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己坤 , , 曹丽青 , , 葛朝霞 , , 郑苏娟 , 黄美花 ,
2011(1):1-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1
摘要:为了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引入对中长期水文预报精度的影响,以对数变换后得到的非线性逐步回归模型为基础,利用长江宜昌站年径流量进行中长期水文预报,并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预报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宜昌站年径流量与该站上一年汛期7月、8月、10月流量存在明显非线性关系,并对太平洋副高活动以及厄尔尼诺效应反应敏感;非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拟合和试预报准确度均高于线性模型;引入非线性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预报精度,具有实用价值.
2011(1):5-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2
摘要:为了研究淮北地区天然降雨下的径流及影响因素,以淮北地区蚌埠新马桥试验区为代表,基于典型区不同土地利用天然降雨径流小区试验研究及试验区历史降雨资料,分析研究不同作物植被类型下农田地表径流流失规律.4次产流试验结果表明:当小区前期雨量较大时,小区达到产流条件时的雨强较小;受作物覆盖影响,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流过程中的累积径流深度有所不同,农田地表径流累积量在不同作物植被类型间的差异(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明显,到作物生长中期呈显著差异,表现为δ裸地>δ玉米地>δ棉花地>δ大豆地.在当地汛期种植如大豆等叶面覆盖程度高的作物可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了雨水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及营养元素流失,进而可减缓农田对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2011(1):9-1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3
摘要:为了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针对系统存在的风险指标,研制区域洪涝灾害风险估算模型.应用马尔科夫链进行某种趋势外推型的风险预测,并估算洪涝灾害无实测值的状态;采用贝叶斯统计理论和方法,通过先验分布结合样本信息来推求后验分布,以最大概率原则判别风险估算的趋势,按照估算结果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针对洪涝灾害的策略,尽可能控制并减轻其造成的影响.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陆玉忠 , , 陆宝宏 , 陆桂华 , 王童 , 王维 , 周笑笑
2011(1):14-1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4
摘要:柘林水库的设计洪水以建库前历史坝址洪水为依据而设计,为了编制水库调度方案,需统一分析坝址洪水和入库洪水系列.为此,首先整理坝址洪水和入库洪水的基本资料,然后推算建库前及建库后的坝址洪水系列,最后建立洪峰与洪量系列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水库入库洪水洪峰流量增大系数为1.113,1d洪量增大系数为1.058,3d洪量系列与坝址洪水基本一致;将建库前的坝址洪水洪峰流量、1d洪量资料系列还原到建库后的入库洪水系列,用入库洪水推求设计洪水,更符合水库运行的实际情况.
2011(1):19-2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5
摘要: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变量进行特征提取,选择通用性较强的径向基核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影响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2个重要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γ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以提取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应用于后寨地下河流域平山天窗水位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与传统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优化后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
2011(1):29-3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6
摘要:采用添加量为100kg/m3的固化剂对遭受重金属污染的淤泥进行固化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原泥中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含量及固化处理前后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布,并对原泥和固化淤泥进行了浸出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淤泥固化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发生了改变,稳定态质量分数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Cd,Cr,Cu,Ni和Zn得到很好的稳定化处理,5种重金属的浸出量、浸出率均有明显降低而且达到标准要求;固化剂对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除了通过改变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促进重金属非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变来实现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
陈新芳 , 陈喜 , 任立良 , 张丹蓉 , 关保华 , 郑建伟
2011(1):29-3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7
摘要:为了揭示红壤坡地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循环的生理生态机制,采用Licor-6400(LICOR Lincoln USA)便携式光合仪对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自然恢复生态系统中重要树种黄檀不同部位叶片的蒸腾速率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黄檀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估算了其水分利用效率,并对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理生态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蒸腾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同一生长季节不同部位叶片蒸腾速率的大小不同,6月下旬晴天,蒸腾速率大小排序依次为上层叶、中层叶和下层叶;(b)黄檀蒸腾作用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随着叶片部位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黄檀蒸腾速率与气温、叶温、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呈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c)黄檀上层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出现在14:00左右,中、下层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都呈现双峰曲线,且各层叶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都出现在10:00左右.
