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479-48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1
摘要: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地区氮磷等养分的流失规律,将净耕果园对照(处理Ⅰ)、果树+百喜草敷盖(处理Ⅱ)和果树+百喜草覆盖(处理Ⅲ)3种处理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对红壤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导致氮磷流失的主要原因, 氮 磷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3个处理小区中氮磷的流失浓度基本呈先增大后减小并最终趋于稳 定的状态,氮磷流失浓度的大小受降雨量及降雨历时等的影响不大,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 处理Ⅱ小区和处理Ⅲ小区内的总氮及总磷流失量要远远低于处理Ⅰ小区,处理Ⅱ和处理Ⅲ均可有效控制氮磷的流失,其中以处理Ⅲ效果更佳并且便于实施.
2010(5):484-48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2
摘要:基于由水量平衡方程和槽蓄方程推导出的水位演算基本方程建立感潮河段双向波水位演算模型,将感潮河段预报断面的洪水过程视作上游洪水波和下游潮水波双向传播后的叠加.通过分析感潮河段双向波水位演算模型参数,提出了一种能同时考虑上下游水面比降对水位过程影响的参数动态修正方法.将该模型结合参动态修正方法应用于富春江和曹娥江感潮河段,取得了较好的水位模拟精度.
2010(5):495-50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4
摘要:植物的截留观测可以分为林冠截留观测与地面枯枝落叶层截留观测两方面,对林外总降雨量、林下透落雨量、枯落物截留量、树干茎流量以及植被特征等各具体相关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各项目的观测方法、观测点布设、与截留相关的植被参数估计方法等较为多样化,没有统一、标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小观测误差的相关建议.
2010(5):505-51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5
摘要:基于香港地区1947—2006年雨季(4—9月)、干季(10月—次年3月)、水文年(4 月—次年3月)降水序列,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方法对该地区降水趋势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改进的非参数Mann-Kendall(M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序列自相关对趋势显著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序列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无论考虑相关性与否,各序列趋势性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是统计显著的.相关性对于趋势显著性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相关性相对强的干季降水序列.基于各序列趋势演变过程,及其与累积离差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降水趋势性不显著.
2010(5):511-51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6
摘要:通过分蘖期不同水分调控试验,研究了分蘖期土壤水分调控对覆膜旱作水稻茎蘖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套接的Logistic曲线建立了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茎蘖动态模拟模型参数的变化以及覆膜旱作水稻茎蘖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覆膜旱作节水灌溉水稻的茎蘖动态发生新的变化,分蘖前期茎蘖增长缓于浅湿灌溉处理,达到分蘖高峰期时间推迟,时间滞后10~20 d.土壤水分控制越低,最高茎蘖量越低,但水分最低(处理3)条件下,由于补偿效应的存在,取得了较高的茎蘖量,茎蘖高峰出现时间延迟较多.采用套接的Logistic曲线能够很好地模拟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的水稻茎蘖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土壤水分控制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具有增长受限、增长过程提前、茎蘖消亡减小、消亡高峰延迟的特点.
2010(5):516-52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7
摘要:为了全面揭示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场规律,采用3D-PIV技术对一经改装的轴流泵在设计工 况、高效区工况、马鞍区工况、小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下的叶轮出口流场进行了全面测量,并运用TSI公司的Insight和Tecplot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后处理,得出了各个测试工况下叶轮 出口测试区域的空间流线图和横断面三维流速的云图分布.试验结果揭示了轴流泵叶轮出口 流场呈螺旋形向外运动的趋势,水流具有较为明显的三维流动特征;证明采用3D-PIV技术 对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场进行研究是可行的,能够反映三维流场的实际情况,为轴流泵设计提 供参考,并对CFD数值模拟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场的结果进行验证.
