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创新环境能否降低碳排放强度?

      2023, 41(5):1-8, 1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1

      摘要 (163) HTML (0) PDF 7.41 M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今世界正快速发展,全球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需求与日俱增,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优化创新环境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创新环境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内在机制,通过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创新环境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环境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创新环境通过科技人才集聚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创新环境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会受科技人才集聚单一门槛效应的影响,科技人才集聚水平越高,创新环境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越强。

    •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23, 41(5):9-1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2

      摘要 (368) HTML (0) PDF 7.67 M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克服静态分析的局限性,结合三螺旋理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评估了2017—2020年中国31个城市的生态韧性成长力,进一步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乌鲁木齐外其他省会城市的生态韧性成长力水平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趋势,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水平螺旋上升;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先降后升、不断上升3种情况,且多数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耦合协调度符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依据评价结果,为推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 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比较

      2023, 41(5):18-23, 4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3

      摘要 (138) HTML (0) PDF 5.95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反映综合整体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长江和黄河流域182个城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评估,结合空间杜宾模型讨论两大流域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2010—2020年,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且两大流域生态效率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科教强度对两大流域生态效率均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提出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对策建议,以助力两大流域生态效率的协同发展。

    • 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研究

      2023, 41(5):24-2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4

      摘要 (120) HTML (0) PDF 5.43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机制,并采用问卷调研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水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应优化配置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资源;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排涝进行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智慧化水生态环境管理。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2023, 41(5):29-3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5

      摘要 (144) HTML (0) PDF 9.39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东部沿海5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变化,基于景观格局评价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呈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宏观格局特征,耕地和林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0.71%和34.47%;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为主,耕地面积减少了5 769.33.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 907.29.km2,在临海区、各城市中心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较为明显,临海区域(尤其是渤海湾和莱州湾)人工湿地扩增明显,水域面积大幅增加;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生态状况以较低风险为主,较低风险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64.15%,低风险与中低风险城市数量在上升;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界线,杭州湾以北地区的生态风险高于以南地区。

    • 水利风景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2023, 41(5):38-44.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6

      摘要 (447) HTML (0) PDF 6.47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准确评估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促进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文献查询、调查访谈和实地测量,健全了水利风景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清单,细化了其中文化服务价值货币化核算的指标和方法,并以开封柳园口水利风景区为例进行生产总值核算。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调节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在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中贡献较大;水利风景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蕴含了较高的生态价值;需进一步探索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以促进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 >绿色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研究
    • 节水贷实践探索与节水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2023, 41(5):45-48, 7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7

      摘要 (145) HTML (0) PDF 4.31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福建、浙江、上海、山东、河北节水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节水贷的主要特征,分析当前节水贷在制度设计、应用领域、政策支持、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建设国家绿色金融体系为导向,借鉴碳减排政策框架,构建节水绿色金融1+ N + X 政策框架体系,从国家、地方、银行层面完善节水贷运行机制及实施路径,助推我国节水产业加快发展。

    • 基于Cite Space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演化路径与趋势

      2023, 41(5):49-54, 9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8

      摘要 (190) HTML (0) PDF 7.86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载体,学界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了大量研究。为明晰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演化路径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对CNKI数据库中567篇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的关键词时区图、聚类图、突现词视图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价值实现理念提出、试点探索、全面推进等三大阶段,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不同时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重点也不同。基于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指出未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融合为目标,健全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强化多主体协同供给,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产品,全面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水文化研究
    • 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演进历程与体系构建

      2023, 41(5):55-6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09

      摘要 (286) HTML (0) PDF 8.31 M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相关研究主题庞杂、演进方向不明的问题,基于784篇“中国大运河文化”文献进行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将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阶段划分为申遗准备阶段(2010—2013年)、后申遗探索阶段(2014—2016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并选取176篇文献,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文旅融合、文化传播与协同发展逐渐成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前沿;大运河文化研究覆盖面广,呈现跨学科、跨区域、方法多元化趋势;大运河文化研究体系可概括为遗产保护利用、文化阐释传播、文旅融合发展、区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修护、运河学理论与技术应用6个核心主题。最后在深入阐释每个主题研究内容基础上,对大运河文化研究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 水文化建设效益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研究 ——基于15个案例的fsQCA分析

      2023, 41(5):64-7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10

      摘要 (162) HTML (0) PDF 5.82 M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后,水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但现阶段水文化建设仍存在保护不力、破坏生态等问题。为探索最佳水文化建设路径,基于组态视角结合fsQCA方法,选择政策制度、经济基础、资金投入、资源禀赋、市场需求5个条件变量,以水文化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分值为结果变量,分析不同因素条件的组合如何影响并促进水文化建设效益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高位推动型、资金驱动型、政策助力下资源支撑型、市场辅助型以及4种措施并举复合驱动型5条路径,并针对这5条研究路径,分别从制度完善、改革鼓励、财政支持方面提出建设,以提高水文化建设综合效益。

    • 张謇科学治水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

      2023, 41(5):71-77.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11

      摘要 (99) HTML (0) PDF 5.59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我国近代治水先驱,张謇科学治水思想与主张对近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当今我国治理江河也存在诸多启示。基于史料和文献研究,对张謇科学治水思想和核心内容进行探赜。研究发现,张謇科学治水思想是一个包含什么是科学治水、如何科学治水以及谁来科学治水的有机整体,其丰富思想可以从本质内涵、根本原则、核心要义、重要举措与主体力量5个方面来把握,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顺应治水规律的“三个遵循”、注重测绘为先的“三个倡导”、基于学理合筹治法的“三个主张”、筹其全局系统治水的“三个统筹”和储治水人才的“三个坚持”。

    • >移民管理研究
    • 江苏省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023, 41(5):78-8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12

      摘要 (156) HTML (0) PDF 4.88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客观衡量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效果,基于江苏省348份水利工程移民入户调研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归纳江苏省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满意度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活安置、生产安置、权益保障各环节满意度对移民整体安置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安置满意度呈现一定的地区异质性,其中生产安置满意度区域差异最明显;安置满意度对移民生活期望有显著影响,对迁移意愿有间接影响。建议政府重视生产生活安置环境,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安抚移民消极情绪,以期推进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

    • 三峡外迁移民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的社会融合比较

      2023, 41(5):84-9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13

      摘要 (253) HTML (0) PDF 5.43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苏皖地区三峡外迁移民,运用访谈法调查分析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模式下的移民社会融合状况。研究发现,两种安置模式下移民在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关系融合以及身份认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分散安置移民在搬迁初期缺少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其相对剥夺感和特殊公民心态更加强烈,其与当地人互动的失败对移民心理产生了长期影响;与分散安置移民相比,集中安置移民区形成的移民亚文化阻碍了文化融合,这些因素导致两种安置模式移民社会融合效果产生差异。建议后续从开展社区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加大扶持落实力度等方面着手,促进移民社会融合。

    • 生态治理背景下洪泽湖退渔渔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

      2023, 41(5):91-10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3.05.014

      摘要 (108) HTML (0) PDF 5.58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等实地调查,发现洪泽湖退渔渔民面临着包括就业转产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网络断裂等在内的一系列脆弱性困境。依据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提出促进渔民多渠道就业、健全精准帮扶机制、转变渔民思想观念和渔业旅游生态转型等4方面的治理路径,促使渔民在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基础上形成与水域生态共生共利的发展共同体。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