2011(1):34-3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8
摘要:采用不同方法(TOC分析仪法、550℃烧失量法、950℃烧失量法和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长江底沉积物标准物质中有机质含量,并分析不同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对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准确度和精密度方面,TOC分析仪法最高, 950℃烧失量法最低.采用以上4种方法对南京秦淮河沿程5个断面采取的表层底泥沉积物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荐采用TOC分析仪法,其次为550℃烧失量法;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结果偏低,而950℃烧失量法测得的结果偏差较大,不能代表样品的有机质含量,故不宜采用.
2011(1):39-4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09
摘要:针对围垦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大量土地的同时,也会影响河口水文及滩涂发育的实际问题,利用多时段卫星影像资料及水动力模型,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珠江河口滩涂围垦进程进行了分析,模拟并定量研究了不同径流与潮流耦合水文组合下,海岸自然演变及按规划围垦等对河口水文情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海岸自然演变形态条件下进行有序适度的围垦,仍可保证河口的水文及水力学要素按自然演变规律演化.
2011(1):44-4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0
摘要:为解决目前大型桥梁动态变形监测成本过高及大型桥梁短时间内动态变化大的问题,建立了可应用于大型桥梁的GPS一机多天线动态变形监测系统,解决了工程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而根据桥梁动态变化特点提出了GPS双历元动态变形监测方法,并将该监测系统应用于杭州钱塘江三桥试验.连续数月稳定运行表明,该系统具有全自动、计算精度高等特点,能满足大型桥梁实时动态变形监测的要求.
2011(1):49-5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1
摘要:为了研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变异性对抗滑桩锚固深度的影响,以抗滑桩锚固深度确定的强度折减法为基础,建立了抗滑桩锚固深度可靠性分析的极限状态方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参数变异性对锚固深度的可靠度有较大影响,采用可靠性设计确定抗滑桩锚固深度比较合理;锚固深度可靠度对滑坡推力与剩余抗滑力之差H及锚固段岩土体密度ρ、内摩擦角φ的敏感性较强,而对桩前滑动面处的地基系数A及比例系数m的敏感性较弱.
2011(1):54-6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2
摘要:针对糯扎渡水电站调压井工程区的特点,建立三维仿真模型,根据实测位移分析、BP神经网络和最小残差原理,反演出工程区各岩层弹性模量,并将反演参数导入模型进行三维弹塑性反馈计算.实测位移分析表明,调压井拱顶位移随着开挖方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大位移发生在1号调压井与连通上室连接处,最大值1.68mm;反演得到的各岩层弹性模量分别为:微新层24.11GPa,弱风化上层10.13GPa,弱风化下层3.16GPa,强风化层0.20GPa,断层0.62GPa,最小位移残差为16.82mm2;监测和计算的位移、位移增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反演参数可靠;因实际开挖瞬间卸荷,计算位移比监测位移一般要大,最大计算位移为3.22mm;洞室开挖后围岩变形主要朝临空面方向,围岩变形较小,围岩较稳定.
2011(1):61-6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3
摘要:基于ABAQUS平台并利用UMAT子程序接口开发了邓肯?张E-B和E-ν模型程序,开发的程序可在一个模型中包含邓肯-张E-B和E-ν 2种不同的本构模型.应用该程序对一已建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进行了变形及稳定的数值计算,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现场实测的变形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该结果验证了所研制程序的正确性,说明该程序可以用于分析实际工程问题.
2011(1):66-7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4
摘要:将混凝土看成由骨料、砂浆、界面和缺陷等组成的四相复合材料,通过圆形孔隙和币状裂隙表征缺陷,采用应力?裂缝宽度模型反映骨料、砂浆和界面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得到了轴拉荷载作用下试件破坏过程的应力?应变全曲线和弯拉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全曲线,并对圆形孔隙和币状裂隙及其含量对混凝土破坏过程和极限荷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形随机骨料试件的极限荷载高于任意多边形骨料试件的极限荷载,缺陷会弱化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与圆形孔隙相比,币状裂隙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更大.
2011(1):73-7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5
摘要:通过对立方体红砂岩试样预置30°,45°和60°裂隙的试验,研究了不同锚固状况下含单裂隙岩样力学特性及其注浆与加锚控制效应.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条件下的岩样峰值强度,裂隙倾角为45°时最小,30°时最大;加锚加固条件下的岩样峰值强度,裂隙倾角为60°时最小,30°时最大.
