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为探明水资源多维风险要素及其关联机制,统筹黄河流域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维要素,利用因果诊断、传递熵等方法,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风险多链路网络。运用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边介数、聚集系数等指标,解析了节点、边和网络特征信息,识别了重要关联要素及其链路。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自身具有社区结构特性,且与其所辖6个分区(除龙门-三门峡分区)的水资源系统均具有较高的聚集性和耦合性,不同关联要素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反馈关系,对应的复杂网络呈小世界特性;在不考虑水力联系要素(断面流量、水资源量、总降水量)时,温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关联要素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口自然增长率等链路在水资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41(2):12-18, 2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2
    摘要: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cm壅水带,60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2025,41(2):19-2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3
    摘要:
    利用ArcGIS提取不同空间尺度的水系资料,对Horton定律和Hack定律在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流域的适应性和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类地貌单元的分支比和长度比参数的推荐值。结果表明:Horton定律的对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普遍在0.9以上,Hack定律的双对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也在0.6以上,两大定律在不同地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除大通河、沁丹河和信江等个别流域外,流域分支比均为3~5,长度比均为1.5~3.0,且不同地貌发育阶段的霍顿比呈显著梯度递减趋势,不同地貌单元的霍顿比也呈一定梯度分布,不同地貌单元的霍顿比分布相似度高,各流域水系具有很大自相似性;两大定律在水系地貌方面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霍顿比在空间上呈现随机正态分布,其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高原区、高山区、高原-中低山过渡区、中低山老年期区、中低山壮年期区、丘陵区、平原区等7类地貌单元的分支比推荐值分别为4.58、4.02、4.34、4.50、4.02、4.25、4.20,长度比推荐值分别为2.66、2.28、2.22、2.28、2.23、2.26、2.12。
    2025,41(2):30-3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4
    摘要:
    针对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取值不清晰的问题,通过模拟降雨分析了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的径流系数变化,并得到了典型降雨条件时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建议取值范围。结果表明:降雨重现期小于20a、降雨历时小于120min时,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的随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增大而增大、随雨峰系数增大而减小;流量径流系数随雨峰系数增大而增大,随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是影响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雨峰强度是影响流量径流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拟合预测,降雨重现期为3~10a、降雨历时小于120min时,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建议取值范围分别为0.21~0.35和0.22~0.34。
    2025,41(2):38-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5
    摘要:
    为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相互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产水能力、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呈现一致波动时间变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相关性,其中,土壤保持与产水能力和土壤保持与碳储量间协同关系最强,其他要素之间呈现中等或弱协同关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差异较大;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间以协同为主,整体协同关系在时间上呈波动轻微增强趋势,空间分布上中南部草地以高-高协同为主,低-低协同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草地和林地,高-低和低-高权衡主要分散在东西部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2025,41(2):47-57, 7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6
    摘要: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2025,41(2):58-64, 8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7
    摘要:
    系统阐述了黄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的概念及内涵,深入分析了其提出的现实依据,详细剖析了黄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从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制度体系等角度构建了黄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的研究框架,全面呈现并深入阐述了其核心内容。通过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的差异分析,从细化落实“四水四定”、加强法治保障、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实施路径。
