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芳 ,,陆海波 ,,王超 ,,常虹 ,钱进 ,,侯俊 ,
2013, 41(6):471-47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1
摘要:为揭示深水湖库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磷形态标准分析法SMT,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对长潭水库库区5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TP和各形态磷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潭水库沉积物处于还原状态,有利于Fe/Al-P的还原溶解,其中中下游还原性比上游强,夏季还原性最强。沉积物含水率和TOC质量比上游较低,中下游较高;春季和夏季沉积物中TOC质量比较高。长潭水库TP质量比平均值在0.56~0.79mg/g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是中游较高,上游和下游较低。其中,Fe/Al-P在TP中占27%~48%,平均为41%,Ca-P在TP中占16%~25%,平均为19%,OP在TP中占35%~52%,平均为40%。可见,各形态磷中Fe/Al-P所占百分比最大,有利于水体中藻类吸收利用。长潭水库沉积物磷污染主要来源为上覆水体中磷的沉降。
2013, 41(6):477-48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2
摘要:根据全信息理论,充分挖掘降雨变量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在降雨信息传递指数基础上对淮河流域蚌埠站以上区域99个雨量站进行模糊聚类,利用降雨量贴近度指标对分类予以显著性检验,最后依据平均信息传递指数对其调整后得到最佳分类。各子区域内的降雨信息既在降雨信息的统计特征上体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又在降雨量上具有较高的贴近度,从而达到子区域内降雨信息具有较大同质性、子区域间具有较大异质性的研究目标。
2013, 41(6):482-48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3
摘要:为了研究伊犁河卡普恰盖水库对伊犁河径流特征及下游生态径流量的影响,以卡普恰盖入库站卡普恰盖上站、出库站卡普恰盖下站1930—2000年的年径流量资料为基础,计算卡普恰盖水库建库前、后两站的极值径流量、平均径流量与径流离散系数;利用卡普恰盖下站1937—1987年的月径流量资料计算了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通过对生态径流量的计算,分析了生态径流量变化对下游生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卡普恰盖水库建库后,卡普恰盖上站、卡普恰盖下站的径流量都有所减少,其中卡普恰盖下站因建水库导致的年径流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53.4%;径流年内分配严重均化,径流集中期不稳定;生态径流量减少,年内分配均化。
2013, 41(6):488-49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4
摘要: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GLDAS水文模型资料反演我国西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该区域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GLDAS水文模型资料反演的西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相关系数为0.95,平均偏差为0.58 cm,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陆地水储量变化呈总体逐渐增加的趋势,受降雨量变化影响明显,且在时间上相对降雨量变化具有延迟性,与降水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一致,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性,尤其是周年变化明显。
2013, 41(6):493-49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5
摘要:以叶尔羌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AP,建立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扩大灌溉面积、建成山区水库、废弃部分平原水库、改变种植结构以及灌区节水、人口增长、生产发展速度等要素,模拟分析工业低增长和强化节水、工业高增长和强化节水、工业低增长和适度节水以及工业高增长和适度节水4种方案在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采用综合效益满意度法确定了叶尔羌河流域的最优发展方案为工业高增长和强化节水方案,为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13, 41(6):500-50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6
摘要:在pH为8.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加氯量为 x (Cl2):x (N)=8∶1、温度为(20±1)°C条件下测试甲胺、乙胺、二甲胺、甲基乙胺、二乙胺、苯胺和对氯苯胺等7种胺类物质的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腈、卤代酮、三氯硝基甲烷和水合氯醛等6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结果表明,7种胺类物质的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乙腈、卤代酮、三氯硝基甲烷和水合氯醛的生成潜能分别为08~459.0 mmol/mol,13~35mmol/mol,0.01mmol/mol和0.06~39.00 mmol/mol;总消毒副产物潜能为14~480 mmol/mol,其中以三卤甲烷和卤乙酸两类占总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99%以上(除在对氯苯胺中占87%以外)。由于二乙胺和对氯苯胺两种物质与氯的反应活性较高,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也最大。
2013, 41(6):505-51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7
摘要: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对南京市内外秦淮河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0属37种,秋季主要以蓝藻硅藻为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1.5万cells/L和4.41 mg/L,冬季以硅藻为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3.4万cells/L和6.58 mg/L。典范对应分析显示,绿藻对氮磷营养盐浓度、高锰酸盐指数等含量较高的水体耐受能力较强,硅藻则对多变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氮磷比对蓝藻、裸藻和部分绿藻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影响;秋冬季节影响秦淮河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和溶解氧,其次为氮磷营养盐浓度和电导率。
2013, 41(6):511-57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8
