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0(5):1-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1
摘要:虚拟水理论和虚拟水贸易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虚拟水贸易量的估算是难点。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陕西省的直接耗水强度系数、完全耗水强度系数、耗水乘数、产业间的水转移系数及虚拟水贸易及消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是耗水强度最大,但绝大部分是在农业生产环节直接耗水;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直接耗水较小,绝大部分是间接耗水,尤以服务业较大。而虚拟水贸易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是虚拟水的净输出省,但是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议陕西省强化虚拟水管理,通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来减少本地水资源消耗,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012, 30(5):7-10.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2
摘要: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水利现代化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提出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以动态的观点,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基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分析,从制度创新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多维动力管理模式及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江苏为例,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框架。
2012, 30(5):11-14.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3
摘要:资金筹措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当前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工作实际,从分析国家近期出台的水利投融资政策文件入手,对如何用好用足政策、创新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融资机制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为破解配套工程融资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2, 30(5):15-17.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4
摘要:随着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尾期的临近,工程建设的最终环节、重要环节——水资源配置机制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紧迫。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性,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供水管理与需水管理相结合、应急管理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原则,以期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012, 30(5):18-21.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5
摘要:随着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尾期的临近,工程建设的最终环节、重要环节——水资源配置机制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紧迫。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性,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供水管理与需水管理相结合、应急管理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原则,以期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012, 30(5):22-25.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6
摘要: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农业水价调整,分析流域农业水价的补偿制度,具体包括水价补偿的对象、资金来源与使用、补偿类型等,构建了农业水价补偿的计量模型,为未来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补偿提供理论基础;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价调整与补偿的对策建议。
2012, 30(5):26-29.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7
摘要:水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重价值。以物权法为切入点,提出对取水权进行细化,扩大水资源用益物权范围、做好不同法律的衔接与分工、设立水资源担保物权制度等措施以求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倒逼主体合理配置和使用水资源,并最终实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012, 30(5):30-33.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8
摘要: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分析计算了淠史杭灌区淠河总干渠向农业和非农业供水以及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向合肥市供水的成本、费用、利润和税收;并根据计算结果构建了两部制水价,与现行执行水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淠河灌区的农业供水计算价格远高于执行水价,董大水库的计算水价高于执行水价,而淠河总干渠的非农业供水价格高于计算水价;向城市供水的基本水价为计量水价的1/3左右,而农业用水的计量水价为基本水价的1/3左右。
2012, 30(5):34-37.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09
摘要:水业巨大的供需矛盾决定了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方向,受制于污水处理的低产能利用率,排水管网建设成为水务发展的瓶颈。通过引入再投资管网建设工程的期权价值,构建了考虑期权价值的水价模型,得出的修正临界水价低于传统净现值模型得出的水价,形成的理论分析成果为排水管网建设工程的合理水价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2012, 30(5):38-42.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0
摘要:当代的中国水危机需要现代水管理理念。通过对水和水情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指出水不仅是经济物质,同时更是人类生存基础、动植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法、欧盟和德国水法中的管理理念比较分析,明确其总的发展趋势,即在生态保护理念下,以环境目标为导向,通过规划措施和综合手段提高水体保护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时期的水管理和水体保护进行法律分析,指出可持续水治理只能以法治为原则,以环境目标为导向,实施综合水体管理。
2012, 30(5):43-48.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1
摘要:我国水电企业如何与众多利益相关组织合作以顺利实现项目目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水电开发现状的调研,研究了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的应用现状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水电企业与不同组织的合作重要程度和工作联系紧密程度呈正相关,且合作表现与合作重要程度具有一致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决策价值和加强组织间学习等效益;激励可以成为继信任之外另一个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减少项目参与组织间的目标差异性,从而使得伙伴关系得以建立和维系。
2012, 30(5):49-51.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2
摘要:分析近几年环太湖河流出入湖逐日水量,依据各河道出入湖水量所占比例,提出近期在环太湖出入湖主要河流分别建设17个水资源自动测报站点,即可控制80%以上的出入湖水量,通过建立并完善太湖水资源预报和监控系统,为太湖水量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2, 30(5):52-54.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3
摘要:近些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增多,投资增大。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面广、点多,地域分散,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设备投入大,与传统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比,有一些新特点。通过对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的剖析,强调财务管理要打破传统的分级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会计核算要充分考虑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所占比例大、设备折旧期短的特点,准确分摊费用,及时办理实物资产移交手续,确保工程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资产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012, 30(5):55-59.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4
摘要: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自发地创造了不同的以节水首部工程为连接的灌溉合作组织,在节水灌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新疆典型地区的调查分析,将节水灌溉组织创建模式归纳为3种类型,即首部专管员主导型创建模式、中介组织主导型创建模式和农户自助型创建模式,并对其治理模式、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治理综合绩效等方面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完善节水灌溉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创建灌溉服务公司组织模式的建议。
2012, 30(5):60-63.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5
摘要:从农村水利问题的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对策性研究以及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政策阐释性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国内有关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构建的文献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即区域性研究多,全国性研究少;零散性研究多,系统性研究少;问题性研究多,学理性研究少。对今后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研究提出建议:在既有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顺应时代需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围绕如何构建现代服务管理框架下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理探讨。
2012, 30(5):64-68.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6
摘要:近年来水利旅游以其突出的工程、资源、环境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剖析水利旅游资源特征,提出水利旅游开发策略:努力挖掘水文化,打造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的水文化产品;努力发展滨水度假养生旅游;处理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及水利工程保护的关系;改革管理和经营机制,建立水利风景区管理协调机构,采取特许经营方式。
2012, 30(5):69-73.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2.05.017
摘要:随着生态景观的发展,人工湿地景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景观类型,并且日益受到社会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人工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及营造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在体现景观的生态属性方面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基于生态理念就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探讨,以便在今后的具体规划设计中,避免一些设计误区,使人工湿地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协调。
2012, 30(5):74-7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12.05.018
摘要: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