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

      2022, 40(1):1-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1

      摘要 (342) HTML (0) PDF 673.72 K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DPSIR原理,从产业动力、产业生态、产业转型、产业效益构建分析框架,基于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PVAR模型,分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按“缓慢爬升—波动稳定—向前快速提升”过程演变;驱动力和状态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压力和状态的变化主要依赖于驱动力和影响的冲击作用,状态和驱动力是影响的变化主要来源;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 长江经济带水足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脱钩效应

      2022, 40(1):6-1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2

      摘要 (274) HTML (0) PDF 894.20 K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足迹的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模型研究水足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水足迹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总量在2016年出现拐点后逐年下降,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二者整体上呈现弱脱钩趋势。其中,长江下游省市基本实现强脱钩,中上游省市从弱相关性向强相关转变。

    •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2022, 40(1):13-2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3

      摘要 (363) HTML (0) PDF 5.27 M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领域偏弱,促进两者空间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04—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双系统进行协调发展分析,并运用全局莫兰指数揭示黄河流域双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平稳,在时序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所波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两系统均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协调情况从2004年的轻度失调衰退阶段提升至2018年的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从省域角度来看,2012年前各省区协调性持续向好,2012年后增长趋势放缓且部分产业结构偏重的省区协调性降低;空间集聚情况上,2009年前耦合协调度有较为明显的弱自相关特征,2009年后自相关不显著。

    • 中国省域工业用水效率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2022, 40(1):21-2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4

      摘要 (385) HTML (0) PDF 1.26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改进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工业用水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泰尔指数探究全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人均水资源量对提升工业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抑制作用;修正后全国工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且呈增长态势,区域工业用水效率由“东高中低”空间分布演化为“东高西低”,流域工业用水效率呈现为黄河流域效率大于长江流域的空间格局;低工业用水效率组省(区、市)数量最多,高工业用水效率组仅包括北京和天津;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性有减小的趋势,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工业用水状况。

    • 湖长制对水质提升的政策效应研究

      2022, 40(1):29-3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5

      摘要 (216) HTML (0) PDF 662.70 K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3年11月至2021年6月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中的重点湖库水质监测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法实证研究湖长制对水质提升的政策效应,为湖长制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实证结果表明,湖长制推行后全国重点湖库的总体水质重度污染率下降了2%,而总氮单独评价水质优良率下降了8.8%,富营养化率上升了5%,湖长制的推行提升了全国重点湖库的水质综合状况,但对总氮单独评价时的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却没有产生提升效果。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湖长制对水质提升的政策建议。

    • “立体河长制”:基层河道治理的实践经验

      2022, 40(1):34-3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6

      摘要 (277) HTML (0) PDF 1.12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长制”作为水危机下的制度创新,在转为常态化运行时往往面临模式僵化、效率偏低以及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H市在基层水管理实践中基于纵向“行政河长”与横向“民间河长”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和决策互信所形塑的“立体河长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行政河长”的单边弊端。研究认为,借由横纵联合所建构的“立体河长制”兼具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在显著优化基层水管理工作的同时,有效激发了社区参与意愿,培育了民众参与能力以及促进了公共性的再生产。但作为一项地方性实践,“立体河长制”本身仍面临高度依赖民间基础、缺乏可持续性激励以及制度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为此,需通过进一步吸纳市井环保经验、建立可持续性激励机制以及提升制度化水平,以期增强“立体河长制”的实践效能。

    • 水利资金政策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2, 40(1):40-4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7

      摘要 (284) HTML (0) PDF 3.06 M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利资金关系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水利资金政策则是实现资金规范高效使用与管理的依据和保障。在梳理1980—2020年国家层面关于水利资金政策的基础上,从政策特征、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及政策主题多维度运用政策计量方法开展水利资金政策文本分析,探究了我国水利资金政策的全貌及演化规律,找寻新时代水利资金政策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政策出台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水利现代化改革持续深化;为保证水利资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协调顺畅,发文主体以政策网络为主,且逐渐呈现多元化主体共商共治趋势;政策工具以命令控制型为主,相伴导向激励和建议辅助,由单一向组合政策工具转变;政策主题由安全性、保障性的刚性需求转变为整体性、协调性的发展需求。研究结果可为水利资金管理与高效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 国家级节水政策的量化评价及优化路径探析

