分布及阻水的作用,实际数值计算中应以H3=0.01作为取值的上限,而其他2个参数的选取应以实际底床组成及地形变化等作为参考进行取值为最佳.
2009(3):346-350.
摘要:为满足水利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的需要,在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现状以及现有分类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水利科学数据所具有的特性,提出了多维组合的水利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结构,构建了由科学属性、获取方法、数据载体和时空定位组成的多维水利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编码设计,形成了3段18位的多维码编码结构.目前,该分类与编码体系已在水利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得到实际应用.
2009(3):351-355.
摘要:在简要介绍贝叶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坝失效事件树分析、导弹发动机故障树分析以及汽车销售决策树分析3个实例,分别将事件树、故障树及决策树3种分析方法与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事件树、故障树和决策树向贝叶斯网络转化的一般规律:事件作为贝叶斯网络中的结点,根据事件之间的因果或影响关系将网络中的各结点用有向弧连接起来并由已知数据或专家经验确定各结点条件概率表.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具有处理多状态复杂模型以及双向推理的优点.
2009(3):356-359.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相有源功率因素校正器,它由3个单相功率因素校正器模块组合而成,并用6个解耦电容去抑制3个单相功率因素校正器模块之间的相间耦合.从该三相功率因素校正器电路导出的一组解析公式表明:只要解耦电容的容量足够小相间耦合就足够小,只要每个单相功率因素校正器性能优越就能保证三相功率因素校正器性能优越.Matlab仿真显示:该三相功率因素校正器具有单位功率因素和连续的正弦输入电流,这一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09(3):360-363.
摘要:在分析低温钢SA516Gr.60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焊接性基础上,对低温钢SA516Gr.60焊接接头进行了常温拉伸和低温夏比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手工焊和埋弧焊采用合适的焊接规范时,选用国产焊材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2009(3):364-366.
摘要:为了研究连通图的圈性结构,可以考虑局部性质与整体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限定邻域并和邻域交的条件,证明了定理:如果对满足1≤N(x)∩N(y)≤α-1的任意不相邻的顶点x,y有N(x)∪N(y)≥n-δ-1,则G是可迹的(其中α表示连通图G的独立数);并根据结果给出连通图可迹的一个平凡的充分条件,此充分条件作为定理的推论说明定理在某种意义下是最好可能的.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