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41(1):1-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1
摘要:采用SCE-UA算法以及综合误差系数的方法构建考虑多因素的单目标函数,并将其应用于新安江模型的参数率定。以皖南山区芦溪流域为例,分别对流域的日径流过程及次洪过程进行模拟,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目标函数中考虑多个精度评定指标,能够使新安江模型模拟结果的整体效果很好,进而更准确地描述流域的水文过程。
2013, 41(1):6-1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2
摘要: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对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汇流演算方法进行研究。以皖南山区呈村流域为例,分别采用扩散波模型与马斯京根法进行栅格单元间的汇流过程模拟,对2种汇流演算方法进行应用比较。结果表明,采用2种方法模拟的洪水过程精度基本相当,均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在描述参数与变量的空间分布、运算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吴 淼 , , 张小云 , , 王丽贤 , , 陈 曦 , 吉力力
2013, 41(1):11-2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3
摘要: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流域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分布以及多年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揭示近年来该流域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特点和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水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流域水资源形式多样,但以湖泊水量所占比重最大;河流径流近10多年来虽然波动明显,但呈增长态势;冰川资源较丰富,但储量与面积都显著缩减;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流域是哈萨克斯坦著名的地下水分布区,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在社会经济领域用水方面,来源主要为地表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用水量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复苏呈现上升趋势,显示人类活动对水体水量变化的影响逐渐变大。
2013, 41(1):21-2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4
摘要:利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对嘉陵江流域1982—2006年NDVI变化规律及其与降雨、气温、日照时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6年流域内年均NDVI值呈增长趋势,其中春季增长趋势最明显;年均NDVI值与气温的相关关系最好;在各个季节,流域季平均NDVI值随降雨、气温变化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尤其在植被生长较为旺盛的春、夏、秋季。春季,流域NDVI值和上季度温度以及本季度日照时数关系较为显著;夏季,流域NDVI值受本季度和上季度各个气象因子影响较大;秋季,流域NDVI值和日照时数相关关系较好,同时受上季度气温影响较大。
2013, 41(1):32-3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6
摘要:选用4种常见化冰盐KCl,NaCl,CaCl2和MgCl2,应用半电池电位法、电化学阻抗谱法等研究阳离子类型对粉煤灰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行为的影响,利用自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判定钢筋的起始腐蚀。结果表明:阳离子类型对钢筋的腐蚀行为有明显影响;粉煤灰能够有效降低钢筋受氯盐腐蚀的风险。与NaCl和KCl相比,MgCl2和CaCl2能够明显缩短钢筋起始腐蚀阶段寿命,加快钢筋的腐蚀速度。
2013, 41(1):37-4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7
摘要:以型钢混凝土标准推出试验为基础,分析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与应力传递。在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三维空间黏结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建立推出试验的力学桁架模型,该桁架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型钢混凝土各种黏结破坏形态的破坏机理。混凝土强度、型钢翼缘的保护层厚度、配箍率、型钢的锚固长度是影响型钢与混凝土之间黏结强度的主要因素,利用桁架模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黏结强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黏结强度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提高;随着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增加,混凝土保护层所能承担的拉力逐渐增大,极限荷载和黏结强度相应提高;配箍率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黏结破坏后的残余黏结力;随着型钢锚固长度的增加,试件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增大,型钢与混凝土接触面的黏结强度减小。
2013, 41(1):42-4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8
摘要:针对岩石单裂隙渗流传热问题,在传热几何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借鉴非稳态平面热源法建立岩石单裂隙在瞬态下的传热数学模型,由此计算任意时刻裂隙岩石的温度分布。同时,对裂隙岩石的传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透作用下岩石温度场受裂隙水流速度、隙宽、水流与岩石初始温度差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对这3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岩石温度场对裂隙水流速度、水流与岩石初始温度差的敏感度较大,而对隙宽敏感度较小的结论。
2013, 41(1):48-5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09
摘要:针对受力复杂的某山区铁路桥人字形桥墩横梁及其墩柱,利用ANSYS软件建立全桥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横梁最不利荷载工况。在此基础上建立横梁及其附近墩柱有限元子模型,得到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横梁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横梁构造的分岔节点应力分布,认为横梁宽8.0m、高5.0m、壁厚1.0m时的应力分布比较合理;通过比较不同人洞形式下洞口角点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出直径为80cm的圆形人洞可以有效减小洞口应力集中的结论。
