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32(1):1-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1
摘要:针对水污染共同侵权案件的特殊性,必须设计不同于一般侵权的司法规则。结合救济受害人、方便法院裁判、防范自由裁量权滥用等因素的考虑,运用法律解释、价值分析等方法,分析认为,水污染共同侵权诉讼应当在被告选择、法院管辖、诉讼模式等方面实行特殊规则。研究结论表明,在选择管辖时,受害人选择损害结果所在地法院诉讼最为有利,在级别管辖上也可依法争取更高一级法院管辖;在诉讼模式上,侵权责任之诉和责任分担之诉理应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一次性解决;受害人对加害人和赔偿权利应当享有最终选择权和自由处分权;受害人人数众多的,原则上应当合并立案审理;应建立健全专家证人制度,为审判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2014, 32(1):7-11.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2
摘要: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支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关键措施。以丹江口库区典型入库支流堵河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SWAT模型评估研究区域绿水资源价值,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模拟不同绿水管理措施工况下堵河上游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堵河上游区域多年平均绿水资源量约为48.59亿m3,地表覆盖措施有利于丹江口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和水资源保护。
2014, 32(1):12-1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3
摘要:基于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内涵的分析,从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维度,提出了水利风景区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方法,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6个典型水利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6个典型水利风景区的适应能力均逐渐提高,景区基本功能和水利旅游功能呈逐渐上升趋势。
2014, 32(1):17-19.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4
摘要:综合运用替换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统计测算江苏省1990—2010年水利生态环境效益,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水利生态环境效益绝对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但与水利经济效益的相对值仍然很小,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利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加大水利生态环境的恢复投入力度。
2014, 32(1):19-22.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5
摘要:随着我国水权流转实践不断深化,探索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水权流转的相关概念,梳理了我国水权流转的相关法律依据及面上实践情况,以典型案例为例,分析了区域间的水权流转、区域内农业用水向工业用水的转让、农民用水户间的转让3种典型模式的主要做法、主要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水权流转工作的建议。
2014, 32(1):23-2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6
摘要: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调度现状,论述黄河水权制度建设的流域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情况;结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实践,提出了实施黄河水权转让的必要性和遵循原则、实施条件和步骤、转让年限和费用、实施效果和建议。黄河水权制度建设可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和水权转让实践提供借鉴,为水权理论研究提供实例。
2014, 32(1):27-29.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7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刑法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比较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设立非法取水罪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构成要件。研究表明,在我国设立非法取水罪已具备了一定的立法基础,有关部门应加快启动立法程序,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2014, 32(1):30-32.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8
摘要: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深化水利改革,是减少资源透支、释放资源改革红利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分析中国水利发展的主要动力及改革红利。研究认为,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最大红利,对转变中国传统的依赖资源透支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4, 32(1):33-3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09
摘要:针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综合考虑地下水保护的障碍与难题,采取实证调查及以利益为导向的政策研究方法,提出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应当采取综合的对策措施:理顺地下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部门沟通协调的合作机制;结合替代水源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压减开采地下水;结合地下水开采分区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取水许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行总量控制与地下水位管理相结合,强化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立地下水压采激励性水价政策,探索地下水压采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2014, 32(1):37-41.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0
摘要:水利投融资平台对于利用社会资金服务水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水利投融资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水利投融资平台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政府与平台之间的契约关系、开展多元化融资、拓展经营领域、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等。
2014, 32(1):42-4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1
摘要:为改进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在遴选大型准公益性水利项目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水利工程分别从功能、区域和融资条件等不同角度进行项目融资能力的对比,探求合适的项目融资能力判断指标,认为应当从含还贷期限的成本价格比或加权成本价格比的角度全面、准确地衡量大型准公益性水利项目融资能力,并提出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及加强运行管理等相关政策建议。
2014, 32(1):47-49.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2
摘要:从水价管理方式、价格水平、水费计收、供水成本及财政补助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四川省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现状,针对深化水价改革中存在的供水价格严重偏离供水成本、水费计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水费补偿机制有待建立和优化等主要问题,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机制、推行激励节约用水的水费计收机制、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水价联动政策等方面,提出全面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的对策措施。
2014, 32(1):50-53.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水价改革不断深入,农业水价有所提高,水费计收率有了增长。但是,受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民用水承受能力弱、农业供水计量基础设施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业水价改革面临水价偏低与水费计收困难的两难局面,农业水价改革还不到位,有必要对农业水价改革重新认识,全面分析和认识当前农业水价改革所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2014, 32(1):54-56.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4
摘要:对自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水利投融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目前我国水利投融资中各种融资渠道在水利行业所占的比重,剖析政策因素及水利行业本身特性对水利投融资的影响。提出必须改革并完善水利投资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明确各类投资主体在水利投资中的职责定位;建立一种水利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同比增长的投融资机制;除了要继续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规模外,还必须在金融机构融资、构筑新平台融资、群众参与合作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
2014, 32(1):57-61.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5
摘要:从宝鸡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水土资源利用相关性入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水土资源利用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以及宝鸡市城市化进程中与水土资源利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宝鸡市总用水量和建设用地呈递减趋势,并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014, 32(1):62-63.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6
摘要:在对生态水利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故道徐州段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源不足以及河道连通性差等问题,提出故道生态治理的建议,即通过确定合理断面、应用生态护岸、建设河流文化、建立规划实施的微调反馈制度和沿线湿地生态治理等措施,使故道的生态治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2014, 32(1):64-68.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7
摘要:根据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和要求,结合《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2年)已实施项目,从规划编制及总体布局、规划实施情况、经济效益、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个方面对《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2年)进行了后评价。结果表明,《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2年)总体布局科学合理、防洪排涝标准设定适宜,已实施项目运行状况良好,保障了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建议修编《淮安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加大城市排涝工程和水景观、水文化建设,以适应淮安市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
2014, 32(1):69-72. DOI: 10.3969/j.issn.1003-9511.2014.01.018
摘要:对当前国内外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共享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目前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共享的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新时期创新移民利益共享机制的几点对策建议: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妥善解决移民近期生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政府、企业、移民三者在水电开发建设中的责、权、利及各自应实施的战略建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