      2022, 40(1):47-5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8

      摘要 (249) HTML (0) PDF 2.67 M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PMC指数模型和文本挖掘技术构建节水政策评价体系,对我国6项典型国家级节水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现行的国家级节水政策整体设计优秀,有一项政策评级达到完美,3项政策评级为优秀,2项政策评级为良好。我国节水政策在政策功能、持续效力、作用层面和市场机制4个方面仍存在可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对节水政策提出充分发挥政策功能、推动权责向基层下沉、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长中短期规划4项优化建议。

    • 节水财税金融政策模式创新研究

      2022, 40(1):55-5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09

      摘要 (238) HTML (0) PDF 583.30 K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节水管理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较为薄弱。节能与节水同样具有显著公益性和外部性,其财税金融政策经验可供节水领域借鉴。从政策手段、支持目标和实施效果等政策要素角度,对比分析我国节水与节能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差距。在政策手段上,支持节水的财政、税收、贷款、基金、债券等政策工具尚未得到系统应用,上市融资、保险、证券等金融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政策目标上,对节水灌溉设施运行维护、节水技术与产品研发及推广、节水示范等支持较弱。在政策效果上,节水行业发展规模和效率水平都明显落后于节能行业。基于政策要素对比,将所需完善的政策手段和支持目标进行组合,得到需要创新实施的10项节水财税金融政策模式。

    • 流域生态补偿下农村污水治理机制研究——基于黄山市实践的考察

      2022, 40(1):59-6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10

      摘要 (170) HTML (0) PDF 972.81 K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下的黄山市农村污水治理实践,分析总结了其现状以及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以流域生态补偿为视角,考虑各地流域生态补偿和农村污水治理的差异性,从管理制度、补偿模式、考核指标、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调整措施:完善组织实施、技术引导和专业监管,运用市场机制推进PPP项目、推行收费制和采用因素分配法分配资金,确定分层次评价和权重分配,以及优先保证污水资源化利用,保证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建立完备的污水收集系统技术标准等。

    • 基于改进云模型的河道管护效果评价方法

      2022, 40(1):65-7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11

      摘要 (259) HTML (0) PDF 1.16 M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道管护效果评价对于提高河道管护效能,促进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单位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堤防护岸管护效果、堤防绿化效果、河道保洁效果、河道整治效果、河道生态修复效果和河道附属设施管护效果6个方面建立河道管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改进云模型方法评价河道管护效果。该模型采用云模型计算出云权重作为主观权重,用投影寻踪法确定客观权重,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值,再用云模型计算得各指标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对昆山市周庄镇河道管护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致,证实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基于共识模型和前景理论的输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

      2022, 40(1):71-7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12

      摘要 (227) HTML (0) PDF 978.44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输水工程运行安全中防汛度汛不及时、地基缺陷、应急反应不及时、冰期输水不畅、异常渗透和水质安全出现问题6种关键风险因素的优先级,采用基于共识模型和前景理论改进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EA),用语言分布评价法评估风险因子信息,用信任关系作为共识调整系数修改共识模型,用前景理论对故障模式的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渗漏的风险最大,冰期输水不畅风险最小,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并通过与其他改进的FMEA方法比较,验证了排序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基于完全成本法的排水权交易定价方法及其应用

      2022, 40(1):79-8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2.01.013

      摘要 (221) HTML (0) PDF 786.05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梳理总结其他稀缺资源定价方法在排水权交易定价中的适应性,结合排水权交易市场特征,运用完全成本定价模型和改进后的价格上限模型(RPI-X),明确排水权交易价格的上下阈值。以句容市赤山湖2016年汛期排水权交易事件为案例,计算出两地排水权交易价格上下阈值为 7 347.68万元、13 225.82万元。研究结果显示:该定价方法能有效表现排水权转让区所承担的洪涝灾害损失,保护交易双方权益;契合我国目前防洪调度注重损失补偿的现实,利于实现价值量化;交易定价过程应综合考虑转让区的机会成本,以协调流域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