    2025,41(2):65-7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8
    摘要:
    基于WEP模型和水源涵养量评估公式,利用地理探测器和情景分析法识别了影响水源涵养的关键因素,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水源涵养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40mm,其中兰州以上地区水源涵养量持续增加,而渭河南山支流和伊洛河流域水源涵养量持续减少;水源涵养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黄河源区南部、渭河南山支流中段及伊洛河流域上游;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量的主导因素,气温、相对湿度、地形、蒸散发等因素亦显著影响其分布,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河湖源头及高原山区,气候变化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导因素,而在人为干扰强度大的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水源涵养则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
    2025,41(2):77-8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09
    摘要:
    基于C-Vine Copula构建了无锡市主城区历时分别为1、3、7d的降水量、水位及上游流量3种致灾因子的高维联合分布模型,采用相关性系数和尾部依赖系数验证变量组合间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和依赖性,计算不同遭遇情景下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和联合遭遇重现期,探讨了多致灾因子遭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协同影响和动态反馈。结果表明:无锡市主城区7d三变量组合相关性最高,尤其在高极值风险上表现较强的依赖性,其上尾依赖系数高达0.6718;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最大,双变量组合次之,单变量最小,当降水量、水位、流量重现期均为10a时,7d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为21.26%,双变量组合的联合遭遇风险率分别为18.39%、18.37%、13.27%;对于三变量组合的联合重现期缩减率,1d三变量组合主要受上游流量的影响,最大联合重现期缩减率为29.2%,3、7d三变量组合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最大联合重现期缩减率分别为29.4%、32.7%。
    2025,41(2):88-94, 10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0
    摘要:
    针对系统微分响应误差修正方法在水文预报中同时修正多个变量出现的信息不足的问题,考虑各变量误差在不同时段对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以同时修正新安江模型各雨量单元降水量为例,分别采用湿润区(长诏水库流域)的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日照水库流域)的实际流域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误差修正,湿润区理想模型和半干旱半湿润区实际流域在次洪流量模拟中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从0.906和0.573提升至0.994和0.809,比例系数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修正效果明显,具有跨气候区的强适应性。
    2025,41(2):95-10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1
    摘要:
    为有效识别和评估城市内涝风险,提出了针对人类、车辆、普通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不同个体的风险计算与评级方法,构建了基于危险性、暴露性与脆弱性的多层次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集成了包括风险、人类、车辆、建筑和政府的五大智能体系统,并应用于南昌市乌沙河流域。结果表明:南昌市乌沙河流域的地形条件和排水系统特征是影响内涝风险的主要因素;人员和车辆的时空分布进一步影响了内涝风险等级,其中凤凰洲排水区和新建区排水区的风险等级较高;内涝风险的时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风险值的峰值在工作日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期,节假日则在午间达到峰值,政府预警可有效调节研究区内涝风险水平。
    2025,41(2):106-11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2
    摘要:
    为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中雨水口布设数量对城市排涝能力的影响,构建了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模型。通过街区概化模型试验对水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英国Glasgow市某一典型街区。结果表明:构建的水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各测点模拟结果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9,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城市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过程;增加雨水口数量可有效减小淹没水深,缩小最大淹没范围,对重度积水地区的作用最为显著,雨水口数量从124增至244时,重度积水区域的淹没面积减小了55%~81%;增加雨水口数量也能缩短淹没历时,随着雨水口数量增加,研究区内测点的淹没历时缩短了43%~51%;雨水口均匀布置时,排水效率与雨水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提高的速率会随雨水口数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不同区域的洪涝过程对雨水口数量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在布设雨水口时应重点关注局部易淹区域。