摘要:基于测斜仪工作原理,分析了滑动式测斜仪在使用过程中的误差成因;针对测斜仪零点数据漂移问题,分别从零点漂移量恒定和零点漂移量变化两种情况,导出了对应的修正公式,基于统一基准线修正法(UBM),专门针对深孔测斜情况,应用以曲代直简化思想解决零点漂移问题。工程实测数据应用表明,所提出修正方法应用方便,计算结果偏于安全,精度满足要求。
2013, 41(6):518-52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09
摘要:考虑含水率、浸泡等不同含水条件,研究含水条件变化对云南红土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率增大,云南红土呈现出抗剪能力、抗压能力降低的损伤特征;其黏聚力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存在最大值;偏干状态下,黏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偏湿状态下,黏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其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逐渐减小,压缩变形逐渐增大。浸泡条件下,云南红土呈现出颗粒减小、相对质量降低、可塑性减弱、胶结能力降低、承载能力降低的损伤特征;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抗剪强度减小。分析其实质在于含水条件变化损伤了红土颗粒及其颗粒间的连接,其含水条件影响机理可以从吸附作用、软化溶解作用和润滑作用几个方面来解释,这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云南红土的性状发生变化。
2013, 41(6):525-53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0
摘要:以区域海港-无水港网络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海港-无水港网络总体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将贪心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实现区域海港群-无水港系统布局协同优化。该模型适用于解决已知需求点分布的区域海港-无水港宏观配置优化问题。将其应用于海峡西岸港口群-无水港系统布局优化实践,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有效解决区域内海港群-无水港系统的协同优化问题。
2013, 41(6):531-53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1
摘要:为了科学地确定台风浪和风暴潮预报时采用的台风参数,利用中央气象台、日本气象厅、美国国家天气局、香港天文台和中国台湾气象局发布的预报资料,对各台站发布的2012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25个热带气旋的预报成果总体误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就2012年出现的两次双台风的预报误差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台风路径预报中,香港天文台的24 h,48 h和72 h预报次数最少但精度最高,分别为85.8 km,129.8 km,209.0 km;台风强度(最大风速)预报中,中央气象台在不同预报时效的平均绝对误差最小(4.5 m/s,6.0 m/s,6.6 m/s)且预报最稳定。而对于双台风的移动过程和强度变化,各台站的预报精度水平不一。
2013, 41(6):536-54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2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机电暂态过程,构建考虑随机激励的简化模型。给出单机无穷大系统和两机电力系统机电暂态过程随机模型,并基于EEAC理论构建多机电力系统机电暂态过程等效随机模型。结果表明,在较强假设下,多机电力系统机电暂态过程随机模型可以简化为等效的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模型参数分为常数和时变两种情况,随机激励可以表达为多频率随机激励的叠加。最后,给出仿真算例。算例表明,在随机激励下,功角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振荡,且其基本上是一个频率。
2013, 41(6):542-54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3
摘要:模拟进化类算法具有全局寻优特性但计算时间过长,而梯度类算法具有很高的局部搜索效率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点。基于模拟进化类算法和梯度类算法的优点提出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即以蚁群算法起步,经过一定次数的迭代后切换为梯度算法。提出目标值下降准则和区间收缩准则两种切换算法策略,并且进行对比。针对电力负荷参数辨识,通过仿真算例和实际应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相同精度的前提下混合优化算法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2013, 41(6):548-55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4
摘要:提出适用于西藏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广义实用负荷模型,并给出等值同步发电机参数。利用线性前馈网络连接权与差分方程负荷模型系数的映射关系,对西藏特殊电力负荷的差分方程参数进行辨识,在线性前馈网络算法中提出为了避免在极值点附近出现振荡现象,对初始权值搜索应满足的条件。比较了线性前馈网络和线性规划方法辨识差分方程的输出响应特性,表明线性前馈网络参数辨识的负荷模型内插能力优于线性规划方法,两种方法的外推能力基本一致。通过算例验证了用综合性质的差分等值动态负荷模型代替等值静态负荷和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有效性。
2013, 41(6):554-55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5
摘要:为探讨网络编码块长度、节点移动速度、接收节点个数对基于部分网络编码的实时多播 (PNCRM) 协议性能的影响,提出采用稳健回归分析构建预测PNCRM协议性能回归模型的方法。利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求解回归系数,并对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PNCRM协议性能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4.83%,因而具有较准确的预测能力。
2013, 41(6):560-56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3.06.016
摘要:针对传统垂直轴风力机效率低的缺陷,阐述带导叶垂直轴风力机的结构优势,并分析导叶对涡轮型垂直轴风力机的作用。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在设计风速12 m/s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及 k-ε 模型对有、无导叶两种涡轮型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导叶可以有效降低由于来流对逆风区叶片吸力面的直接冲击而造成的阻力扭矩,也会负面影响顺风区叶片的性能,但其负作用效果远不及在逆风区挡流降阻的正作用效果,故加导叶后风轮的性能会有很大提高。带弧线形导叶涡轮型垂直轴风力机最大风能利用系数可达0.24,具有工作范围广、最佳尖速比大的特点。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