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125) [HTML] (0) [PDF 8.09 M] (124)
    摘要:
    为探究平面扩散角的最佳取值范围,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平面扩散角条件下的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分析了平面扩散角对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孔口流量分配、水头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面扩散角自25°增大至45°的过程中,出流工况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逐渐减小,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和水头损失逐渐增大;进流工况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孔口流量分配和水头损失基本无变化。综合考虑进/出水口的各项水力指标,在拦污栅断面平均流速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得出平面扩散角的最佳取值范围为30°~40°,与现行规范相比该范围更为精确,且与矩形渐扩管阻力系数最小的扩散角取值范围相符。
    2025,45(3):8-1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2
    摘要:
    为了研究碳化对大坝混凝土细观结构及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梅山连拱坝坝体混凝土试样开展了SEM、X-CT及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联合试验,基于Avizo图像和声发射基本参数分析了碳化后大坝混凝土孔隙率、孔径分布、孔隙形态等细观结构特征及材料损伤演化特性。结果表明:碳化改变了混凝土的微观形貌,C-S-H凝胶表面出现大量碳酸钙颗粒,孔隙率减小;随碳化深入,以160.μm等效孔径为界,大孔隙占比增大,小孔隙占比减小;碳化14.d和28.d后球形度为0.9~1.0的孔隙较未碳化时分别上升8.9%和6.5%,碳化填充了孔隙的不规则边缘;碳化后大坝混凝土声发射信号整体活跃度下降,碳化降低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2025,45(3):16-22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3
    摘要:
    为揭示泥炭湿地地下水运动规律,以若尔盖黑河上游典型泥炭湿地小流域为例,基于Visual MODFLOW分区域构建了小流域内溯源侵蚀沟道沿程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沟道形态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湿地地下水运动受降水、沟道、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降水量增加会加速地下水向沟道运动,泥炭湿地达到饱和后运动速度达到最大,降水作用减弱;沟道深度增加会提高地下水排出速度,扩大疏干带范围,沟道发育至切穿泥炭层后排水能力是未切穿泥炭层时的3.21倍;地下水水力梯度与地形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2025,45(3):23-31, 39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4
    摘要:
    为预测水上污染事故发生时,连续弯道水流中点源污染物的输运过程和分布规律,采用WALE大涡模拟数值方法,构建了三维连续弯道水流污染物输运模型。针对4组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的连续弯道水动力结构及点源污染物输运特征开展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变化对水动力结构与紊动特性的影响,对比了不同雷诺数条件下点源污染物在弯曲河道下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混合速率,并揭示了污染物在二次环流和紊动输运共同作用下的输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的增大使弯道内断面平均环流强度被削弱,水流结构更为均匀;污染物的沿程平均横向分散系数和垂向分散系数均与雷诺数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污染物的空间混合程度与雷诺数呈正相关关系;污染物的充分混合面积百分比与雷诺数呈负相关关系。
    2025,45(3):32-39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5
    摘要:
    针对现有排水管网水锤计算大多基于恒定摩阻假定,忽略了动态摩阻对水锤压力衰减效应的问题,构建了动态摩阻水锤模型,采用特征线法进行求解,并设计水锤试验系统进行了验证,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实际复杂排水管网泵群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恒定摩阻水锤模型相比,动态摩阻水锤模型不仅能准确模拟第一峰值压力,而且可以精准仿真整个瞬变过程中水锤压力的波动峰值与周期;对于连续多个持续的水锤事件,忽略动态摩阻引起的累计计算误差不容忽视;设置空气阀可使最大水锤压力降低22.7%,管线中最大负压可提升73%。
    2025,45(3):40-47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6
    摘要:
    为探究滤饼堵塞机理,以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不同工况下卧式网式过滤器堵塞时滤饼厚度以及厚度均匀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过滤器滤饼厚度由单位时间里滤网面接触颗粒数量、流场作用力、颗粒间相互作用力与颗粒重力共同决定;试验中过滤器堵塞时滤饼厚度随颗粒质量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模拟中滤饼厚度随颗粒质量浓度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同一颗粒质量浓度条件下,试验和模拟中堵塞时滤饼厚度随进口流量增大缓慢下降后趋于稳定;滤饼厚度的均匀性随颗粒质量浓度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流量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各工况下滤饼厚度以及厚度均匀性,实际灌溉中过滤器运行流量不宜超过200 m3/h。
    2025,45(3):48-54, 8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7
    摘要:
    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MPS),提出了一种求解流体与刚体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等效动量传递法,并以水位差法和箱体落水法为例对孤立波生成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方法将结构物离散为刚体粒子群,它们由相应的“流体”粒子群替代,在完成全域内单一密度流体动量方程的求解后,将这部分“流体”粒子群所获得的动量传递给相应的刚体粒子群,并恢复刚体的初始几何构型,从而实现流体与结构物的动力学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得到的孤立波生成过程中结构物附近流场变化、波面传播以及结构物运动等信息均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与箱体落水法相比,水位差法生成的孤立波的波高较大,波速较快,但生成稳定孤立波所需的时间较长。
    2025,45(3):55-61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8
    摘要:
    为有效应对太湖流域超标准洪水,统筹流域行洪和区域除涝安全,构建了上海大陆片区域精细化河网泵闸调度水文水动力数学模型,经暴雨洪水多情景数值模拟,基于熵权TOPSIS评价法提出统筹超大城市洪涝安全的最优调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当太湖流域超标准洪水与上海区域大暴雨及以下量级暴雨遭遇时,可实施有条件的流域分洪安全调度方案,达到洪涝统筹最优调度的目标方案。
    2025,45(3):62-69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09
    摘要:
    为提高季节性径流预报能力,分别耦合数值天气预报与新安江模型、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DHSVM)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对浙江省椒江流域2012—2020年的月径流量进行集合预报,采用等权重、不等权重和BP神经网络等不同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融合,比较了不同融合方法的预报效果与单一模型的最优预报效果。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融合法显著提高了预报精度,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并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都大幅延长了有效预见期,能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更为准确的水情预报信息。
    2025,45(3):70-76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0
    摘要:
    为准确预测土石坝溃坝峰值流量,建立了包含156个土石坝溃坝案例的数据库,并基于溃坝过程和相关性分析,选取坝型、溃坝模式、溃口以上水深和溃口以上库容为预测洪峰流量的控制变量。由于数据量有限且溃坝数据难以获取,使用条件表格生成对抗网络(CTGAN)增强土石坝溃坝数据,以增加样本多样性,丰富模型训练信息,并提高泛化能力。基于增强数据,采用CatBoost算法构建溃坝峰值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增强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拟合系数达0.93,展现出卓越的预测性能。结合可解释机器学习(SHAP)模型分析发现溃口以上库容对峰值流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溃口以上水位次之。
    2025,45(3):77-85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1
    摘要:
    针对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坝安全监控模型无法给出模型预测解释的问题,引入SHAP值理论,并结合LightGBM模型,建立了一种具备可解释性的混凝土重力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且该模型可以量化每个影响因子的具体贡献。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了变形与环境量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更接近真实情况,不仅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还能对模型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解释。
    2025,45(3):86-92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2
    摘要:
    为解决单一物探技术无法精准定位土石坝局部渗漏问题,结合面波法和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将不同源原始探测数据转化为电阻率,提出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物探信息融合技术,开展了预设3处渗漏隐患通道的均质土石坝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两种单一物探技术与综合物探信息融合技术的渗漏通道定位区域,论证了综合物探技术的渗漏隐患定位的精准性,并给出了渗漏隐患区域的判别标准。将综合物探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某存在渗漏问题的土石坝工程,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无损探测、高效便捷、结果明显等优点,可实现渗漏隐患位置的精准定位。
    2025,45(3):93-98, 110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3
    摘要:
    基于太湖2005—2022年实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水文水动力因子(水位、风速、降水)、生源物质因子(总氮、总磷、CODMn)和热能因子(气温、日照时长、总辐射)的协同响应。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2015—2022年的平均质量浓度比2005—2014年增长约95%,但从2020年起叶绿素a质量浓度峰值出现下降趋势;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过程对总辐射、水位与气温因子协同作用的敏感性最高,热能因子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
    2025,45(3):99-104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4
    摘要:
    针对热带地区种植结构的多样性,在用水总量控制和农业“两区”建设约束条件下,以云南省热带地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三县(市)的水稻、玉米、水果、甘蔗4种典型作物种植结构为基础,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NSGA-Ⅱ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出单方水经济净效益最优和产生灰水足迹最少的生态效益最优2组方案,并通过耦合熵权法和TOPSIS评价法得到三县(市)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优化方案显示,西双版纳州降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水果种植面积18.8%~57.4%,对减少灰水足迹和提高单方水经济净效益均起到积极作用;勐海县和勐腊县增加水稻种植面积13.6%~67.7%,单方水经济净效益未降低;在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的基础上,可在景洪市和勐腊县适当增加甘蔗播种面积;种植结构优化后的方案可使单方水经济净效益提高13.0%~62.0%,灰水足迹减少1.9%~28.0%。
    2025,45(3):105-110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5.03.015
    摘要: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重力坝为例,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基本理论,采用悬臂梁法开展大坝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计算,得到自振频率、振型、加速度、动应力和抗滑稳定性等动力反应,并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悬臂梁法和有限元法计算所得大坝基频相对误差为4.24%;在正常蓄水位和设计地震工况下,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坝体顺河向加速度沿坝高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加速度极值相对误差为2.13%;两种方法得到的大坝静动叠加后垂直正应力分布规律和极值相近;悬臂梁法计算的沿建基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大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悬臂梁法动力反应计算简单,成果合理可靠,对快速开展重力坝抗震安全性分析具有实用价值。
    2025,45(3) 
    摘要: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鉴于近30年来数值天气预报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洪水预报中试图推行流域水文模型却进展缓慢这一现状,试图寻找洪水预报精度与数值天气预报精度的差距原因。通过对大气模式(型)和流域水文模型的比较,围绕预报方法及预见期、初始场和边值场、数据同化和融合等问题,论述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经验和流域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期望洪水预报能从中得到启示,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流域水文模型与数值天气预报的无缝衔接,以进一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增长洪水预报预见期。
        摘要:
        为合理综合量-质-域-流四要素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基于量-质-域-流四要素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QQSS-RM)。首先,构建量-质-域-流四要素子系统下48个初步评价指标,用专家咨询信息和遗传层次分析法(AGA-AHP)计算四要素子系统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筛选和分析采用8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参考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得到8个综合评价指标的4个评价等级标准;最后,构建基于量-质-域-流四要素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将QQSS-RM用于西辽河流域3个水资源三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乌力吉木伦河和西辽河下游区间3个水资源三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分别为超载、临界超载和超载,评价结果显示西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较差。该评价结果与西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基本保持一致,表明QQSS-RM应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2012,32(2):79-82,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12.02.019
        摘要:
        基于国内外接触冲刷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渗流接触冲刷的发生机理,比较了在无黏性土层、砂砾石层与黏土层接触面上发生接触冲刷的不同机理,总结了不同土层间接触冲刷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这一领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
        摘要:
        针对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产业与资源低效、灌溉水质恶化、生态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指导,从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出发,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农业质量产量底线、生态与环境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三条红线,指出生态灌区应向粮食增产提质和其他产品有效供给、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向发展,为实现生态灌区可持续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摘要:
        黄河河口鱼类春季生态需水主要满足河道淡水鱼类栖息地及产卵场、河道洄游鱼类上溯通道和近海洄游鱼类低盐产卵场需求。综合考虑鱼类生活习性,径流传播以及与近海淡咸水混合时间和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月均流量特征,鱼类需水应重点关注3—5月。依据河道淡水鱼类和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从洄游通道的全程连续性出发,需要的低流量为240 m3/s。结合自然时期流量脉冲特征,每年需要一次4月中旬持续8 d的峰值为890 m3/s的流量脉冲;在此条件下,春季入海径流量为21.6亿m3,已满足近海洄游鱼类低盐产卵环境要求的21亿m3冲淡水量。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平均春季径流量已达到21亿m3。通过优化年内或年际调度模式,满足鱼类春季生态需水具有很大可行性。