    2025,41(2):115-12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3
    摘要:
    为研究洪涝灾害演化过程对流域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灾害链和复杂网络视角对洪涝灾害链演化风险开展评估。通过收集洪涝灾害典型案例,结合事件树分析法,搭建了洪涝灾害链演化网络。基于贝叶斯网络和网络传播模型,构建了洪涝灾害链风险评估模型,并应用于秦淮河流域。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链综合风险由节点风险累积或叠加构成;秦淮河流域“2016·7”洪涝灾害链综合风险水平在洪涝灾害发生后约103h达极大值,约173h达第二峰值,综合风险水平约为原生洪涝风险的7倍;公路事故、供排水事故、生态环境破坏事故、水污染事故为关键节点,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水污染事故→生态环境破坏事故为关键传播边,通过对关键节点加强监测应对,对关键链条进行阻截断链,可有效减灾降损。
    2025,41(2):123-132, 1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4
    摘要: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min、1h、3h、6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件降雨特征指标的差异,并利用Sen’s斜率、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探究了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极端降雨以LEP事件为主,降雨数据精度会显著影响降水量和降雨历时的统计结果,1h精度降雨数据可基本反映极端降雨事件的主要时间特征;数据精度差异会造成极端降雨事件的降雨集中度和降雨集中期识别出现偏差,北京市极端降雨多分布于6—10月,并主要集中在7—8月,但9—10月仍存在PEP事件出现的可能;SEP和LEP事件多出现在夜间,而PEP事件在7—12时更易形成降雨峰值,对居民紧急避险和内涝应急响应造成更高潜在风险;在统计年限内,数据精度差异对降水量和降雨频率趋势预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使得降雨历时预测不确定性增加,降雨特征指标突变年份产生“跳跃”;PEP事件的降水量、降雨频率、降雨历时和降雨集中度受数据精度影响较小。
    2025,41(2):133-14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5
    摘要:
    利用SWMM与GAST模型耦合的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对长治市主城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易涝点积涝特征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穿通道易涝点的积水量峰值和积水水深峰值受降雨重现期影响大于普通路面易涝点,降雨重现期由5a增大到100a时,易涝点A、B、C、D的积水量峰值分别增加了292.8%、265.5%、1281.3%、59.7%,积水水深峰值分别增加了83.3%、92.1%、581.0%、31.3%;不同降雨重现期对不同类型易涝点的积水水深峰现时间影响不同,降雨重现期由5a增大到100a时,D点积水水深峰现时间提前了11min,A、B、C点积水水深峰现时间分别滞后了20、84、40min。
    2025,41(2):142-14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6
    摘要:
    为分析中国各地区易受洪水影响的季节,揭示气候变化对洪水季节性的影响,收集了中国2719个水文站1960—2020年的年最大洪峰数据,采用循环统计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最大洪峰出现时间的季节规律、空间聚集特征、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年最大洪峰发生时间的集中度很高,一般在6—9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根据洪水季节性可以聚类为贵州省和重庆市地区(集群1)、华南地区(集群2)、云南省等地区(集群3)、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集群4)4个集群,其中集群2在空间上分布最集中;集群2和集群4的年最大洪峰发生时间分别呈显著推迟和提前趋势,集群1的发生时间基本不变。
    2025,41(2):149-1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7
    摘要:
    以中国九大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蒸发胁迫比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在网格尺度上识别了1981—2021年季节性干旱和骤发干旱,基于非线性模型构建了季节性干旱与骤发干旱特征的响应关系模型,评估了两种干旱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季节性干旱期间的骤发干旱频次明显高于季节性干旱发生前后,但其他骤发干旱特征在季节性干旱发生前后的变化较小,较长的骤发干旱历时和较大的骤发干旱强度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而峰值则在西南、东北和华东地区较高;骤发干旱前后季节性干旱特征的空间变化相对较小,季节性干旱在东北和华南地区频次较高,在西北地区强度较大且峰值较高;季节性干旱对骤发干旱的响应在不同流域差异较大,东南诸河、黄河和松辽河流域骤发干旱强度越大,所触发的季节性干旱强度越大,松辽河、西南诸河和珠江流域骤发干旱峰值越高,所触发的季节性干旱峰值越高。
    2025,41(2):158-16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8
    摘要:
    为探究干旱发生发展机理,减轻旱灾损失,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径流指数,采用收敛交叉映射算法,从因果性的视角分析了金沙江流域气象-水文干旱的传播特征,并利用CMIP6气候模式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干旱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历史时期(1985—2014年)金沙江流域汛期、枯水期干旱传播时间分别为1月和6~8月,汛期干旱传播率(0.90~0.97)大于枯水期(0.89~0.93),空间上屏山站干旱传播率最大,石鼓站次之,小得石站最小;相较于历史时期,流域未来(2030—2089年)汛期干旱传播时间几乎不变,枯水期变幅较大,空间上干流石鼓站和屏山站枯水期缩短1月,支流小得石站枯水期延长1~2月;与历史时期相比,流域未来干旱传播率增大,其中汛期干旱传播率增幅较小(2.50%~9.83%),枯水期增幅较大(5.82%~11.72%),空间上小得石站增幅最大,石鼓站次之,屏山站最小,且不同气候情景间干旱传播率增幅差异较小。