2013, 41(1):53-5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0
摘要:结合某围海造地工程, 采用无砂垫层改性真空预压结合覆水预压法对新吹填软土进行预处理,详细介绍施工工艺,提供了施工与试验中的多种技术参数。通过现场监测,对加固区的表面沉降、水平位移、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等规律进行分析。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该工法具有良好的地基处理效果,加固后原状淤泥的含水量降低、密度增大、孔隙比减小、压缩模量和直剪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与常规的软基处理方法相比,可缩短工期5~12个月,平均节约成本约40%,从而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2013, 41(1):59-6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1
摘要:为利用吸水树脂快速固化高含水率疏浚淤泥,以树脂和淤泥直接拌和、树脂按不同方式布置于淤泥中的试验为基础,研究树脂使用方式对淤泥状态和质量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树脂与淤泥直接拌和可以提高淤泥的液限和塑限,并能快速将淤泥由流态转变为可塑态,方便淤泥的转运;吸水树脂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布置在淤泥中,能快速将淤泥质量含水率由初始的1.3倍液限降至液限含水率附近;吸水饱和的树脂在30℃左右的环境中烘干后可以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不同的使用方式的吸水树脂对不同状态的高含水率疏浚淤泥的固化效果均较好。
2013, 41(1):64-6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2
摘要:在自制的模型箱中同时进行3组不同电极布置形式(1根阴极分别对应1根、4根和8根阳极)下的电渗排水试验,通过监测电渗过程中排水量、沉降量、孔压和电流来研究不同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排水的影响,并测试电渗结束后土体的含水率和强度,研究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加固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阴极周围布置的阳极越多则电渗的排水与加固效果越明显;电流随电渗时间呈指数衰减;土体单位体积排水量与能量消耗之间呈线性关系。
2013, 41(1):70-7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3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再生水滴灌后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地下水滴灌,再生水滴灌后初期土壤表层的 NH4+-N质量比大幅度增加,但从灌后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于灌后第9天降到灌前水平,且在各土层分布均一, 无明显的向下淋洗趋势。再生水滴灌处理下各土层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普遍高于对照。各处理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沿剖面变化趋势一致,即从表层到底层NO3--N质量比逐渐增加,说明NO3--N有明显向下淋洗的趋势。但在100~150cm深度处,NO3--NN质量比开始降低。采用再生水滴灌种植黄瓜,生长季末停止灌水后不同深度处(0~50cm,50~100cm,100~150cm,150~200cm)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较生长季初分别增加38.20%,44.67%,34.94%和30.88%。
和玉璞 , 彭世彰 , 豆沿斌 , 杨士红 , 张剑刚 , 赵忠福
2013, 41(1):75-7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4
摘要:为揭示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实现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的高效利用,以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施氮量N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最大;土壤水分W和控水阶段S的重要性相当,并列第2位。(b)以水稻叶片荧光参数最优为目标,确定各因素最佳水平,得出最佳试验组合为N3W2S2和N3S2W2,即高施氮量(300kg/hm2),控制灌溉标准,拔节孕穗前期进行土壤水分控制。
2013, 41(1):80-8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5
摘要:基于HYDRUS-1D模型,采用单因素扰动分析方法对VG模型的残余含水率θr、饱和含水率θs、经验参数n和α、饱和导水率Ks共5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n,θs,Ks的扰动对垂直湿润距离计算值Rz、累计入渗量计算值 I 的影响较大,α的扰动影响次之,θr的扰动影响最小;n的负扰动对Rz和 I 的影响最大,且 n 较小时给模拟结果带来的误差较大。因此,在模拟计算中应保证VG模型参数n,θs,Ks等的精度。
2013, 41(1):85-8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6
摘要:充分考虑水流条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水流模式作为河流生态要求的重要目标进行量化。根据水流模式与常规水库兴利要求对水流的不同利用方式,从天然水流模式和水库的配水方式2个方面设立目标函数,建立兼顾水库兴利要求和河流生态环境要求的多目标水库调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丹江口水库中,采用非劣解分类遗传算法(NSGA-II)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对河流水流模式进行仿天然性优化后,可以有效改善水文模式中变化较大的指标,使其值尽量贴近天然流量的变化范围,进而降低河流生态环境所受水库调蓄作用的负面影响。优化结果对水库兴利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大,偏好于生态环境目标的调度方式更有利于南水北调实施调水。
2013, 41(1):90-9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1.017
摘要:为解决Rouse公式在模拟悬移质泥沙垂线分布中的局限性,从水流的应力分析入手,通过对Einstein和Chien的泥沙试验资料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一个新的掺混长度公式。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新的悬移质泥沙垂线分布公式,当Rouse数等于1时,该公式与Rouse公式的相关系数达到0.9628,并且克服了Rouse公式在水面含沙量为零的缺陷。通过2010年的瓯江口各层含沙量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新的悬移质泥沙垂线分布公式能客观反映含沙量的垂线分布规律。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