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文水资源与环境
    • 水动力作用下河湖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研究进展

      2018, 46(2):95-10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1

      摘要 (2338) HTML (0) PDF 1.06 M (3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动力作用会增强底泥沉积物水界面的剪切效应,并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溶 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鉴于水动力的重要 性,对动水作用下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释放机制以及影响释放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 阐述,解析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次水动力扰动下沉积物再悬浮以及再分配行为响应机 制、水动力作用与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释放的协同或拮抗的耦合机制、水动力与水生植物共同胁迫 作用下污染物释放的微观机制以及基于复杂条件下的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构建是本领域 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生物滞留池中多环芳烃去除研究进展

      2018, 46(2):106-11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2

      摘要 (1790) HTML (0) PDF 1.03 M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多环芳烃主要去除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综述。介绍多环芳烃来源、转移与源强,综述生物滞留池中土壤介质吸附、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协助去除多环芳烃的机制以及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含碳量、有机物组成、环境因子等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萘对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影响的比较

      2018, 46(2):115-12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3

      摘要 (2001) HTML (0) PDF 2.91 M (2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萘对不同粒径蓝藻的胁迫效应,采用5组不同质量浓度萘(0、0.01 mg/L、0.1 mg/L、1 mg/L、10 mg/L)分别对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PCC 7806)进行为期7 d的处理,分析不同浓度萘处理下,藻细胞浓度、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探究不同浓度萘处理对2种藻的生长及生理影响。结果表明:(a)整个处理周期内,聚球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其叶绿素a含量减小了3.9%~40.4%;(b)聚球藻的潜在光合作用能力、光合作用速率均有所减弱,但其耐受强光的能力有所增强,说明聚球藻对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c)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其潜在光合作用能力,但抑制了其细胞内叶绿素a的合成。

    • 南方感潮地区水库的挖潜改造

      2018, 46(2):122-12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4

      摘要 (1745) HTML (0) PDF 2.00 M (2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缓解南方感潮地区严重的内涝灾害和枯水期因受咸潮影响而供水不足的问题,对南方感潮地区的水库进行挖潜改造,使其充分发挥滞洪和避咸蓄淡的功能。以位于广东省中珠联围的田心水库为例,系统介绍水库挖潜改造的思路以及挖潜改造分析过程,其中水库调度运行规则的拟定方法,需要结合研究承泄区水位变化规律、涝区暴雨与承泄区水位的遭遇规律以及区域排涝情势才能分析拟定。实例研究表明,不增加水库汇水面积和坝高时,在溢洪道上设置高4 m的闸门,能滞蓄最大6 h洪水与下游错峰,且增加兴利库容121万m3;若增加西面山坡地的截流面积,则在溢洪道上设置高6 m的闸门,增加2 m坝高,合理调度,也能滞蓄最大6 h洪水与下游错峰,且增加兴利库容193万m3

    • >水利水电工程
    •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2018, 46(2):128-13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5

      摘要 (2788) HTML (0) PDF 1.34 M (2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土石坝的安全运行性能,提出在常规土石坝中设置混凝土纵向增强体,这一刚性结构体在坝体内具有防渗、受力和抵抗变形三重作用。采用经典力学方法定量分析了纵向增强体的防渗作用、抗变形能力和承受外力的能力,得出增强体厚度与上下游水位、堆石坝体物料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论公式推导将增强体作为竖向固端梁,主要受上下游水体作用、堆石主动土压力和因心墙和堆石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堆石对墙体两侧的拖曳力作用。由扰曲微分方程得出增强体顶部变位及转角和底部固定端应力计算公式,并以此进行设计复核,进而提出通过兼顾基础灌浆和满足增强体应力要求的预埋灌浆钢管的施工方法。

    • 周口港弯道码头工程水动力特性

      2018, 46(2):134-13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6

      摘要 (1962) HTML (0) PDF 2.62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修建于弯曲河道凸岸处的挖入式码头工程港池内的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工程河段行洪流态的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对水位、河道断面流速分布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流量条件下港池内流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工程建成后,在洪水条件下,主河槽壅水主要出现在弯道出口前的缩窄河段,弯曲河道局部缩窄对水位壅高影响明显。弯道出口段的水位和流速变化幅度高于其他区域,码头前沿局部流速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会引起冲刷,工程建设对弯道出口段影响高于入口段和中段。码头运行工况下,港池内有明显回流产生,但流速较小,可能会产生淤积,影响码头运行。

    • 深厚覆盖层中新型扩底防渗墙对防渗效果的影响

      2018, 46(2):140-14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7

      摘要 (1842) HTML (0) PDF 2.28 M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降低防渗墙端部的渗透坡降,提出改变防渗墙端部局部的结构形式,将常规长方体结构形式改为新型扩底结构形式,并对比分析了常规结构形式和扩底结构形式防渗墙端部渗透坡降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与常规结构形式相比,扩底结构形式能够显著降低防渗墙端部和下游坝脚出溢处的最大坡降;扩底结构的半径越大,防渗墙端部的最大渗透坡降越小,下游坝脚出溢处的最大渗透坡降越小;对于概化模型,常规结构形式防渗墙贯入深度为35 m时,防渗墙端部最大坡降为0.85,下游坝脚处最大渗透坡降为0.27,要达到相同防渗效果,半径1.5 m的扩底结构形式防渗墙的贯入深度仅需23 m;扩底结构形式显著优于常规形式,它能够大幅度降低防渗墙建设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显著缩短防渗墙施工工期。

