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3(3):1-6, 9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1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用水权改革认识不统一、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的现实局面,基于科斯三大定理,深入审视和剖析我国用水权初始分配确权、市场化交易、收储再配置“三部曲”式改革演变的理论逻辑,总结我国用水权制度演进的实践经验、理论依据与改革方向。研究发现:我国用水权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科斯三大定理具有高度吻合性,初始分配确权、市场化交易和收储再配置是我国用水权制度和政策构成的三大核心,尤其是收储再配置机制具有“政府+市场”双重属性和“两手发力”特点,对活跃用水权市场和矫正初始分配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贡献。基于此,提出我国规范推进用水权改革、活跃用水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2025,43(3):7-1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2
    摘要:
    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因,从水法、产权理论、制度创新层面,探究了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理论机制,明确了变迁方式和变迁原则。研究认为,在国家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生态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将是未来流域水权制度建设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生态水权的内涵界定、分配体系与方案、价格与经济补偿、组织与监督管理体系等关键环节和相关制度建设将成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水权分配和生态环境维持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度保障。
    2025,43(3):13-1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3
    摘要:
    以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行为决策为研究线索,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供水机构、农户三方主体演化博弈模型,并基于新疆昌吉州的498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MATLAB工具对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过程中相关主体决策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通过设定合理的奖惩基数,同时将农户的回购水权价格提高至执行水价的5.58倍以上,可有效激励供水机构采取积极的供水策略;供水机构的供水效率是决定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达成的关键因素,供水效率的提升不仅能增强农户的交易意愿,还可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的水权回购成本;农户参与水权交易的意愿受到供水机构积极经营的影响,其交易水权产生增收效果要求供水效率至少需额外提升0.034,且地方政府出台更具激励性的水权回购价格。
    2025,43(3):20-2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4
    摘要:
    调水工程的供水价格是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行、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的关键因素。江苏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东线江苏段工程的供水价格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国家最新水价政策,结合工程实际运行情况,探讨了影响工程供水价格变动的内外部因素,核算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供水成本费用及成本水价。通过成本水价与现行水价的对比分析发现,现行水价存在供水水价未按全成本计价、基本水费未覆盖固定成本支出的问题;对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承受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现行水价在各用水户最高可承受水价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空间。
    2025,43(3):28-3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5
    摘要:
    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再生水利用和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来源;最后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再生水利用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在不同区域间该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且整体上呈现多极化的发展特征。建议应加大再生水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区域内协同并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机制。
    2025,43(3):40-4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6
    摘要:
    基于1998—2021年我国245类HS 6位编码农产品的生产用水需求和进口贸易数据,探究了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多维节水效应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产品生产用水需求在品种间和地区间均具有较大的差异,这是我国利用农产品进口形成节水效应的基础;我国农产品进口主要存在直接节水效应、产品结构效应、进口节水效率和全球净节水效应4个层面的节水效应,但不同节水效应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维节水效应之间并未实现充分协调,存在进口规模大而进口产品结构不优、进口直接节水量大而进口节水效率不高,以及在部分国家呈现负的全球净节水效应等潜在隐忧。因此,要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口空间多元化、进口产品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农业技术合作等,以实现对国际市场水资源利用的长期持续性发展。
    2025,43(3):48-5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7
    摘要:
    为深入探讨横向生态补偿这一以经济调节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环境管理政策的效果,选取2010—2022年9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法研究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经济发展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显著促进了受偿地区的经济发展;横向生态补偿政策能够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受偿地区经济增长,但通过提高受偿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经济发展效应在高经济水平地区以及财政压力大的地区更为明显。
    2025,43(3):58-6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8
    摘要:
    通过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量化了伊洛河流域人水系统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综合评估框架;基于耦合计算得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2010—2022年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伊洛河流域模拟结果良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10—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压力指数多年平均值为16.28,经济社会供需水之间存在不平衡,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则多处于中度脆弱范围内,生态用水压力较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有所上升,其中生态因素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影响显著,亟须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2025,43(3):66-7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9
    摘要: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从引进、培养、使用、评价4个方面构建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水利工程管理处为案例,运用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其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某水利工程管理处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综合评价结果是“良”,引进、培养以及评价3个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成效,人才使用评价结果为“中”,人才使用制度亟待健全。基于案例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人才结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多维评价机制等提升对策。
