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2(4):1-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1
摘要:基于劳动价值论以及边际效用价值论,提出了价值的边际劳动价值决定论以及多用途条件下水经济价值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认为水经济价值取决于供需平衡时各种用途用水效益的最小值或供水成本的最大值。基于该理论和方法,对北京市原水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的水经济价值是由效益低的农业用水界定,北京市农业用水效益的估计值更接近水的价值。结合可视为北京市边际供水成本的南水北调水价,2020年北京市原水经济价值应在2.33~4.82元/m3之间。
2024, 42(4):7-13.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2
摘要:针对学术界在水资源价值与价格方面的理论探索及其实践应用,以及目前水价面临的主要挑战,系统整理并归纳了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水资源定价方法和水资源计价方式的种类、适用范围,以及与价值理论相对应的定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水资源多元价值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水资源多元价值的认识不足;现有定价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出发,难以全面涵盖水资源社会价值、市场经济价值以及生态经济综合价值,且单一的计价方式不利于节水目标的实现。未来需要开展多维度评估价值、多角度制定价格以及多种计价方式研究,加强水价改革中市场机制的引入,应特别关注发展较慢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4, 42(4):14-2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3
摘要: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统计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基于水足迹测算方法,从水量和水质视角研究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变化,并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水资源压力指数、基于蓝水足迹的水量压力和基于灰水足迹的水质压力整体上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东、中部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高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降低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水量压力及水质压力,且对区域整体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但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降低本省份水资源压力指数,也会对周围省份的水资源压力有负向溢出作用。
2024, 42(4):23-29, 3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4
摘要:为解决珠三角地区城市治理中亟须应对的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在构建城市内涝灾害韧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CRITIC-TOPSIS组合模型与韧性发展度测算和分析了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内涝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布、维度差异与类别异质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内涝灾害韧性空间分布上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周边递减,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特征;各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人口素养等维度的发展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内涝灾害韧性抵抗力、适应力与恢复力方面广州、深圳两城具有显著优势,珠三角地区各城市总体处于“梯队式”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是惠州、江门与肇庆的首要障碍因子,社会生活是佛山、东莞与中山的首要障碍因子,生态环境是广州与珠海的首要障碍因子。
2024, 42(4):30-3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5
摘要:利用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大产业面板数据,基于生产理论分解方法,选取多层级共同前沿DEA模型中的非径向距离函数,对中国水资源消耗及其政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第二大水资源消耗区域,且中国水资源消耗从“一二三”向“一三二”的产业用水态势转变;在提出的新分解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分别有助于减少西、中、东部地区的水资源消耗;在所有的分解因素中,技术效率对减少水资源消耗的贡献最为突出。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对水资源利用的正向影响等政策建议。
2024, 42(4):39-46, 6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6
摘要:以2006—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 A 股水污染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实施以后,为满足经营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环保诉求,水污染密集型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且对于高耗水行业、非国有企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企业和面临较低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该试点政策微观促进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相比于媒体关注,媒体压力能正向调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
2024, 42(4):47-5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7
摘要:为有效促进水利工程低碳建设,通过工程调研和文献资料梳理,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及其全过程的减碳措施和碳排放管理策略。结果表明,施工阶段的减碳措施可重点关注混凝土和钢材等大宗建筑材料优选,低碳施工工艺、新能源及废弃物利用和生态固碳等降碳技术应用,以及考虑水路运输的低碳运输方案优化三方面;提出了基于低碳施工方案比选、碳排放的核算与评估及动态管理的碳排放管理策略,并从碳核算、碳评估两方面给出了管理保障建议。
2024, 42(4):53-5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8
摘要:为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一步创新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体系,分析了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现状,提出了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一案双查”机制;根据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两者存在的补强优势与协作优势,指出“一案双查”应遵循权责一致、依法处置、协同共治的理念;通过明晰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主体、厘清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适用情景、加强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协同等措施,优化完善“一案双查”机制。
2024, 42(4):59-6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09
摘要:在分析“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特点、分类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制约以工业园区为主的“环保管家”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发展的法律障碍;建议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环境保护服务企业的行政和民事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中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监管方法和监督途径,并健全财税支持和金融融资机制,从而促进“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在我国得以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污染治理的作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024, 42(4):66-7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10
摘要: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活”的、“发展”的、体现城市性和人民性的文化。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在沿线传统城市、村落形成过程中“滋生”、兴旺。近年来,大运河的遗产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大运河功能与价值的延伸与转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注重大运河文化的整体性,又要突出沿线城市河段的文化地域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大运河文化孕育与演进的价值所在,进而梳理出大运河文化中所包含的三类文化生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与沿线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不仅仅体现在大运河对城市文化的单向赋能,同样体现在城市发展对大运河文化生命力的再赋能。来自京杭大运河重要河段之杭州余杭塘河的实证研究显示,可以通过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实现对大运河文化的自然生命力、经济生命力、人文生命力等诸要素的再赋能。
2024, 42(4):72-7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11
摘要: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基于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2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运用空间地理分析方法,采用点状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模型、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分布演变、空间分布模式和类型特征进行详细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态势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曲线呈现出“低-高-低”的波状起伏;在空间态势上,文物保护单位呈现“聚集-疏散-聚集”的带状分布,并呈现聚集性;在归因解释方面,自然维度下的水系指标,社会维度下的文化、经济指标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差异具有高解释力。应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遗产融合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4, 42(4):79-85.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12
摘要:微信公众号是水利信息传播和用户互动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智慧治理视角,系统分析了水利部下设七大流域管理机构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类型、形式等传播数据,剖析了流域管理机构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状况和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七大流域管理机构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均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传播重大会议、行业政策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政务功能架空、资源共享壁垒等难题。指出水利行业在新媒体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把握传播规律、打造融媒体矩阵、强化政务互动并创新表达模式。
2024, 42(4):86-9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4.04.013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重点,而线性回归研究难以解释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运用组态思维,分析了管理和运营、安全管理、生态保护、文化挖掘与利用4个前因变量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并对93家黄河流域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不是效益生成的必要条件,多个条件的组合才有助于效益的充分发挥,相比于管理和运营、安全管理和生态保护,文化挖掘与利用对效益生成的贡献相对较小;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可分为管理模式、管理与生态保护模式和生态文化保护模式3种模式。高管理和运营、高安全管理的景区,高管理和运营、高生态保护的景区以及高生态保护、高文化挖掘与利用的景区有助于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