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文水资源与环境
    • 轮叶黑藻腐解过程营养物质释放及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

      2019, 47(2):95-101.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1

      摘要 (1939) HTML (0) PDF 3.65 M (2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轮叶黑藻腐解模拟试验,分析了底泥和砂石2种基质条件下营养物质释放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底泥组和砂石组的轮叶黑藻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4.62%和62.15%。植物腐解过程释放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溶解氧含量迅速降低,TN、TP质量浓度迅速增加。试验结束时(146 d),上覆水体的水质基本恢复初始水平。水体有机质在56 d以色氨基酸类蛋白质为主,之后逐渐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类物质为主。植物腐解过程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跟水体水质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相关。纤维素酶、蔗糖酶密切相关(r=0.70,P<0.05),且受植物TOC和水体TN的影响,过氧化氢酶与水体的DO和EC相关(P<0.05),碱性磷酸酶及脲酶则分别受TP和NH3-N的抑制调节(P<0.05)。

    • 基于多目标准则的流域站网优化

      2019, 47(2):102-10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2

      摘要 (1985) HTML (0) PDF 2.17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流域站网空间布局不合理(含有大量冗余站点及监测空白区等)的问题,基于美国伊利洛伊斯河下游流域27个站点4年的日均径流量数据,以站网中联合熵最大、冗余度最小且数据波动最小3个准则,构建了联合熵比、冗余度比和纳什效率系数(NSE)3个目标函数对站网的信息量进行定量评估。约简流域冗余站点构成初步优化站点组合,并根据出水口得到的潜在站点确定流域需要新增的站点。结果表明:在原站网的基础上选出11个站点构成初步优化站点组合,其联合熵与原站网相等,冗余度减少74.2%;在初步优化站点组合基础上新增3个站点,联合熵和冗余度分别增加37.1%和22.3%;与原站网相比,优化后的站点数量为14个,联合熵增加了37.1%,冗余度减少了68.5%。

    • 长白山矿泉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

      2019, 47(2):108-11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3

      摘要 (2294) HTML (0) PDF 2.30 M (3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长白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偏硅酸型矿泉水的补给源,通过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确定长白山泉水接受来自于西藏羌塘盆地的外源水补给。长白山泉水TDS很低但富含偏硅酸的现象表明,地下水流经的含水层是由硅酸盐等火山岩组成,结合长白山地区火山玄武岩大量的喷发事实,推断地下水导水通道由孔洞玄武岩构成。指出应加强对西藏冰川、河流与湖泊的保护,从而确保长白山优质矿泉水能够持续地开发利用。

    • 安徽省土壤湿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及遥感反演

      2019, 47(2):114-11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4

      摘要 (2056) HTML (0) PDF 2.12 M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取安徽省的土壤湿度时空信息,采用克里金法将站网实测多层土壤湿度数据插值为网格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建立遗传算法优化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壤湿度反演。该模型以风云3B卫星的亮温数据为主要输入,训练后对该模型验证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湿度月均值波动较频繁,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较其他区域干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增大且季节和空间差异变小;所有分区平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日序列相关性达到0.605,均方根误差为0.056 m3/m3,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安徽省土壤湿度。

    • >土木工程
    • 垃圾土热传导特性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2019, 47(2):119-12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5

      摘要 (2010) HTML (0) PDF 2.21 M (2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垃圾土的热传导特性,基于瞬态法,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含水率、孔隙比、有机物质量分数对垃圾土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饱和度增加,导热系数增大;相同有机物含水率时孔隙比增加,导热系数减小;相同孔隙比时有机物质量分数增加,导热系数减小;饱和度从干燥状态开始增加到接近残余饱和度,导热系数增加很快;饱和度继续增加,导热系数稳定增加。

    • 带埋置弹簧界面单元模型研究

      2019, 47(2):125-13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6

      摘要 (1744) HTML (0) PDF 2.84 M (2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克服采用弹簧单元模拟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连接件时网格划分要顾及连接件位置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埋置弹簧界面单元模型。在该模型中,界面单元用于模拟钢板和混凝土之间的接触,弹簧用于模拟连接件的作用,可位于界面单元内任何位置。该模型既能合理考虑钢板与混凝土界面上的各种连接作用,又能使单元划分不受连接件位置的影响。推出试验模型和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脚等算例表明,该模型网格划分方便,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

    • 施工期混凝土结构可变荷载的调查统计分析

      2019, 47(2):131-137.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7

      摘要 (1720) HTML (0) PDF 2.51 M (2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西安市及周边地区6个在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期可变荷载进行了调查,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施工期可变荷载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施工期可变荷载的差异,给出了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可变荷载标准值的建议取值,并与相关研究成果和现行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工程施工期可变荷载的调查结果均服从极值Ⅰ型分布或指数分布;结构类型相同的工程施工期可变荷载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统计样本单元划分越细,得到的可变荷载标准值越大;工作面材料堆放越集中,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的荷载标准值差异越大;竖向构件施工阶段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期可变荷载值明显大于框架结构,其他阶段2种结构施工期可变荷载值较接近;将一个施工周期划分为竖向构件施工、搭支撑、水平构件施工及拆支撑4个施工阶段,混凝土结构各阶段施工期可变荷载标准值的建议取值分别为1.894 kN/m2、1.716 kN/m2、1.295 kN/m2、1.998 kN/m2