        摘要:
        通过对SWMM模型结构和参数的剖析,证明其对城市雨洪形成过程的描述是符合迄今为止人们对城市产汇流规律的认知的。采用的产流分析方法以水文学为基础,汇流分析方法以水力学为基础,其物理概念清晰。包含的参数大多具有几何意义或物理意义,但有些参数之间存在互补性或相依性,这就要求在率定这些参数时应设法减少“异参同效”的影响。汇水区出口的雨洪过程的复合采用同时刻叠加的方法,表明来自不同部分洪水的相互干扰是被忽略的。
        2019,39(3):18-23,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19.03.004
        摘要:
        为全面了解全球水电发展现状,分析各国水电市场开发潜力,指导水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全球划分为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中亚和南亚、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六大区域,阐述全球各区域水电发展现状,以及重点国家水电开发情况和发展目标,结合各国水力资源和开发情况,分析全球水电市场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全球水电总装机容量总体持续增加,但年度增量呈下降趋势;非洲、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未来水电开发潜力较大,就技术层面分析,印度尼西亚、秘鲁、刚果(金)、塔吉克斯坦、尼泊尔、安哥拉、缅甸、玻利维亚等国未来水电市场前景广阔。
        摘要:
        为核查淤地坝水毁原因及对入黄泥沙的影响,基于西柳沟和罕台川小流域19座淤地坝决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得出2016年“8·17”暴雨降雨过程和入黄水沙的特征。针对淤地坝结构和运行特点,结合现场对淤地坝水毁情况尤其是决口部位冲蚀形态的详细查勘,从降雨以及淤地坝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淤地坝水毁原因,定性给出了淤地坝决口形式及拦沙效果。提出优化坝系布局和建设标准,改进放水建筑物结构并强化施工质量管理,重视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等建议。
        摘要:
        为了应对水文、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背景下环境流量研究的新挑战,梳理了国内外环境流量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环境流量研究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不足,也是该研究目前的前沿问题与挑战:(1)全球环境变化与非稳定性;(2)生态水文过程的动态模拟,重点是水文情势静态评价向动态特征评价研究的转变;(3)生态水文关系的时空特性,重点是生态系统状态、过程变量和物种特征的耦合研究,环境流量的生态特征和时空尺度研究;(4)环境流量评估的关键指标;(5)环境流量预测的生态学延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人类世背景下环境流量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未来环境流量研究应加强生态目标的动态适应性管理,加强局域到区域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完善基于过程的生态水文响应机理,强化环境流量分阶段实施的非水文指标耦合,加强适应性管理方式下的环境流量评估和实践,以保障适应性管理框架下的生态完整性。
        2020,40(1):17-24,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20.01.003
        摘要:
        滑坡堰塞坝相关的地质灾害链每年给我国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2008—2017年我国滑坡堰塞坝的触发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8—2017年我国形成的有记录的滑坡堰塞坝超过100座,大地震和强降雨是其最主要的触发因素,触发案例占统计总量的90%以上。地域分布上,西南地区是滑坡堰塞坝相关灾害的重灾区,堰塞坝数量占统计总量的80%以上。四川省因接连发生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堰塞坝数量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排名第2的是台湾省,由于每年均遭受台风的影响,2008—2017年台湾地区形成的有具体数据记录的滑坡堰塞坝11个,占总量的10.2%;其次是云南省、重庆市等省市。时间分布上,除2008年之外,我国滑坡堰塞坝的形成数量基本上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摘要:
        针对水库调度图寻优过程中的调度线形态畸变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廊道约束和改进粒子群-逐次逼近法。该方法以粒子群算法和动态规划逐次逼近法的混合算法为框架,通过引入改进廊道约束、特殊个体进化方式、外部精英集策略等改进策略来优化进化过程,使得所得解集尽可能接近多目标问题的真实Pareto前沿。福建省池潭水库调度图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实例分析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控制寻优过程中的调度线形态畸变,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
        摘要:
        以长江上游水库群(溪洛渡、向家坝、紫坪铺、瀑布沟、亭子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系统非线性安全度策略,构建水库群防洪库容优化分配模型,深入探讨水库群系统非线性安全度策略的防洪效果。结果表明,与线性安全度策略相比,非线性安全度策略在不降低对下游防洪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使用其他水库的防洪库容,以减小使用溪洛渡水库的防洪库容,使得各水库防洪库容的使用相对均衡,使各水库均衡地分摊防洪区域的防洪风险,充分发挥水库群的防洪效益,保障水库群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2019,39(3):6-10,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19.03.002
        摘要:
        以水资源良性循环理论为基础,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复杂问题,提出自然水资源循环的循环通畅和社会水资源循环协同均衡的总体调控思路,并从富自然调蓄水、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统一调控管理、消耗水管理及水市场协同发力5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实现良性水循环,以支撑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
        2013,33(S1):105-106, DOI: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宕渣进行公路路基填筑,保证宕渣路基的工程质量,通过分析宕渣路基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宕渣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及检测方法,指出了设计宕渣路基和填筑时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
        论述了流域水文模型结构和参数的水文学基础、物理上的耦合关系,以及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本质区别,讨论了2种模型解算方法的特点,以及在参数率定中产生异参同效的原因和减少异参同效影响的措施;提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模型验证和相互比较的方法。
        2019,39(1):7-14,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19.01.002
        摘要:
        从资源维、社会维、经济维、生态维、环境维5个维度,明确了我国水治理的目标,并系统设计了我国水治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级等权赋权法和目标一致性法,综合评估我国水治理的现状,并预测2020—2050年水治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治理指数从低于0.235快速提升至接近0.70,其中2010—2015年是我国水治理的加速期,水治理指数提升了50%左右;预期2020年我国水治理指数将超过0.85,实现水资源消耗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2030年我国水治理指数将接近0.95,实现水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水治理目标;2050年我国水治理指数将达到最优值1,实现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排放、水灾害损失、水生态退化面积的“零增长”,全面实现人水和谐。
        2015,35(3):11-18, DOI: 10.3880/j.issn.1006-7647.2015.03.003
        摘要: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调研了我国地表水体( 河流、湖泊、水库、近海海域)粪大肠菌群的含量,对粪大肠菌群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这种分布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我国地表水体粪大肠菌群含量普遍较高,受到较为严重的粪便污染,其中河流水系含量最高,湖泊、海域次之,水库最低;粪大肠菌群含量的年际和年内波动都较大,年内丰水期含量高于枯水期含量;粪大肠菌群含量的空间分布特性为南北无明显差异,东部水域含量高于西部水域含量,下游水体含量高于上游水体含量,近岸水体含量高于远岸水体含量,人为干扰严重的水体含量高于干扰轻的水体含量。降雨径流对粪大肠菌群含量的时空变化存在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水体有机物含量、富营养化程度、盐度及温度等物理化学特性也影响着粪大肠菌群在水体中的分布。
        摘要:
        回顾梳理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其分成“概念提出、初步研究、逐步完善、艰难发展、开创新时代”5个阶段;在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把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分为经验公式法、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法3大类,并重点介绍了基于模拟和优化的控制目标反推模型(COIM)方法及应用情况。认为未来几年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重点包括:在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选择上,全国层面宜采用经验公式法,更详细的研究宜采用系统分析法;在研究方向上,应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和预警系统平台;应着重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动态承载力研究;应与现代治水成果、与寻找“和谐平衡”结合。
        2005,25(2):67-70, DOI:
        摘要:
        分析两相流中采用VOF方法模拟交界面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概述近年来为提高VOF方法计算精度和自由面重构效果所做出的各种改进和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指出VOF方法如在基础理论上进行改进,则在多维流场的数值模拟上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摘要:
        论述了“大数据”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即用密集的数据替代数学公式来精细地表达水文现象的时空变化或微分方程的解,讨论了水文学需要“大数据”方法的理由,以及获取水文大数据的技术支撑。认为“大数据”方法可能引发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可能成为解决水文学一些困难问题的途径之一。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

        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

      • 主编:

        顾冲时

      • 地址:

        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 邮编:

        210098

      • 电话:

        025-83786335

      • 邮箱:

        jz@hhu.edu.cn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32-1439/TV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6-7647

      期刊检索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