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4):1-3.
摘要:从水权,水权公有制的垄断性、外部性、市场失效性的特点及水环境权入手,根据水资源保护的内涵以及责任与水资源所有权一致的原则,谁利用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尝试性地界定了水资源保护中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责任,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为制定政策、立法、监督管理、水体的综合整治等基础性工作,指出水资源保护是主要由政府完成的公共事务,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筹集资金,并安排足额资金,以充分履行政府职能。
2002(4):4-6.
摘要:探讨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定义及其发展过程,阐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剖析其基本内涵,给出了国外有关水资源一体化概念的应用案例。
2002(4):7-9.
摘要:浙江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人均占有量不足、年内分配不均、地下水超采、水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而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管理不顺的弊端无法有效控制水污染,难以统筹管理城乡水资源。参照欧美发达国家和深圳、上海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统一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指出为实现江南水乡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务局,对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防治水污染,维护和改善水环境。
2002(4):10-14.
摘要:介绍古今中外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着重进行了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利弊影响分析,并列举国外已建同类工程所发现的重大问题。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紧迫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议采取与跨流域调水并行不悖的节水和治污措施,如:流域性农业改革,工业用水资源化,城市污水再生化,城乡囤积雨水,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规律节流等。最后指出,跨流域调水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它的实施是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是有价值的商品,水资源和水权的有偿交易,将形成水交易市场。
2002(4):15-17.
摘要:针对灌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分析了灌区内典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指出地下水以灌溉入渗补给为主,灌溉制度决定地下水补给量、补给时间和补给强度,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农作物生长及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给出灌区地下水调控标准:在作物生育期(5~7月),可将作物防治渍害和盐碱害的标准作为该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在作物秋灌期(9~10月),可将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地下水调控标准下限,作为本阶段的地下水调控标准。
2002(4):18-20.
摘要:在深入调查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溶水位逐年下降,泉水流量减少,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原因是由于煤矿开采、工业用水及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农业灌溉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制定了泉域岩溶水质和水量的保护管理目标,指出只有依法保护泉域岩溶水资源,控制岩溶水位下降及泉流量减少,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泉域水资源的监测网络系统,才能实现岩溶泉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2(4):21-24.
摘要:黄河河源区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河水断流、湖泊萎缩、草场沙化等现象令人担忧。介绍了黄河河源区近期的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黄河河源区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分析:①气候原因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②草地沙化与土地荒漠化;③人口数量增加和人类活动加剧,并提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2002(4):25-27.
摘要:对河北省邢台市多年水质水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说明大部分用于灌溉的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由降雨入渗、山前侧补、地表水补给和井灌回归等方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水质的变化。
2002(4):28-30).
摘要:梅梁湖是太湖中污染最重、污染发展速度最快、危害最大的湖湾,其主要污染原因是大量污染物经河道入湖和内源的二次污染。梅梁湖水污染防治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只有确立综合防治水污染的观点,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关闸挡污、生态清淤、调水、提高水位、大规模水生生物防治,才能改善梅梁湖水环境。最后建议先实施太湖—梅梁湖—内河调水或贡湖—五里湖—梅梁湖—太湖调水,再实施长江—新沟河—梅梁湖—太湖调水的组合型方案。
2002(4):31-32.
摘要:新乡市水资源紧缺, 加之不合理的开发、盲目开采,导致水资源污染加剧,水质不断恶化,从而使本来就稀缺的水资源更加紧缺。通过对新乡市当前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分析,提出要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紧综合治理污染河道,实施工程引水措施。
2002(4):32-35.
摘要:针对河北省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浪费、水价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统筹城乡水资源,增加地表水资源调配工程,强化节水,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力度等。
2002(4):36-38.
摘要:根据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的地形与河流、水利工程、降水的情况,对区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水水质严重污染,已成为巢湖的严重污染源。
2002(4):39-41.
摘要:根据1998,1999年两年对太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结果,认为太湖流域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分析流域内水质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废电池随便丢弃;工业污染源排放;医院废水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对重金属的危害性作了详尽的剖析,最后提出防治对策。
2002(4):42-44.
摘要:从水资源总量、水环境污染、需水量增加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针对这三大原因,进一步从水资源持续利用、改善水环境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2002(4):45-46.
摘要:通过分析山西省夏县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缝出现并进一步恶化水环境的问题,指出在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水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保护措施。
2002(4):47-49.
摘要:为监控污染,保护环境,减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997年3月开始对小浪底工程库区及下游影响区水质进行监测。5年的监测表明,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影响区水质主要受耗氧有机物污染,干流污染重于支流,非汛期污染重于汛期,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库区污染源、工程施工以及水量变化的影响。随着工程施工结束以及库区开发活动的开始,上游来水水质和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污染将成为影响小浪底库区及其下游影响区水质的主要因素。
2002(4):50-51.
摘要:对我国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中尚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①选取合理的水质参数和分析相,更真实地反映水污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②统筹考虑水质监测点和监测频率与水文、水功能等相关因素;③开展相关研究,探索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监测站和监测频率;④增强实验室分析测试能力。
2002(4):52-54.
摘要:针对我国长江、黄河含沙量大,现有的水质监测方法必须加酸或加碱保存,致使水样的原有性质发生改变的缺陷,探讨了水质自动监测可以解决样品的前处理问题、代表性问题及水质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共享问题,并介绍了国内外一批先进的自动监测仪,指出我国实施水质自动监测是可行的。
2002(4):55-59.
摘要:对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从法律、组织机构、规划、资金投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重点关注了日本在水权、水价、河流管理中各级政府的分工、对水源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地下水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在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出强化以大江大河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对水源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快推行一元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等若干建议。
2002(4):60-62.
摘要:1965~1989年,莱茵河流域5个国家耗资600亿美元,用以建设和改进污水处理厂,经过20多年的流域治理,到1993年,莱茵河的47种污染物中有38种已削减50%以上,达到了其计划目标值要求。对流域治理的组织和经验进行了详尽阐述。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