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0(2):1-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1
摘要:针对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产业与资源低效、灌溉水质恶化、生态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指导,从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出发,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农业质量产量底线、生态与环境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三条红线,指出生态灌区应向粮食增产提质和其他产品有效供给、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向发展,为实现生态灌区可持续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0, 40(2):6-10.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2
摘要:为获取南京市秦淮区北部片区新建净水站的建设规模和补水线路,采用MIKE11的HD、AD模块耦合建立秦淮区北部片区河网一维水质模型,以氨氮和悬浮物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补水规模和补水线路下的片区水质变化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从水质改善效果和经济角度分析,18万t/d建设规模和出水管接至外秦淮河副支的方案组合较为适宜。
2020, 40(2):11-16.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3
摘要:应用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整体处于发展阶段,开发利用潜力指数为0.552,具备中等水平的开发利用潜力。除西安市区和临潼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之外,其余分区均处于初始或发展阶段。不同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显示,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靠、实用。对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Arcgis可视化分析,发现西安市东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西部高。
2020, 40(2):17-22.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4
摘要:针对以往孤立波对柱体作用研究多只针对柱体的整体受力开展,少有研究精细获取柱体不同部位受力特性的问题,借助三维大涡模拟(LES)数值波浪水槽,通过提取柱周流场及压强分布,得到柱体所受压差阻力及黏滞力的垂向分布,对柱体在孤立波环境中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造综合影响参数分析了柱体受力特性,构建了柱体受力系数经验表达式。结果表明:上下层水体中方柱所受压差阻力约分别为圆柱的1.5倍和3.5倍;作用于柱体上的黏滞力比压差阻力小1或2个数量级,可忽略流体的黏性效应;综合影响参数与相对波幅正相关,与上下水深比负相关。
2020, 40(2):23-28.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5
摘要:基于非定常雷诺时均(URANS)方法,采用曲率修正的SST k-ω湍流模型,对竖井贯流泵内部流场进行非定常计算,研究辐条控制技术对不同工况下竖井贯流泵水力性能以及水泵叶轮进口流场和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辐条控制技术对竖井贯流泵的水力性能和叶轮进口流场、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不大;在马鞍区工况下,竖井贯流泵叶轮前进水流道的轴向速度降低,速度环量增大,并随着流量减小而产生大范围回旋流,造成进水流道堵塞,引起低频压力脉动幅值增大;辐条控制技术可有效抑制回旋流的强度,提高叶轮入流的均匀度,降低压力脉动幅值,有效改善竖井贯流泵马鞍区工况的水力性能。
2020, 40(2):29-3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6
摘要:为解决当前水闸工程安全评价的部分方法与规范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依据规范的分级标准,将水闸的健康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在主、客观组合赋权的基础上运用云模型,判断各指标所属的安全等级,自下而上实现水闸工程安全评价。通过分析计算某实际水闸工程的安全状况,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评价模型从行业规范出发,兼顾了水闸安全评价中的主、客观信息,实现了水闸各项指标和整体工程的定性及定量等级评价,有效减小了不确定因素对整体水闸工程安全评价的影响,为水闸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020, 40(2):36-41.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7
摘要:针对单一传感器信号只能反映结构的局部特性及易受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融合方法;通过计算振动信号的相关性方差贡献率来分配融合系数,从而实现多传感器信号之间的数据融合。锦屏一级高拱坝原型观测信号和自制的碾压混凝土坝水弹性模型实测信号的数据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可挖掘振动信号中的高频微弱信息和密频信息。与基于相关函数的数据级融合方法相比,基于相关性方差贡献率的数据级融合方法使融合后的信号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坝体整体振动特性,更适用于高拱坝及碾压混凝土坝振动信号的模态参数识别。
2020, 40(2):42-49.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8