    2025,43(3):75-8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10
    摘要:
    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是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沿黄地区9省区面板数据,综合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重心法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结果表明: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前期区域差异较小,后期区域差异较大;LL集聚是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模式,主要体现于甘肃和青海两省;沿黄地区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重心从西南向东北转移,演化特征呈现稳定向好态势,但空间影响具有两面性。
    2025,43(3):84-9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11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水工作被赋予了更高要求,水库在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效益和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亟须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基于多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全过程,包括顶层设计、目标保障、管理基础、核心内容以及目标实现。以山东省为试点省份,分析了其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其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6个方面的创新点。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应以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水库安全运行、效益充分发挥为核心目标,基于水库工程标准化管理和矩阵管理,全面提升水库运行管理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2025,43(3):94-10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12
    摘要:
    湄公河流域是践行澜湄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经济走廊,也是中资企业境外水利水电投资开发的重要国际河流之一。基于对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实地调查,通过座谈会、重点访谈及其他风险识别方法,提出了中资企业湄公河干流水电站投资的主要社会经济风险及其防控对策:驻在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是中资企业水电站投资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治环境多变、生态环境社会影响、供需失衡与汇率波动、信息传递与企业管理、社会安全与治安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风险;掌握政局政策与国际动态、强化沟通与育才培优、搭建经济风险智库与市场预警机制、优化风险管控方法、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与安保体系是保护中资企业海外利益的主要防范化解措施。
    2025,43(3):104-11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13
    摘要: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体现着“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和活态文化价值,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理清了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的内涵、分布及类型,剖析了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互动的逻辑机理,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分布于江苏大运河沿线,其建成、发展或变迁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以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可划分为河工生成型、交汇节点型、制度机构型、商贸活动型4类;聚落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活化具有支撑与保障作用,而旅游活化对保护起到促进与助推作用,两者在不断互动调适中实现“双向奔赴”;在保护和旅游活化中面临着系统整体保护观念缺乏、碎片化与散点式保护并存,保护方法较为简单传统、建设性与保存性破坏并存,旅游活化内涵认识不够、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并存,旅游活化创新力度不足、同质化与低端化产品并存等挑战。
    2025,43(3):112-12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14
    摘要:
    针对国内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基于生态学、文化产业学,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大运河康养景观资源的类型、特征、优势,深入挖掘了这些资源在老龄化时代背景下所蕴藏的价值,从总体目标、资源整合、战略实施、品牌构建等方面探索了其开发设计的途径。研究表明:大运河康养景观的合理开发设计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其参与健康活动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将老年群体的行为活动转化为构建成熟群落、推动生态演替良性发展的积极力量,有效促进大运河康养资源的整合、优化,助力景观康养效能与康养产业经济条件的提升,带动大运河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2025,43(3):1-6, 9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3.001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用水权改革认识不统一、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的现实局面,基于科斯三大定理,深入审视和剖析我国用水权初始分配确权、市场化交易、收储再配置“三部曲”式改革演变的理论逻辑,总结我国用水权制度演进的实践经验、理论依据与改革方向。研究发现:我国用水权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科斯三大定理具有高度吻合性,初始分配确权、市场化交易和收储再配置是我国用水权制度和政策构成的三大核心,尤其是收储再配置机制具有“政府+市场”双重属性和“两手发力”特点,对活跃用水权市场和矫正初始分配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贡献。基于此,提出我国规范推进用水权改革、活跃用水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理论,分析2007—2016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现状,并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为逆差,年均净进口量约为117.89亿m3。从影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汇率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是最为显著的正向驱动因素,地理距离和关税水平是最重要的逆向驱动因素,我国在农业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正向优势。
        2020,38(1):36-4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6
        摘要:
        在“多项连乘和加总”及向量扩展形式的LMDI模型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居民消费-用水强度的分解框架,分析2003—2016年间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口规模扩大和人口城镇化对用水量增长均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前者驱动力强于后者;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是拉动用水量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消费率上升均有效抑制了水资源的消耗,且前者更为显著;用水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产业技术进步,生活用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活强度效应。进一步指出未来应合理控制我国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加速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深挖农业节水潜力,提升居民消费率以实现既定经济规模下的相对节水。
        2020,38(1):14-2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3
        摘要:
