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9(4):1-7.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1
摘要: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2012—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构建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良好,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环境规制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低于门槛值0494时,环境规制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只有环境规制大于门槛值0494时,才能显著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2021, 39(4):8-13.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2
摘要:基于我国2010—2019 年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 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 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 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 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 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1, 39(4):14-18.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3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确定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的空间规划体系,因而水利风景区规划需遵循 “多规合一”的要求。归纳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统筹、资源系统配置和刚性约束等要求,基于 资源有限性思维对水利风景资源的水利和风景属性进行解析,明确了水利风景资源的要义与主要 对象,提出水利风景区是水利文化景观区域。尝试从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职能作用、与其他相关规划 的差异与联系等方面对水利风景区规划进行功能定位,并分析了其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明确了 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规划对象,基于水利风景区功能目标和面临的问题明晰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内 容,建构了以水利特色彰显为目标的控制体系。
2021, 39(4):19-23.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4
摘要:针对新时代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雄安新区用水安全保障等新 形势,分析总结了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节水空间大、优化配置难、治理任务重和供水成本高等 突出矛盾。为解决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矛盾,基于新时代治水思路,提出了坚持节水 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江苏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江苏南水北调工程的 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2021, 39(4):24-27.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5
摘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港口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 而加快了港口代际更替。从理论上提出第五代港口的内涵与特征,并结合深圳港的实践经验,探讨 第五代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及其港口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着深圳港 率先开展第五代港口的实践探索,深圳港在港城互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 成就,港口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2021, 39(4):28-34.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6
摘要:针对当前水利工程EPC 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将BIM 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 EPC 项目能够促进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项目参建方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实 现价值增值。探索基于BIM 的水利工程EPC 项目价值增值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是实现项目价值 增值的前提和关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20 名从事水利工程EPC 项目建设或研究的人员进 行访谈,以及对90 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识别了BIM 技术对水利工程EPC 项目价值增值的影响因 素;运用DEMATEL-ISM 法分析因素间相关性,得到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结果表明:BIM 市场需求 是根源影响因素,BIM 技术支持能力、企业重视及投入程度和管理组织建设是影响基于BIM 的水 利工程EPC 项目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
2021, 39(4):35-40.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7
摘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面临挑战,2018 年淮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64. 61 亿t,比2010 年增 长25. 9%,2019 年Ⅳ、Ⅴ和劣Ⅴ类水质仍占36. 4%,这就需要推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流域 绿色发展。针对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法不到位、管制手段单调、省际 跨界水污染治理措施不力、治理主体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应对策建 议,包括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体系、加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 进流域上下游和省际间协调联治、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建立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等。
2021, 39(4):41-45.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8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河长制的实施,提升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用水平,总结整体性理 论框架,探究整体性理论与河长制的契合性,梳理长江流域河长制推行的概况,从整体性理论治理 视角下分析长江流域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出现的参与治理主体单一化、公共利益部门分割化、同一层 级整合碎片化、治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并提出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同层 级整合机制、开发网络化政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长江流域河长制改革。
2021, 39(4):46-53.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09
摘要:在总结海绵城市非公共基础设施运维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海绵设施运维阶段主要利益相关 方之间形成的链式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引入公平偏好理论和周边绩效理论,对传统H-M 模型进行 改进,构建了非公共海绵设施运维激励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激励合同的激励水平与业主的 周边行为对各利益相关方的效用是动态影响因素;在公平视角下,最佳激励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政府 方和业主的博弈结果。从政府方角度设计了一套包括激励方式和激励水平的激励机制,并进行算 例仿真。
2021, 39(4):54-60.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10
摘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是水利工程建设政府监管的基础,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将对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针对现有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大型企业而不 利于小型企业这一问题,从政府监管视角出发,以施工企业为例,研究并构建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 单位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贝叶斯网络信用评价模型。利用水利部有关施工企业的信用数据, 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及测试,据此得到的信用等级评价准确率达90. 91%。基于本文指标体系的信 用等级评价方法可为有关部门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2021, 39(4):61-65.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11
摘要:水资源资产核算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当前我国水资源 调查监测成果,提出水资源资产核算框架。根据水资源资产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中所处的阶段、 地位等,从资产所有、管理、使用、收益、保护等多维视角出发,构建了反映水资源资产存量、利用潜 力量、流量、更新量、质量以及保护状况等方面实物量核算的内容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资产开发、 利用状况等提出了交易价格、理论价格并行的“双轨道”资产价格计量体系。
曹建廷 , 赵钟楠 , 田 英 , 王尔菲耶 , 张 越 , 陈媛媛
2021, 39(4):66-71.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12
摘要:在梳理有关法律法规和研究成果对水流权益相关方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水流权益相关方的权 利义务架构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权利义务架构的实际表现。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法律法规 对水流所有权界定明确,水流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水流使用权主要通过取水许可制 度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组织和个人获得水流使用权。水流所有者依法拥有对水流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作为自然资源公共利益代言人更负有水流保护的职责。水流生态 保护补偿是水流使用者应尽的义务,水流使用者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有关法规,保障水流的流量 和质量及生态系统健康。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应对履行了水流生态保护义务的主体进行激励,并 主要对水流生态服务供给者的发展限制及由此造成的损失,以及超出应尽保护义务的生态环境 正外部性进行合理补偿。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水流生态补偿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将生态补偿资 金分配到微观层次的资源使用权主体,构建水流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有序开展常态下重点蓄滞洪 区生态补偿。
2021, 39(4):72-76. DOI: 10. 3880/ j. issn. 1003 9511. 2021. 04. 013
摘要: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与资金分配是建立跨省水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需要结合试点 以来的实际保护投入和保护效果,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分别计算直接成本补偿量和机会损失补偿 量,再将直接成本补偿量分配到水源区各区县。建立基于跨省断面水量水质和投入效益的补偿量 计算模型与资金分配的熵权模型,以东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为例,计算得到江西省东江源区水 生态保护年补偿量31. 86 亿元,其中直接成本补偿量11. 06 亿元,并按37. 2%、32. 2%、30. 6%的比 例分配给源区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此结果高于《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的补偿 金额,可为我国实施跨省水生态补偿中优化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实施差别化补偿方式提供支撑。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