2010(5):522-52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8
摘要:为了指导施工过程中扰动高沙土堆放及其防护措施,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工程扰动高沙土的水力侵蚀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扰动高沙土坡面降雨初期径流泥沙浓度较高,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侵蚀量与降雨量正相关,低于15°时,产生侵蚀的最小启动雨量约为5 mm;扰动高沙土在20.0°~26.5°之间存在临界坡度,与降雨量相比,坡度对侵蚀量的影响更为明显;侵蚀量与径流量正相关,单位径流的侵蚀量与坡度呈抛物线关系.坡度超过15°时,通过技术措施减少坡面径流量是控制坡面侵蚀的有效手段.
2010(5):527-53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09
摘要:通过分析西北城市河道特点,对西北城市河道常用整治模式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包括建设运行、生态景观、社会经济和防洪安全4个方面8个类别共26个指标的西北城市河道整治模式优选指标体系,并建立AHP-FCM模型对西北城市河道整治模式进行比选分析.应用AHP- FCM模型对内蒙古乌海市摩尔沟河道整治模式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
2010(5):532-53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0
摘要:为研究筑坝材料的动残余变形特性,在大型动力三轴仪上进行了动残余变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残余体积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固结应力比(或应力水平)对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不大;残余剪切变形随围压和动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受固结应力比的影响较大,随固结应力比的提高而增大.为反映不同固结应力比对残余剪切变形的影响,在沈珠江动残余变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经验修正公式,讨论了残余剪切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小于5mm粒径颗粒含量对动残余体积变形的影响.
蒋明镜 , , 王富周 , , , 朱合华 , , 胡海军 , , 赵涛 ,
2010(5):538-54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1
摘要:为了分析直剪试验中试样内部的应力、应变状态,采用离散元商业软件PFC2D在不同 围 压下对密实散粒体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试验的边界效应,应力偏转,应力、应变路 径以及颗粒群的微观运动状态.模拟结果表明:边界摩擦影响室内直剪试验的测试结果,所 得密实散粒体的强度指标偏高,内摩擦角存在1.5°的误差;剪切过程中,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中心点主应力偏转约44°.由剪切带内外颗粒运动状态和应力、应变路径分析可知,剪切带内部是主要的剪胀区,存在大幅度的加卸载反应,并且应力路径峰值超出了试样峰值强度包线;剪切带外体变较小,主要处于加载状态,应力路径峰值未超出试样残余强度包线.
2010(5):545-54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2
摘要:根据离心模拟技术的特点,运用自行研制的离心模拟试验 装置,对几种不同颗粒组成的砂土进行了1g重力加速度和Ng离心加速度下的室内管涌试验.在相同试验容器内进行相同颗 粒含量、相同密度和相同尺寸的砂土常规试验和离心模拟试验.砂土离心模拟试验结果表 明:离心模拟技术可以用来模拟砂土的管涌特性;砂土在Ng离心加速度下的临界水力梯度与1g重力加速度下的临界水力梯度之比为0.8~1.0.
2010(5):550-55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3
摘要:通过中小跨度悬索桥的模态分析、地震激励分析以及相应的频谱分析,证明了纵飘振型为中小跨度悬索桥梁端纵向位移的单一控制振型.中小跨度悬索桥梁端纵向位移具有单自由度体系特征,故可根据纵飘振型建立中小跨度悬索桥梁端纵向位移单自由度模型,应用非线性液体黏滞阻尼器单自由度反应谱迭代方法,实现非线性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的选取和中小跨 度悬索桥梁端纵向最大位移的估算.
2010(5):555-55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4
摘要:为了抑制和降低掺氧化镁混凝土坝的膨胀开裂,采用热分析、X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氧化镁在不同温度下水化产物的形貌.结果表明:氧化镁在20℃和50℃水中养护180d后的水化率为57%和94%,经X线衍射分析仍发现未水化的氧化镁;在216℃和2MPa下压 蒸4h,氧化镁全部水化.氧化镁在20℃养护180d,水化产物为纤维状,长3~5μm,相互交错;掺少量水泥后在80℃水中养护360d生成针状Mg(OH)2,大小为0.5~1μm,在水化产物中呈分散状扩散和生长;在大量水泥中形成六方板状的Mg(OH) 2,大小少于0.1μm,易团聚,能引起混凝土局部膨胀开裂.温度对水化产物性质影响不大,对产物形状、大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2010(5):559-56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5
摘要:以苏通大桥为例,以不同施工阶段的桩顶实测轴力为依据,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监测桩进行聚类分区,并结合工程实际对分区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分区结果与基础结构特性息息相关,并且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是有差别的;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聚类分区能够反映基础的内在联系;模糊聚类分区避免了人为分区的主观性,能够 达到优化监控网、提高反馈分析效率的目的.