        从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水资源资产管理的需求出发,探讨了现行以区域为主体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水行政管理体制,从国家(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河道及流域)、区域、企业3个层面出发,系统探索多元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主体,并从反映水资源资产开发与管理目标、揭示水资源资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水资源资产化水平、决策区域未来产业规划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不同主体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满足提升我国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水平、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2020,38(1):49-5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8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农业水价影响者、农业水价承担者、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四类,并分析四者的权力与利益,从而理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农业水价影响者通过改善改革环境可以提高农业水价承担者缴费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利益的优化。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的运营效率对农业水价影响者与农业水价承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二者的运营效率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最后就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2020,38(1):29-3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5
        摘要:
        为探究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资源与能源、技术和管理4个维度出发,构建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SEM思想,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据此得到指标权重;其次,运用云物元理论,构建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评价模型;最后,以广西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其BIM应用效益等级为3级,效益良好,据此提出促进水利工程BIM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2020,38(1):8-1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2
        摘要:
        基于2000—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探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特征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受技术进步的双重门槛效应制约,且当技术进步高于第二阈值时,工业经济比重的上升不再依托于更大增幅的工业废水排放;技术进步作为门槛变量,其在我国不同区域内的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进步呈阶梯下降的态势;在其他影响因素中,人口规模、产出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均对工业废水排放起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排放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构建跨区域生态技术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降低区域工业废水排放水平,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
        摘要:
        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水利风景区的保护需要对其非市场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单边界二分式和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logistic、log-logistic、normal和log-normal等4种计量模型,定量评估了沂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结果表明:沂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log-logistic和log-normal模型在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下的评估结果更可靠;受访者接受以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的方式参与水利风景区保护。该评估结果可为水利风景区保护政策制定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相关可持续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摘要:
        基于SBM模型与ML指数,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分析绿色水资源效率值静态与动态变化,且利用泰尔指数分析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格局;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远高于地区内部差异,且东部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贡献率最大。
        2020,38(1):54-6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9
        摘要:
        基于有效效率前沿(乐观)和无效效率前沿(悲观)面SBM-DEA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7年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Tobit模型对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用水综合效率较低,其中,乐观效率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悲观效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不同农业用水区之间用水效率差异较小,高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效率最高,中农业用水区次之,低农业用水区最低。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节水灌溉技术、水库总库容量与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正相关,水资源禀赋、地区教育水平与农业用水效率显著负相关。
        2020,38(1):21-2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4
        摘要:
        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的动态变化。依据水资源资产、负债的概念选取相应指标,构建了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对开展流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2020,38(1):42-4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7
        摘要:
        在构建包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农业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法测算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6—201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测算的结果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特征及农田水利投资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呈现上升趋势;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结果显示其增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地域集聚性;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且具有较弱的溢出效应,其中直接效应值为0.286 5,间接效应值为0.057 4,总效应值为0.343 9。
        摘要:
        基于创新驱动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理,利用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创新驱动在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存在着基于创新驱动的双门槛效应,创新驱动处于不同的区间范围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因此,应当重视创新驱动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加大教育投入、引导财政支出投向、提高审外资准入门槛、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型。
