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8(4):1-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1 CSTR:
摘要:聚焦于长江流域水电能源效率评价及提升问题,综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选取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水电相关面板数据,采用DEA法对各地区的水电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水电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江苏省和湖北省为“标杆”地区;中上游城市群各指标水电能源效率得分总体较高;不同省市水电能源效率的提升方向不同,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应降低人力投入成本,安徽省和江西省需提高水电装机设备利用小时数;重庆市和贵州省需优先、优质发展地区经济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等。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开发优质水电、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建立绿色水电认证机制,完善投资补助制度,优化供需平衡调节,培养高水平水电人才等建议。
2020, 38(4):8-1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2 CSTR:
摘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包括生态保护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3个子系统、17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城市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地区差异,并提出进一步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对策建议。
2020, 38(4):15-2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3 CSTR:
摘要: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根据城市绿色发展评价初选指标集,并结合R聚类-变异系数法,定量地筛选指标,从而建立科学全面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建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模型,对2016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单项实力从整体评价、梯度分布和空间格局3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个城市特色鲜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0, 38(4):21-2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4 CSTR:
摘要:依据滨海新围垦区——江苏条子泥垦区内产业模式的规划和建设,从直接经济利益、环境污染成本、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和生态产业模式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规模下,相较于传统农业产业模式,生态产业模式的直接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别增加了1.37、1.65和2.05倍,同时环境污染成本减少了100%。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替代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显著提升了滨海围垦区直接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滨海围垦区传统农业产业模式转型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0, 38(4):28-3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5 CSTR:
摘要: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通过逻辑论证,分析了河长制绩效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的起点、研究假设、研究原则和内容框架的设计等要素,构建了河长制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河长制绩效评价体系是针对河长绩效考评的一套责任分解和落实的制度安排,可以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评价方法,为河长制提供相关制度保障。
2020, 38(4):33-4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6 CSTR:
摘要: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缓解城市建设中的各种水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海绵城市建设由此成为城市建设治理领域的热点而备受关注。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着不同参与主体间难以协调、政策制度不成体系、建设手段落后等“碎片化”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复杂的城市水问题。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主要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从建设管理体制、治理机制、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破解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2020, 38(4):41-4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7 CSTR:
摘要:我国海水利用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内容缺失、体系不完整等诸多不足,从而制约了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发展。通过整理与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水利用法律法规建设现状,试图为我国海水利用立法提供专门性立法、适应性管理体制、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必要的补贴和优惠等方面借鉴,并基于我国海水利用法律体系现状,提出我国海水利用法律保障的完善方案应包括构建完善的海水利用立法体系、构建海水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管理制度等。
2020, 38(4):45-5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8 CSTR:
摘要:针对现有洪灾风险评价模型的缺陷与不足,从致灾因子、孕灾因子、承灾因子和减灾因子4个方面,通过对14项评价指标的分析与计算,构建洪灾风险评价体系。洪灾风险评价体系以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求解主观权重,投影寻踪法(PP)求解客观权重,主客观综合权重与集对分析理论(SPA)耦合,构建基于ANP-PP-SPA的洪灾风险评价模型。以广东省英德市为例,验证洪灾风险评价模型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英德市2016年的洪灾风险属于中等级别,符合英德市2016年的实际情况。洪灾风险评价模型不仅综合考虑了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还较好地体现了洪灾风险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能够为区域洪灾风险决策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0, 38(4):51-5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09 CSTR:
摘要:内蒙古黄河水权既未通过初始水权分配,也未通过水权交易配置政府留存水量,与内蒙古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和水权交易发展的现实不相匹配。为此,提出通过行政手段或市场手段在内蒙古黄河水权中配置政府留存水量,对政府留存水量实施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垂直管理模式并进行适时调整。
2020, 38(4):55-5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10 CSTR:
摘要:在区块链和我国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提高国家水权交易系统在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联动性等方面的性能,将区块链技术赋能于水权交易场景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国家水权交易系统的契合点,选择适用于国家水权交易系统的区块链类型,链接了交易所、交易用户、政府机构、投资者等合作参与方,探究了区块链技术与国家水权交易系统的集成应用。
2020, 38(4):60-6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11 CSTR:
摘要:随着水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水权交易体系的逐渐成熟,我国关于水权交易价格的研究不断深入。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上2001—2019年858篇关于水权交易价格的文章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将这些文章进行梳理和整合,重点分析了水权交易价格研究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关键词。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文献综述方式,对不同聚类分别进行综述。最后探讨了水权交易价格的研究趋势,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0, 38(4):68-7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12 CSTR:
摘要:“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农业水价机制创新的一种模式,研究其模式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已有文献,在与水利部门、村干部和农户访谈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内涵,总结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政策试点工作的进展和初步成效,重点分析“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2020, 38(4):74-8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4.013 CSTR:
摘要:为了进一步减少防洪损失、解决区域排水纠纷问题,在界定排水权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排水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可交易性、可变性和紧迫性。利用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了排水权分配的WSR分析框架,认为排水权的分配受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的影响,并分析了多种因素在分配过程中的角色,进一步构建了排水权分配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利于实现排水权有效配置驱动因素的系统化、层次化梳理,为实现排水权的合理分配与防洪决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对于保障防洪安全、实现社会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