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2(6):476-480.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2
摘要:采用同频率地区组成法分析小南海水电站坝址处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运用BP 人工神经网 络对坝址河段洪水演进建模,分析不同典型年上游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对小南海水电站设计洪水 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梯级水库群调度对小南海水电站设计洪水的影响明显,尤其对稀遇洪 水的削减程度显著;以金沙江来水为主的洪水受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的影响较大,以岷江来水为主 的洪水受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的影响较小。
2014, 42(6):481-485.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3
摘要:为探讨光合细菌固定化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比较了光合细菌的5 种不同固定化方 法及其特性,确定了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菌藻共同培养,通过试验研究了固定 化后的光合细菌与游离光合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差异并确定了固定化光合细菌的最佳投 加量。结果表明:采用沸石、碳酸钙和海藻酸钠混合包埋光合细菌的固定化方法最佳;固定化光合 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显著,为83郾55%,而相同量的游离光合细菌的抑制作用只有26郾81%; 最佳固定化光合细菌投加量为36 g/ L。
2014, 42(6):486-490.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4
摘要:为研究间断界面动力学特性对挥发性污染物在间断界面上传质的作用,在VOF 方法基础 上,建立了忽略化学反应的挥发性污染物三维瞬态水气耦合迁移模型;在模型求解过程中,考虑水 气大密度差的作用,提出全量限定离散格式。结果表明:乙醇溶液传质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 吻合较好;初始能量越高的水流,遇到障碍物后间断程度越高;间断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挥发性污染 物界面传质过程;高频水波带动空气中污染物迁移,空间上污染物浓度的波动频率随间断程度的增 高而增高。
2014, 42(6):491-496.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5
摘要:基于胶凝砂砾石坝坝料大三轴试验改进非线性解耦K-G 模型,提出一种可反映胶凝砂砾石 坝坝料应变软化特性和剪胀特性的非线性K-G-D 本构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及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模 型的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剪胀模量及其包含的重要参数;最后对非线性K-G-D 本构模型进行了验 证,得出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采集的数据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为胶凝砂砾石坝的计算分析及设 计提供参考。
2014, 42(6):497-502.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6
摘要:以红土作为室内滑坡模型材料制作红土型边坡,考虑边坡尺寸、土体特性、成型方法、降雨等 级的影响,开展降雨作用下红土型边坡的室内滑坡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直接选用红土开 展室内滑坡模型试验的成功率较低,但如果控制好试验条件,红土型边坡仍然可能发生滑坡。室内 暴雨作用下,红土型边坡的滑动过程可以分为边坡成型、降雨实施、滑动面形成发展、整体滑动等几 个阶段;其滑动特征表现为先坡顶开裂下沉、后坡侧开裂延伸;其滑动条件为坡高、坡角较大,坡顶 宽适中,塑性指数偏小,干密度偏小,含水率接近塑限,堆积法成型以及暴雨等方面。
李萍 , 李同录 , 侯晓坤 , 牛树轩 , 付昱凯 , 赵权利
2014, 42(6):503-507.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7
摘要:以陇东高原马兰黄土为对象,设计了现场毛细上升试验,将试验得到的黄土中毛细上升速率 与基于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与根据Terzaghi 理论以及Lu 等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的黄土 中毛细上升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erzaghi 理论由于将湿润峰处的渗透系数假定为饱和渗 透系数,得到的结果偏大,而Lu 等的方法考虑了土的非饱和渗透性,预测精度较高,在没有条件进 行现场试验的情况下,可用于对黄土中毛细上升速率的估算。
2014, 42(6):513-517.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09
摘要:考虑物质点的偶极效应,基于Cosserat 连续体介质力学模型,把球形微颗粒推广到方形微颗 粒,推导出方形微颗粒对应的偶应力和曲率应变之间的线弹性关系,并提出了一种能考虑微颗粒倾 覆破坏的广义屈服准则。编写了基于Cosserat 连续体介质力学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了混 凝土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和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物质点的偶极效应确 实存在,且是材料发生应变局部化的直接原因。
2014, 42(6):518-523.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0