        2020,38(1):61-6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10
        摘要:
        以苏州和宿迁两市为例,基于Vague集TOPSIS法探讨了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地与承接地水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障碍情况,以期提供相应理论指导。研究发现: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苏州和宿迁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均呈现出上升态势,实现“双赢”,虽然苏州的整体水环境承载力水平要高于宿迁,但增长幅度明显较小;在障碍度方面,苏州的主要障碍集中在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而宿迁的主要障碍则集中在经济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亟待优化、改善。
        摘要:
        聚焦于长江流域水电能源效率评价及提升问题,综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选取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水电相关面板数据,采用DEA法对各地区的水电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水电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江苏省和湖北省为“标杆”地区;中上游城市群各指标水电能源效率得分总体较高;不同省市水电能源效率的提升方向不同,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应降低人力投入成本,安徽省和江西省需提高水电装机设备利用小时数;重庆市和贵州省需优先、优质发展地区经济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等。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开发优质水电、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建立绿色水电认证机制,完善投资补助制度,优化供需平衡调节,培养高水平水电人才等建议。
        摘要:
        从水资源禀赋、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三方面分析湖北省的用水公平性,利用基尼系数分别测算湖北省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总用水量-水资源量、生产用水量-GDP、生活用水量-人口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区、州)的总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分布极为不均,而同一地区在2006—2016年间的变化仅有孝感市、随州市等几个地区比较不平衡;生产用水公平性在研究期的11年间稳定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在武汉市、仙桃市等用水效率较高的地区较为不均,因此提高其他地区的用水效率是改善生产用水公平性的最佳途径;生活用水在时空维度均已达到绝对公平。
        2021,39(1):6-1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1.01.002
        摘要:
        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脱钩-PVAR两阶段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水污染关系的演变趋势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水污染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皆呈现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演变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工业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但最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水污染状况改善的双重目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水污染治理效应并不明显,水污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向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解释作用较强。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进行方差分解,发现各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制定水污染防治政策时不可一概而论。
        摘要:
        选取2001—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动态面板数据,从资金供给规模和资金供给结构衡量金融资本深化水平,从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共享性5个维度衡量经济发展质量,运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方法,探讨金融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资金供给规模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银行资本深化和保险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证券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金融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摘要:
        对2007—2016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水和谐度进行评价,使用DEA模型测算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Tobit模型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人水和谐度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人水和谐程度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强度控制和消耗总量控制政策的实施均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人水和谐度,而水资源强度和消耗总量双控政策效果更佳;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水和谐度的推动作用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9,37(1):7-1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19.01.002
        摘要:
        以江浙沪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江浙沪地区投入产出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水资源投入产出视角构建江浙沪地区产业关联网络,计算特征途径长度、聚类系数、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相关网络特征指标,对江浙沪地区总体及其中各省市的产业关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产业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性,网络密度较高,产业关联程度较为密切;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工业部门中心性非常突出,是地区的中心产业,服务业部门地位有所上升,但产业部门发展非均衡性也更加突出;目前形成8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内的产业部门之间关联度相对较高,发展呈集群化趋势。提出优先对中心产业节约集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差异化水资源政策、推进产业融合等建议,旨在为江浙沪地区产业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17,35(6):33-3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17.06.007
        摘要:
        PPP水利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及风险高的特点,借鉴模糊数学思想,构建模糊决策条件下的PPP水利项目期权价值评估模型,定量评估分阶段实施的项目模糊期权价值和模糊决策条件下项目整体价值的变动情况。结合实例分析,找出模糊期权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强调PPP水利项目实施中应注重现金流价值管理。结果有助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全面了解项目价值,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并合理应对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

        水利部

      •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 主编:

        郑垂勇

      • 地址:

        南京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

      • 邮编:

        210098

      • 电话:

        025-83786376

      • 邮箱:

        jj1983@vip.163.com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32-1165/F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3-9511

      期刊检索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