    • 考虑船闸闸室宽度影响的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法

      2018, 46(2):146-15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8

      摘要 (1851) HTML (0) PDF 2.51 M (2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在船闸闸室的二维横向渗流计算中考虑闸室宽度的影响,基于改进阻力系数法,建立了考虑出流宽度的阻力系数局部计算模型。改变地基深度与防渗深度、出流宽度的比值,运用ABAQUS软件计算渗透量,确定流量系数、阻力系数及分配系数,绘制各系数图表。结果表明,闸室宽度越窄、防渗深度越深,对横向出流宽度的影响愈显著。对于等级较低、闸室宽度较小、水头较大的船闸,应充分考虑闸室宽度的影响,防止低估出口段坡降值而不利于渗流稳定性。

    • 生物有机肥对盐渍土壤水盐动态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2018, 46(2):153-16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09

      摘要 (1700) HTML (0) PDF 1.25 M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生物有机肥对不同类型盐渍土壤(设施次生盐渍土、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肥(不施肥、化肥、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化肥(比例为1∶1))处理对盐渍土土壤含水率、电导率、盐分离子组成变化和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和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均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b)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电导率最低,其次为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c)对于设施次生盐渍土,与化肥处理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和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的土壤盐分离子总量分别降低了23.63%和15.60%;(d)对于滨海盐渍土,与化肥处理相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和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的土壤盐分离子总量分别降低了22.34%和10.32%;(e)番茄收获后,设施次生盐渍土各处理的NO-3和SO2-4在土壤盐分中的占比降低,滨海盐渍土各处理的Na+、K+和Cl-占比降低;(f)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加,其次是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设施次生盐渍土中生物有机肥+化肥处理的番茄产量最高,比单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增产165.5%;(g)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设施次生盐渍土的作物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而单施化肥则可能会造成作物绝产;(h)施用化肥虽然提高滨海盐渍土的作物产量,但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 畦田灌水质量敏感性灰色关联分析

      2018, 46(2):161-16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10

      摘要 (1507) HTML (0) PDF 1.05 M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畦田灌水质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应用已有的畦灌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化范围,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模拟方案,利用WinSRFR模型模拟得到各方案的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储水效率和综合指标等灌水质量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畦田灌水质量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灌水质量综合指标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改水成数G、单宽流量q、田面糙率n、畦长L、入渗系数K、入渗指数α、畦田纵坡Z。由此可见,灌水质量对技术要素的敏感性要高于自然要素,因此在进行灌溉设计和管理时,更应注重灌水技术要素的控制精度。

    • >土木工程
    • 准脆性岩石水力耦合不排水多尺度本构模型

      2018, 46(2):165-17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11

      摘要 (1925) HTML (0) PDF 1.52 M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力耦合条件下准脆性岩石的损伤行为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材料的细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合Mori-Tanaka线性均匀化方法和不可逆热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在不排水条件下水-力耦合损伤多尺度本构模型。基于小扰动假定,通过水-力耦合分析,推导了不排水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多尺度模型的强度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模拟不同围压下砂岩的三轴压缩不排水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岩石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孔隙水压力的演化规律。

    • 培养基对海洋微生物在水泥石表面附着的影响

      2018, 46(2):171-176.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12

      摘要 (1776) HTML (0) PDF 9.95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培养基类型对海洋微生物在水泥石表面附着的影响,将水泥净浆试件分别浸泡在3种不同的模拟海水培养基中3 h、10 h、24 h,并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显微分析法研究水泥石表面的微生物附着量。结果表明:水泥石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形态多呈圆棒状;培养基组成不同,微生物在水泥石表面附着量也不同,24 h的附着过程中存在可逆附着阶段和不可逆附着阶段,每种培养基中水泥石表面10 h微生物附着量最低。

    • >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
    • Mackenzie三角洲风暴相关的海岸水动力现象

      2018, 46(2):177-18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13

      摘要 (1770) HTML (0) PDF 3.03 M (2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西北风和东风这2种强风在Mackenzie三角洲开敞水域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运用SWAN模型对1次西北向风暴过程中的风暴浪进行模拟,并基于实测风、流数据和MODIS数据对2次东风引起的海岸水动力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向风暴影响水域中上层的波浪和强流,引起明显的波浪增水和波能耗散;东向风暴可以引起从海表到海底的强流,甚至强度较弱的持续东风都可以引起上升流和水体混合;西北风和东风都会使水底的细小泥沙发生运动。

    • 沙泥混合型岸滩及沙泥分界点初探——厦门湾岸滩类型调查

      2018, 46(2):183-18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8.02.014

      摘要 (2007) HTML (0) PDF 3.62 M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厦门湾30个断面剖面形态和泥沙特点的现场勘测工作,同时辅以潮流场和波浪场的数值模拟,从动力学角度对厦门湾各处的岸滩类型进行划分。提出“沙泥分界点”的概念,指出沙泥分界点高程主要取决于当地波浪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湾除了存在沙质岸滩和泥质岸滩外,还存在“沙泥混合型岸滩”;在淤泥质海岸大环境下,如近岸波浪较强,且有较粗颗粒泥沙供给,则可能产生沙泥混合型岸滩。


年第46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