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3(2):1-1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水利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治水思路是推动水利现代化的思想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中,治水思路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强调在稳固政权、恢复生产中持续推进农业治水,到实现水利战略功能、治水观念、治水方法的现代化转变,再到明确提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逐步实现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治水思路演进对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水利发展宗旨,始终坚持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水利建设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球视野下的水利发展思路。
2025, 43(2):11-16, 2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2
摘要:我国治水工作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足。在治水工作中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需从理论层面明晰二者作用的边界。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关论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治水活动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及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形成对治水“两手发力”的哲学思考。分析结果表明:治水活动须由政府主导,但随着科技革命的演进,治水产业链不断细化并向下游拓展,市场作用空间越来越大;治水不同领域矛盾主要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市场作用的延展程度,需综合考虑经济的可持续性、竞争潜力、公共服务责任履行、外部性、国家战略安全考量等因素,综合判断不同领域治水项目可利用市场机制的程度;应持续推进水利领域“两手发力”理念创新和政策升级,从延伸水价值链角度推动传统水利水务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驱动要素,拓展水服务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边界,满足多样化服务和产品需求,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
2025, 43(2):17-22.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3
摘要:行政区划之间的水利纠纷是流域治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化解纠纷值得关注。以苏皖两省洪泽湖水量调蓄问题为例,基于利益、制度与文化维度,考察不同类型政府间协商化解水利纠纷的方式与成效。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同级政府之间的协商,还是上级政府的介入,抑或流域管理机构的统筹,都对解决洪泽湖水量调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当前我国流域治理的新挑战,不应仅局限于行政主导的协商与调处等措施,还须进一步加强流域利益共享型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推进流域治理法治化,推动水利技术革新,消除纠纷产生的根源,实现标本兼治。
2025, 43(2):23-2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4
摘要: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聚焦其核心地带——上海大都市圈的水系治理,分析了跨区域水系协同治理的现状与问题,按照“优布局、严保护、控风险、强管理、促协同”的总体思路,围绕水网共织、水源共保、洪涝共防、水廊共建、共商共管5个方面提出了治理策略,并基于和而不同和刚柔并重两个原则,拟定了统筹兼顾、绿色安全、因地制宜、创新引领4条治理路径,可为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构建绿色安全水网提供有效支撑。
2025, 43(2):29-34, 4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5
摘要:针对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扩大社会影响的问题,引入情感治理来辅助移民安置工作,从情感教育、情感交流、情感共鸣、情感融合等方面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中的情感治理,让移民安置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基于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移民安置工作情感治理的内在逻辑:通过情感导入—情感内化—情感扩散的治理机制来影响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成员,让每一个个体都积极、自觉地参与移民安置工作,推进移民安置得以成功实施;情感治理以情感力量的发挥来丰富现代社会治理手段,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柔性治理的目标。
2025, 43(2):35-41.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6
摘要:从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吸纳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农户共享资产收益三大方面选择17个指标构建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G省B市的调查数据为例,利用熵权TOPSIS法定量评价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联农带农的效果。结果表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在联农带农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促进农户共享资产收益是进一步提升项目联农带农水平的关键;后期需要从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和联结模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后期扶持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后期扶持产业项目联农带农的效果。
2025, 43(2):42-4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7
摘要:根据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对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家水利风景区微信公众号存在菜单功能缺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内容质量、强化运营效果、加强品牌宣传、拓宽影响力边界等优化措施。
2025, 43(2):49-58.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8
摘要: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选取2011—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高耗水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实证检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促进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是该试点政策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耗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2025, 43(2):59-6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09
摘要:基于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并分析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2000—2020年能源-粮食水足迹,结合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压力指数分析东北三省能源-粮食水足迹时空特征及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东北三省能源水足迹先升后降,粮食水足迹整体上升,空间分布上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能源水足迹主要聚集在大庆市、盘锦市等能源富集地区,粮食蓝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的东北平原地区;研究初期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较高,末期相反;超50%的地区能源与粮食生产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存在明显压力。建议东北三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优化跨区域水资源配置,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
2025, 43(2):67-80.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10
摘要:基于2007—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人类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两个维度构建水资源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普通面板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2007—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福利绩效均值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省(市)水资源福利绩效水平差异显著;命令控制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二者在中等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水资源福利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福利绩效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越过门槛值时,两者显著正相关;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福利绩效产生异质性影响。据此,从构建多层次环境规制执行体系、合理调控环境规制强度、推动区域协同治理与水资源管理综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2025, 43(2):81-8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11
摘要:为评价西北地区水安全状况并识别其障碍因子,将水安全划分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三部分,构建水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对2015—2020年西北地区的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建立障碍度模型诊断出影响不同区域水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水安全水平普遍有所上升,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西北地区的水安全格局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中部区域的水安全状况最佳,东部区域次之,西部区域相对较差;水环境安全是西北地区水安全的最薄弱环节,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东部区域主要存在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中部区域则存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和城市用水系统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而西部区域主要受制于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
2025, 43(2):90-99.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12
摘要:基于国内外零碳港区建设经验,运用案例研究、多维度分析与系统规划方法,深入探讨了港口能源利用现状、关键技术及政策框架。以天津港为例,从能源“源-网-荷-储”四个维度构建零碳港区发展框架,规划了2021—2050年分阶段实施路径,包括示范项目启动、技术规模化应用、系统优化及智能化升级。结果表明:清洁能源替代与智能能源管理可显著降低港口碳排放,提升能源效率;多能互补系统与储能技术能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保障供能稳定性;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协同可加速零碳港区建设进程。
2025, 43(2):100-107, 11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13
摘要: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在水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是规范水行政处罚裁量权、保障执法公正合理的重要行政自制手段。对现行水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文本的检视结果表明,相关技术构造中违法情节的考量要件选择不够全面以及处罚效果格次划分不够合理,逸脱条款设置存在缺漏,难以满足水执法实践的需求。针对涉水违法行为的特殊性,可从三方面完善水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情节细化上,引入动态调整技术,兼顾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预设实质考量要素与量罚格次;在效果格化上,可探析法律原则适用路径,引入裁量法定原则、比例原则对格化技术加以厘正;在逸脱条款设置上,应完善逸脱条款的限制性规则,规范逸脱权的设置、适用条件与监督方式。
2025, 43(2):108-116. 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5.02.014
摘要:新时代流域立法在流域管理体制方面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即明确建立流域协调机制。然而,当前流域协调机制的施行尚显滞后,地方间的协作机制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层面,未能充分发挥流域协调机制的功能。流域协调机制促进我国从流域管理向流域治理转变,是实现流域环境资源一体化治理的重要机制,其完善应以法治化为核心,通过立法明确其组织形态与运行规则,并辅以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由此,基于流域协调机制所蕴含的统筹协调的系统论思维,应当完善流域协调机制的组织架构、职能范畴、适用程序以及监督责任。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