摘要:针对非线性偏微分固结方程难以直接求得解析解答的问题,采用对固结时间离散化的方法 编制固结计算程序,在每个计算时间段内假设桩周土土体及碎石桩参数为常数,建立固结控制方程 并求解。根据上一时间段的计算结果确定下一时间段的计算参数和初始条件,实现了同时考虑碎 石桩和软土非线性特征的复合地基固结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合地基的固结性状,得出碎石 桩复合地基随着Cc / Ck 增大其固结速率变慢的结论。
2014, 42(6):524-528.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1
摘要: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土工袋在竖向荷载下的变形、孔隙水压力、应力及袋子张力。 土工袋由土体和编织袋2 种材料组成,土体采用修正剑桥本构模型,编织袋采用改进的两节点张拉 杆单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下土工袋的最大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分别发生在土工袋两 侧边缘和土工袋表层,孔隙水压力随加载时间先增长后消散,同时,袋子的平均张力与荷载呈近似 线性关系。
2014, 42(6):529-534.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2
摘要:从国内外地震记录库中挑选出2 条具有丰富长周期信息的长周期地震波,利用正交化HHT 法对2 条地震波进行时频特征分析计算,同时以2 条常用地震波为参照,进行时频特征的比对分 析。然后,以一实际高层结构为例,利用ANSYS 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以前4 条地 震波为输入,进行该高层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高层结构对不同类型地震波的过 滤作用不同,对长周期地震波的过滤作用更加明显;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明显大于普通 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其中位移响应较加速度响应明显。
2014, 42(6):535-540.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3
摘要:以二甲基乙醇胺为阻锈剂,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电化学除氯法和二甲基乙醇胺电渗透联合 修复钢筋的效果及修复后钢筋的腐蚀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二甲基乙醇胺阻锈剂的自然渗透 和单一的电化学除氯法相比较,联合修复技术具有阻锈剂活性基团渗入更为有效与近似相同去除 氯离子的能力;随着通电时间、水灰比的增加,氮元素渗入量和氯离子去除数量增加,而随着外加电 压的增加,氮元素渗入量和氯离子去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联合修复处理后砂浆中钢筋有很好的钝 化保持能力。
2014, 42(6):541-546.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4
摘要:现代垃圾填埋场基本采用复合衬里结构,破坏面背坡沿垃圾填埋体内部、底坡沿衬里界面的 平移滑动破坏形式成为垃圾填埋体可能的组合破坏形式之一。为了在目前该破坏形式稳定性计算 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渗沥液的影响,假设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的破坏面为主动破坏面,利用刚体极限 平衡分析方法,同时分类讨论渗沥液水位相对于特定界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出每种情况下的计算 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渗沥液水位升高时,垃圾填埋体的破坏由沿衬里界面的平移滑动破坏演 变为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和底部衬里的组合破坏;实际工程算例中,发生破坏失稳正是由于渗沥液 水位过高引起的。
2014, 42(6):547-552.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5
摘要:通过对矩形截面渡槽的单跨模型进行动力试验研究,探讨了渡槽在刚性地基强震条件下的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效应;通过调节槽内水位,研究了水体横向减震作用与深宽比的关系。试验 结果表明,水体的晃动及水波破碎对渡槽的横向动力响应起到了TLD 减震作用。渡槽内水位增加 会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使渡槽结构自振频率下降。在强震作用下,TLD 横向减震效果随水位变化 发生波动,当槽内水体晃动频率与渡槽结构自振频率接近时,减震作用最为显著。
2014, 42(6):553-558.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6
摘要:根据泄洪雾化范围的估算式,参照二滩电站等重大水电工程设计所采用的雾化范围,确定所 研究水电站的泄洪雾化范围;结合电站的主要结构面性质,确定其左岸下游潜在的滑坡体。基于考 虑泄洪雾化作用的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理论,研究了左岸下游边坡潜在滑坡体周界上的扬压力 随泄洪雾化过程的演变规律,在设计防护方案的基础上提出3 种防护比较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 防护效果比较,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泄洪雾化防护方案。
2014, 42(6):559-564. DOI: 10. 3876/ j. issn. 1000 1980. 2014. 06. 017
摘要:为有效地均衡上、下游水电站与调峰电站之间的风险并合理分摊合作效益,将上游水电站汛 期调蓄过程对导流系统和调峰电站引起的成本收益看作一种合作性的风险效益,运用合作博弈中 的最小核心法建立梯级水电站建设条件下的导流风险效益分摊最小核心模型,求解梯级水电站建 设条件下施工导流风险效益的分摊额度。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游水电站施工导流系统和抽 水蓄能电站受惠于上游水电站的调蓄作用,其分摊结果为负值,需支付上游水电站补偿金;不同的 导流标准使分摊额度在梯级水电站群与调峰电站之间转移。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