2010(5):564-56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6
摘要:采用反演分析法确定单剪FRP板-混凝土试件界面的黏结应力-滑移关系.该法无需测量FRP板拉拔过程整个界面的黏结应力-滑移关系,而是根据拔出力和裂纹嘴处测量的单剪FRP板-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剪切滑移确定黏结应力-滑移关系.最后对FRP板-混凝土单剪试件进行了 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很好,说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双材料结构的工程 设计中.
2010(5):569-57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7
摘要:论述了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精度评定方法,针对模型缺陷探讨了模型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初值选取及模型背景值构2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了改进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运用改进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对某坝堤沉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较改进前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沉降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0(5):575-57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8
摘要:采用Miller Soil Box方法分别测定同一压力状态、同一温度下3种不同土样的电阻率,分析了含水率和电势梯度对土体电阻率的影响,拟合出土体电阻率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土体电阻率与含水率有很大关系,大致以液限为分界,含水率大于液限时,土体电阻率较小,且随含水率变化较小;当含水率小于液限时,土体电阻率较大,含水率减小而急剧增大.对于一定含水率的土体,土体电阻率随电势梯度的增大而减小.
2010(5):580-58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19
摘要:对沿海某大型储罐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充水预压过程监测 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 充 水预压过程中地基应力分布和变形特征.结果表明:用振冲碎石桩法加固后的储罐软土地基 变形 协调性良好,罐底最大平面倾斜16mm,最大非平面倾斜7mm;环墙基础钢筋内力最 大值74kN,仅 为设计值的60%;罐底板桩土应力比在2左右;最大孔隙水压力系数0.27.由此可见,用振冲碎石桩法加固储罐软土地基是成功的,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
贾晓 , 潘军宁 , Bardur Niclasen
2010(5):585-59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20
摘要:为了分析第三代海浪数学模型——SWAN模型的风浪模拟能力,分别计算了恒定风场和台 风时变风场下的波浪场.恒定风场中假定不同的风速及风区长度,通过比较SWAN模型与SMB方法等经验风浪公式的计算结果,得出SWAN模型风浪模拟的适用范围.针对大风速下计算波高 偏大的情况,通过分析参考波速引起的输入风速变小及拖曳力系数饱和等因素,提出了风能输入项的修正方法,并采用同步观测的风、浪资料对修正前后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在大风速情况下,修正后的SWAN模型的模拟波高更接近于经验公式结果及实测数据 . 在SWAN模型风能输入项中引入参考波速引起输入风速减小及对拖曳力系数饱和因素的修正,可以更好地模拟大风速下的波浪场.
2010(5):592-59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21
摘要:在长波上非线性重力表面波传播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保留三阶项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模式.该三阶模型能考虑波浪频散性、非线性、波浪破碎和摩阻能耗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全水域的数值模拟.采用椭圆浅滩地形和单坡地形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三阶模型在椭圆浅滩地形上比二阶模型和线性近似模型更接近试验结果,体现出该三阶模型在联合折射-绕 射中的非线性作用;而在单坡地形上结果与二阶模型相当,能较好体现浅水非线性特征及破 碎过程,其对应的低阶线性模型模拟的波高明显偏小.
2010(5):598-60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0.05.022
摘要:为了研究滩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分析了滩涂开发对生态环境响应的限制性因素和表现形式,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生态环境响应模式.以滩涂开发区域的生态足迹数据为参考,建立了滩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机制.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的算例表明,江苏沿海区域生态足迹以每年35.5%的速度增加,认为在江苏滩涂开发过程中必须抑制生态足迹过快的增速.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