2011(1):78-8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6
摘要:对江西彭泽核电厂一期工程主厂区的细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进行了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2种岩性的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与幅值、频率和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细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在相同幅值变化范围和相同频率变化范围下,其阻尼比和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在不同幅值下,2种岩性的动参数不同;当循环频率在0.01~1.0Hz范围内变化时,随着频率的增大,滞回环面积和阻尼比都会增大,而动弹性模量基本不变;细砂岩的动参数随深度基本不变,而含砾石英砂岩的动弹性模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阻尼比反之.
2011(1):84-8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7
摘要:利用自行开发的力、位移和图像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对锚板上拔过程中的力、位移和图像进行同步采集,基于PIV(particle image velocity)无干扰测量技术对初始点和峰值点的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的锚板峰值点处的变形场对砂土中锚板的抗拉破坏模式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在峰值点处,锚板上部土体中间部分位移大、两边位移小,位移场呈倒梯形状分布;剪切应变场沿锚板两侧出现对称的剪切带,剪切带倾斜向上并延伸到地面,剪切带内出现剪胀现象.
2011(1):89-9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8
摘要:为了提高GPS动态定位的模糊度搜索效率,针对LAMBDA算法整数搜索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了影响搜索椭球体积尺度的取值方法,引入了空间选择性搜索的思想,研究了一种改进的GPS模糊度空间搜索算法,利用多维模拟数据和低维实测数据对该改进算法的搜索效率进行了检验,并利用GPS实测数据对该改进搜索算法求解模糊度的正确性和提高解算精度的有效的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搜索算法,不仅可以准确地求解模糊度和有效地提高解算精度,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搜索效率.
2011(1):95-9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19
摘要:为了验证数值试验方法生成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的合理性,首先采用效率较高的伪随机函数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多级配混凝土随机分布并生成随机骨料空间分布几何模型,然后根据骨料平面分布图中像素的差异以及分形几何学中的盒维数采用数字图像算法对其随机性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投放的混凝土骨料的随机分布具有分形特征,且随机分布比较均匀.
2011(1):99-10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20
摘要:基于分位点回归模型比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更强的统计分析能力,将参数估计的MM算法和统计诊断中的影响度量MM距离运用于大坝水平位移的统计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分位点回归方法受异常点影响较小,训练及预报结果优于最小二乘法,将其应用于大坝水平位移安全监测,可提高预报模型的预测精度,能更好地对大坝运行性态进行分析.
2011(1):104-10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21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水位调控下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蒸渗测坑进行了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水位调控试验.结果表明:农田水位调控对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有显著影响,水分胁迫(干旱胁迫或奢水胁迫)会降低水稻光合效率,恢复正常水位管理后,受旱处理的水稻净光合速率迅速恢复甚至高于正常水平,出现超补偿效应,涝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仍较低,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日变化影响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M形曲线的条件是中午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于600μmol/(m2•s),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难以形成M形曲线;在全天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低于600μmol/(m2•s)时,水分胁迫和正常水分的水稻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全天各时段光合速率差异较小,而且淹水并保持一定渗漏量的受涝处理,其光合效率具有一定的优势.
2011(1):109-11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22
摘要:基于蒸渗仪淹水稻田不同渗漏强度控制试验结果,研究了稻田施肥后和各生育阶段不同渗漏强度条件下地表水及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ρ(NO-3-N)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分蘖肥施用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ρ(NO-3-N)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地表水ρ(NO-3-N)短暂升高后便回落,地下水ρ(NO-3-N)上升明显,5d上升了462.3%;稻田补水会扰动土壤,促进土壤表层吸附的NH4+-N的硝化进程,使地表水中ρ(NO-3-N)升高,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ρ(NO-3-N)会随之降低.水稻各生育期,不同渗漏强度对地表水中ρ(NO-3-N)影响不显著,对地下水中ρ(NO-3-N)的影响显著,渗漏强度大的地下水中ρ(NO-3-N)升高明显.
2011(1):115-11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1.01.023
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在板桩码头设计中提出减载空箱锚碇桩组合结构,运用竖向弹性地基梁法进行结构分析,并与传统的单锚板桩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该组合结构通过空箱减载,使墙后土体和码头面可变荷载引起的主动土压力减小,结构内力大幅降低,水平位移减小,提高了结构安全性,并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此组合结构在岸壁式板桩码头工程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尤其在工程地质条件差、码头前沿有较大的工艺荷载或工程场地受限制无法设置锚碇的板桩码头工程中更为合适.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