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8(1):36-41.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20.01.006
摘要:在“多项连乘和加总”及向量扩展形式的LMDI模型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居民消费-用水强度的分解框架,分析2003—2016年间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口规模扩大和人口城镇化对用水量增长均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前者驱动力强于后者;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是拉动用水量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消费率上升均有效抑制了水资源的消耗,且前者更为显著;用水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产业技术进步,生活用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生活强度效应。进一步指出未来应合理控制我国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加速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深挖农业节水潜力,提升居民消费率以实现既定经济规模下的相对节水。
2019, 37(6):80-84.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19.06.014
摘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收入直接决定可供养的人口,而土地的收益与土地面积、质量、利用方式、经营活动等经济要素紧密相关。征收土地的收入情况可以客观、全面反映水电工程中需要安置的人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工作实践探讨现行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并综合考虑土地质量差异、土地多种利用方式及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等因素,从土地收入角度出发提出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方法的新思路,可较为全面反映征收土地对应的实际生产安置人口,减小生产安置人口计算误差,并以青海省D水电站和西藏自治区E水电站为例进行生产安置人口计算的差异性分析。
2016, 34(5):14-17.DOI: 10.3880/j.issn.1003-9511.2016.05.004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江苏省为例,构建超对数函数模型,运用SFA测算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指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基于 STIRPAT 模型分析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大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苏中最高,苏南最低,苏北居中;(2)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江苏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最大;(3)社会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各区域的产业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