摘要:提出了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堤防工程系统分析模型,建立了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技术框架,阐明了风险分析中范围界定、风险因子识别及分析的工作要点,探讨了危险性分析中堤防失事破坏的3种原因,论述了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堤防溃决风险率计算方法及风险评估方法;并且针对不同阶段开展了堤防工程风险评价与效益分析,讨论了风险调控方案选择与对策实施及动态监测、信息反馈的技术流程与实施要点。拟定的堤防工程全过程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案有望在工程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完善。
2020, 40(2):50-57.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09
摘要:为分析甬江上下游码头群对河道行洪的联合影响,基于Delft3D数学模型开展了典型潮洪条件下甬江上下游不同码头群对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段码头群位置距河口越远,或码头分布越密集,引起的水位壅高程度越大;在不同码头群共同产生壅水影响的区域,全河段码头群引起的河道洪水位变化比各码头群单独影响时增大,在不同码头群产生水位壅高和降低影响的河段,全河段码头群作用下水位影响部分相抵,但由于降低幅度小于壅高幅度,河道洪水位变化仍呈增大状态;码头群工程局部流速减少区域和外侧河道流速增加区域均呈带状分布,全河段码头群联合作用加剧了单段码头群引起的河道流速的变化且流速减小程度较流速增加程度大。
2020, 40(2):58-62.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0
摘要:为了提高挑距计算精度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挑距理论计算方法,从出射流速的角度提出水舌上、下缘挑距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反弧鼻坎上流线同心圆假设,同时考虑反弧段离心力压强和静水压强,推导了鼻坎反弧段势流流速分布函数,利用出坎断面流速分布函数,得到水舌上、下缘出射流速的理论计算式,从而实现水舌上、下缘挑距的计算。采用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资料对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对出坎水深为0.15~0.25范围内,该方法对水舌上、下缘挑距均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2020, 40(2):63-68.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1
摘要:针对南京市外秦淮河武定门闸上游近年来发生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建立了武定门闸河段物理模型,设定两种方案进行悬沙冲淤试验,分析偏转角为15°的导流墙工程对闸上游的减淤作用。结果表明:方案1(将闸门至上游60 m开挖至设计断面),设置导流墙后,经过2年8个月的水沙过程,整治段淤积量减少30.4%;方案2(将闸门至上游240 m开挖至设计断面),设置导流墙后,经过1个典型水文年,整治段淤积量减少50.8%,经过2个典型水文年,淤积量减少44.0%,减淤幅度下降,河床趋于形成新的冲淤平衡,断面地形也趋向于均匀分布;设置偏转角为15°的导流墙对武定门闸上游河道有显著的减淤作用,有助于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
2020, 40(2):69-7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2
摘要:综合考虑了长距离有压输水系统中的泵、泵后阀门、空气阀、调压井、异性串联管、下游水库等各种内、外边界条件,采用特征-差分方法,针对实际工程的泵站水锤问题,通过数值方法对事故停泵后重新启泵的时间间隔、输水系统管线糙率等要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启泵时间间隔有助于改善有压输水系统及其部件在水力过渡过程中的水动力特性,并缩减调压井尺寸及相应工程造价;管线糙率对水头损失和水锤波衰减存在影响,对全系统在水力过渡过程中的水动力特性影响较小。
2020, 40(2):76-80.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3
摘要:基于土工膜缺陷探测的双电极法,建立倾斜坡面含缺陷土工膜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获得土工膜表面缺陷附近的电位分布,分析不同探测线方向上的电位分布规律,探究探测线方向和位置对土工膜缺陷探测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主电极的埋设位置应远离缺陷,以避免主电极对缺陷的屏蔽作用;当探测线垂直于缺陷和主电极连线时,探测线与缺陷中心距离不宜超过0.2 m;当探测线平行于缺陷和主电极连线时,探测线与缺陷中心距离不宜超过0.1 m。
2020, 40(2):81-89.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4
摘要:结合最新国内外泄流结构振动反演与安全控制指标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工程实例,从泄流结构材料参数振动反演、振源识别及泄流结构振动安全控制指标等三方面综述了泄流结构振动反演及安全控制指标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泄流结构振动安全的关键问题;指出今后泄流结构振动反演与安全控制指标研究可围绕泄流结构材料参数反演数学模型和其求解算法创新、泄流结构振源荷载时域识别和等效荷载处理技术创新、泄流结构振动疲劳安全控制标准和人体舒适度综合评价方法创新等几个方面开展。
2020, 40(2):90-94.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2.015
摘要:植物是生态功能完备的河流的重要特征,淹没植物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紊流拟序结构——KH涡,对水-沙-污染物运动具有直接影响。从KH涡的发现、形成条件、特征参数(形态特征参数和运动周期)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植物条件下明渠紊流KH涡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植物密度和淹没度对KH涡的影响规律,提出结合紊流不稳定性理论、紊流拟序结构分析方法、流动显示、图像技术来研究KH涡的形成条件(临界密度或临界淹没度)、沿程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如植物密度、刚度、几何形态、淹没度、水流强度)的具体影响,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关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