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1-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1
摘要:针对国内一些学者有关重新开凿胶莱海洋运河的舆论与提案,介绍了历史上胶莱运河的开凿以及废置不用的原因。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胶莱海峡”,兴建胶莱海洋运河的理论不能成立,并从4个方面质疑了当代开凿胶莱海洋运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07(5):5-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2
摘要:在充分考虑地下水超采的基础上,以系统分析理论和优化技术为指导,将水资源优化系统和其他系统组成一个综合的、开放式的巨系统;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杂系统的良性发展模式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基础,并对此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该模型将为广大受水区寻求水资源、经济、生态和谐发展模式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2007(5):8-1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3
摘要: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来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水资源系统不同层次上的主体不断学习、适应和协调的结果。因此,研究不同层次上主体的学习进化模式对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建立的水资源多Agent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3层演化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例进行了仿真验证。实验证明,所建立的3层演化模型是有效的。
2007(5):11-1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4
摘要:根据协商民主理论,结合跨界水事纠纷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建立基于协商民主的跨界水事纠纷治理框架。框架由跨界民主协商机制和跨界水事纠纷协作治理机制构成,这些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跨界水事纠纷治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协商民主理论为完善跨界水事纠纷的协商治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007(5):14-1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5
摘要:介绍水利防灾能力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建立水利防灾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给出水利防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江苏省的水利防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水利防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属优质协调型,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水利防灾能力还略有滞后。
2007(5):17-2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6
摘要: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评估了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结果表明,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体完成情况良好,基本达到了计划预期的目标,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7(5):21-2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7
摘要:水利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广、周期长,构建水利建设项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均衡、有效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贫乏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的循环经济特征,结合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属性和目标要求,构建了包括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及基于循环经济的水利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过程。
2007(5):25-2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8
摘要:探讨了不同水价机制下用水者的行为。认为提升水价和实行可交易水权两者均对用水者产生节水激励,但后者使用水者清楚地看到政府给予自己的补贴,补贴由隐性转为显性,能够给用水者提供更加积极而主动的节水激励。
2007(5):27-3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09
摘要: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供用水现状,对萍乡市水资源进行二次供需平衡计算,并对萍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果进行预估。预估结果表明,萍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程度、维持水生态平衡以及为全国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等方面均有可能取得较大成效。
2007(5):31-3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0
摘要:辽宁省供水集团与葫芦岛市水利工程开发中心为解决葫芦岛市严重缺水问题,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平山水源工程,建立了“合作-经营-转让”的平山供水模式。在比较几种国内外供水企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山供水模式的特色:盘活国有资产;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拥有稳定的用水客户等。
2007(5):33-3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1
摘要:针对酒泉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水费征收和水价核定难等问题,分析了影响水价核定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工程因素。提出酒泉市农业水费征收和农业水价的核定可采用固定收费与计量收费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模式。
2007(5):41-4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3
摘要:分析黄山市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水利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认为,发展水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加快黄山市水利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7(5):43-4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4
摘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耦合作用机制。以河北省为例,运用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索其产业结构构成变化与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从全面观点看,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诸因素间存在耦合关系。
2007(5):46-4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5
摘要:分析水利工程政府采购的内涵、特征、体制构成和委托-代理关系网及价值链,认为水利工程政府采购体制中存在行政性价值活动和生产性价值活动;政府工程采购制度应逐步完成从施工采购转变为专业化服务采购制度;在市场条件和政府监管机制成熟的条件下,专业化工程服务采购是政府工程采购的发展方向。
2007(5):49-5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6
摘要:对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灰色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合理,可为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2007(5):52-5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7
摘要:基于和谐水运理念,针对苏北运河发展的特点,提出苏北运河管理组织的3种模式: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模式、统一管理模式、政府和市场共同管理模式。分析了近、中、远期苏北运河管理可采取的组织结构。
2007(5):55-5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8
摘要:基于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江苏里下河“四大港闸”(射阳河闸,新洋港闸,黄沙港闸,斗龙港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树立“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着眼内涵提升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工程”5个发展理念,并从工程除险加固,土地管理模式,投资机制,人才引进,构建梯形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后方基地,加强工程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建设,发挥工程生态效益,挖掘工程资源潜力9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2007(5):58-6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19
摘要:分析了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资源整合共享,以信息化带动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2007(5):61-6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20
摘要: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结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探讨了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2007(5):64-6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21
摘要:以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阐述了国民经济对河口治理的需求,以航运为例分析了河口治理的技术经济意义、河口治理与技术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当前河口治理中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开展河口治理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2007(5):68-7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22
摘要:为加快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收敛速度,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在构造激活函数时采用初始区间收缩技术,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应用该模型对飞来峡水库移民安置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与传统BP模型所得结论基本一致,但在训练速度上优于传统BP模型。
2007(5):72-7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07.05.023
摘要:根据不同水库淹没区存在的土地资源类型,结合不同地区移民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其理由及差异。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