    • 带肋钢筋与堆石料接触面剪切特性

      2019, 47(2):138-143.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8

      摘要 (1715) HTML (0) PDF 2.22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一种用于堆石料中筋材拉拔试验的试验装置,并开展了带肋钢筋在堆石料中的一系列拉拔试验,研究钢筋-堆石料接触面的剪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接触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均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形状类似于下端开口的抛物线;堆石料上覆压力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加,峰值和残余剪应力均逐渐增加,但峰值剪切位移逐渐减小。此外,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接触面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上覆压力对接触面剪切特性的影响,以及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应变硬化、应变软化、残余状态等非线性特征。

    • 门槽结构受剪破坏界限条件试验研究

      2019, 47(2):144-150.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09

      摘要 (1623) HTML (0) PDF 3.24 M (2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8个缩尺门槽试件的静力试验,研究门槽结构下游墩墙长度及颈部墩墙宽度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以及结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件下游墩墙长度的减小及颈部墩墙宽度的增大,门槽结构的破坏模式由颈部墩墙受拉破坏最终过渡为下游墩墙受剪破坏;比较计算钢筋用量与实际钢筋用量,验证了应力图形配筋法应用于颈部墩墙的可靠性。根据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给出了下游墩墙不需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的界限条件,为DL/T 5057—2009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 渗流作用下柱状节理岩体强度特性试验

      2019, 47(2):151-155.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0

      摘要 (1782) HTML (0) PDF 2.61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白鹤滩水电站柱状节理玄武岩在高渗透压力作用下的强度特性,采用与水电站现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相近的人工材料,制作具有相同节理构造的柱状节理岩体模型试样,开展了不同渗透压力的渗流应力耦合三轴力学试验,分析了渗透压力对柱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强度和渗流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流作用下柱状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为沿着节理倾角的滑移破坏;渗流作用下的柱状节理岩体具有较低的强度,三轴压缩峰值强度与渗透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4个阶段,渗流量随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渗透压力对岩体强度和渗流量影响较明显。

    • >水利水电工程
    • 基于天气预报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报方法比较

      2019, 47(2):156-16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1

      摘要 (1914) HTML (0) PDF 2.06 M (2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常州站点为例,收集了2000—2017年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和2011—2015年历史天气预报数据,以FAO56-PM公式的估算结果为对照,分别对Hargreaves-Samani模型、多元回归模型与傅立叶分析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以2016-04-21至2017-10-24逐日1~7 d天气预报数据为依据,分析评价3种率定模型的ET0预报精度。结果表明:率定后的MR模型在1 d、4 d、7 d预见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751 mm/d,准确率为87.2%,预报精度均优于HAR模型与FA模型;均方根误差除在3 d预见期时略高于HAR模型外,其他预见期均最小。考虑到天气预报准确率随预见期增加而降低,建议预见期不宜大于3 d。进一步在季节尺度下的精度比较显示,MR模型在各季节1~3 d预见期的预报精度均高于HAR模型与FA模型,总体预报精度最高。因此,建议采用MR模型对常州站点进行ET0预报。

    • 赣江尾闾多级分汊河道分流影响因素及联动响应分析

      2019, 47(2):163-169.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2

      摘要 (1773) HTML (0) PDF 2.42 M (2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赣江尾闾综合整治模型,分析不同试验条件和工程措施下多级分汊河道分流特点,探讨多级分汊河道联动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上游来流量、分汊口地形、洲头位置、支流进水口门地形及各支流水面比降对分汊口分流特性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影响某一分汊口分流特性的影响因素,除对该分汊口分流比有影响之外,相邻分汊口将会产生联动响应,使得相邻分汊口的分流特点发生改变。

    • 有限流动水域浮体结构对水流结构的影响

      2019, 47(2):170-174.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3

      摘要 (1670) HTML (0) PDF 1.87 M (2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浮体结构在有限流动水域运行过程中对下游水流流动结构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浮体结构位置及来流条件下,对下游水流结构特征断面的流速分布、流速不均匀系数以及回流区长度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浮体结构位置对流速分布及流速不均匀系数存在明显影响;来流条件的改变同样对两者有较大的影响,其影响随着来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回流区的长度受浮体结构位置以及来流流量影响都较大。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浮体结构位置及来流流量变化引起的水流流动结构改变。

    • >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
    • 波流共同作用下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水动力特性

      2019, 47(2):175-182.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4

      摘要 (1964) HTML (0) PDF 3.95 M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探究波流共同作用下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尾流场的流速变化和紊动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纯流工况,波浪的存在有利于支撑结构后方水流的速度恢复,但会使水轮机叶片旋转水域后方近尾流的速度损失更大,远尾流的速度恢复更慢;水轮机下游流速会随波高和周期的增加而增大;波流共同作用工况下的湍流强度整体高于纯流工况;湍流强度随波浪周期的增大而减小,随波高的增大而变大。

    • 波流环境下双孔浮射流运动特性

      2019, 47(2):183-188. DOI: 10.3876/j.issn.1000-1980.2019.02.015

      摘要 (1684) HTML (0) PDF 2.95 M (1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波流环境下双孔浮射流的速度场进行测量,对不同组次的相位平均速度场、时均速度场进行定性描述;通过引入考虑横流、波浪、浮力影响的综合特征长度lmb,给出了轴线垂向速度衰减过程分区的定量结果。研究表明,波流作用下会产生污染物云团现象,加快双孔射流速度衰减;波浪的作用能够减弱孔间相互影响;浮力的作用能够减小射流体偏转角度和侧向展宽;无量纲的轴线垂向速度变化可以分为近区(z/lmb<3)、过渡区(3mb<6)、远区(z/lmb>6)3个区段。


年第47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