    2025,41(2):165-172, 19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19
    摘要:
    基于1980—2020年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多种经典统计方法分析了新形势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长江下游、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下级湖主要水源来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除洪泽湖汛期和南四湖下级湖非汛期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南四湖下级湖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各水源其他时段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骆马湖年、汛期径流量在1999年发生显著突变,南四湖下级湖非汛期径流量在2005年发生显著突变;大通站、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下级湖年径流分别存在14、16、10、13a的主周期,根据周期规律预测,近期大通站、骆马湖将可能处于径流量偏多期,洪泽湖、南四湖下级湖将可能处于径流量偏少期;相邻水源径流滑动相关系数年际变化大,各相邻水源平均丰枯同步率和异步率分别为41.8%和21.4%。针对主要水源来水演变规律,提出充分利用预报信息调整调水计划、进行水量补偿及库容补偿联合优化调度、探索极端枯水条件下的可调水量潜力等应对策略。
    2025,41(2):173-18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0
    摘要: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流域可持续发展与流域系统科学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划分为4个时期:萌芽期(1972年以前)、成型期(1972—1987年)、快速发展期(1987—2000年)和深度发展期(2001年至今),归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成熟的关键节点和对应全球共识的关键事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分析了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团队,将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初步探索期(2000年以前)、稳定发展期(2000—2018年)和快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和代表观点,指出流域系统科学与流域可持续发展互为支撑,流域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流域行洪输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多维功能的协同发挥。
    2025,41(2):184-19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1
    摘要:
    为探索地下水位、灌溉水量、作物产量联控下华北平原农作物节水灌溉方案,通过耦合基于FloPy的地下水数值模型、作物需水模型和NSGA-Ⅱ多目标优化模型,研发了水位、水量、产量联控的节水灌溉多目标优化模拟框架irrigmoo。以华北平原中东部的沧州市作为研究区,通过收集实地资料,进行了地下水数值模型校正、作物需水模型构建以及NSGA-Ⅱ多目标优化模型配置,获得了限水灌溉条件下灌溉方案的帕累托非劣解集,并优选了代表性的地下水压采和水源置换方案。结果表明:若将灌溉用水中地下水的比例压减42.13%,并将15.28%的地下水置换为替代水源,可实现深层地下水位回升2.36m,灌溉水量减少26.86%,冬小麦产量下降3.94%;若禁止开采地下水用于灌溉,且将现状开采量的37%置换为替代水源,有望实现深层地下水位回升8.95m,灌溉水量减少62.87%,冬小麦减产12.70%,且产量仍在约束范围内。
    2025,41(2):193-19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2
    摘要: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以来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基于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准则,以生活、工业、农业3个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稳健博弈模型,分析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各主体水量分配满意度变化,并将稳健博弈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稳健博弈模型通过降低目标值来提高可靠性,得到的稳健均衡解劣于纳什均衡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用水部门整体水量分配满意度下降幅度为9.4%,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部门满意度分别下降4.9%、10.4%、12.9%;需水量最大的农业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目标值对稳健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
    2025,41(2):200-20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3
    摘要:
    针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单一赋权和主观选择不确定性的局限,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采用博弈论融合单一赋权法生成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获取贴近度,并对云模型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8市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上游高于下游,具有较强的聚集特征,空间分异性明显;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2020年最高,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以中等为主,部分年份达警戒水平。
    2025,41(2):209-215, 23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4
    摘要:
    以茂名市电白区罗坑水库水源地为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预警指标,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遗传算法(GA)和蝴蝶优化算法(BOA)构建了3种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预警模型,并优选最佳模型对罗坑水库水源地风险状态进行了预警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SVM模型和GA-SVM模型,BOA-SVM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方误差、模型运行时间和均方根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R2分别上升了5.16%和3.01%,BOA-SVM模型更适用于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预警;2023—2025年罗坑水库水源地风险预警级别均为轻警(蓝灯),处于较低风险状态;虽然风险预警级别相同,但风险预警指数逐年降低,2025年的风险预警指数为1.61,已逼近低风险状态的临界值。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现有规划、方案及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降低罗坑水库水源地风险等级。
    2025,41(2):216-225, 23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5
    摘要:
    为了梳理内陆干旱区河流热动力特征及驱动因子,在对伊犁河水温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EC-RAS的河流水动力-水温数值模型,采用遥感气象时空数据分析了伊犁河出山口水库下游210km河道水温变化规律,量化并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HEC-RAS模型能够识别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4月大型水库下泄的低温水受限于较小的水气温差、下游河流沿程复温缓慢、分层取水等措施效果有限;取用水等行为导致的河流流量变化改变了河流的热容量,水温变化规律呈现差异,4月河流流量减少时水温升幅不显著,但流量增加使水温降低明显,最大降幅达-0.60℃,而7月流量减少时水温升幅变化明显,最大升幅为0.65℃,水量增加时水温变化不大;在未来低、中、高碳排放情景不同的气候模式下,2020—2080年长时间尺度上伊犁河水温均呈上升态势,水温升幅与波动范围均低于气温,2号断面10a温升平均速率分别为0.09、0.21、0.56℃;预测到2080年,河流水量减小导致水温上升,4月和7月的影响占比分别为6%和21%。
    2025,41(2):226-23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6
    摘要:
    针对既有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多是面向城镇地区、侧重单一功能从而导致小流域治理适配度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小流域和绿色基础设施二者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衔接上位流域规划、转变单一功能侧重、丰富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低本高效设施等方面构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小流域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并以湖北省丘陵型、岗地型和平原型小流域为例,开展了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探索。结果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底线-促进绿色发展体系对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高度适用性,能够有效指导各小流域解决生态环境及安全发展等现实问题,可为小流域治理提供可复用的规划框架和技术路径。
    2025,41(2):233-24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7
    摘要:
    以长江中游洲滩典型水生植物芦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淹水胁迫影响的芦苇生长模型及其生物量分层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芦苇生长动态的等效曼宁糙率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洪水淹没条件和不同芦苇生长过程对等效曼宁糙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非淹没状态下等效曼宁糙率与芦苇地上生物量、相对淹没度的经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考虑淹水胁迫影响的芦苇生长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芦苇地上生物量和形态参数的变化过程,模拟结果纳什效率系数为0.85~0.94;芦苇生物量和阻水面积有相似的垂向分布规律,以相对高度0.3为界限,芦苇茎阻水面积上小下大,叶阻水面积下小上大,在相对高度0.7以下芦苇总阻水面积和地上生物量近似呈均匀分布;最大等效曼宁糙率计算值约为0.300,淹水胁迫影响下芦苇地上生物量减少,导致同水深条件下等效曼宁糙率值减小10.0%~29.1%。
    2025,41(2):242-25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5.02.028
    摘要:
    对赤水河干流 26个采样点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确定了上游7个参照点、中下游4个参照点;通过参数值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冗余度分析,对22个候选参数进行筛选,采用比值法计算各参数得分得到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并根据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分别拟定赤水河不同时期(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不同河段(上游、中下游)的生物基准值。结果表明:枯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丰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Hilsenhoff 生物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平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EPT个体百分比、Hilsenhoff 生物指数和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赤水河枯水期上游和中下游生物基准值分别为6.86和5.04,丰水期分别为6.45和4.43,平水期分别为6.65和6.25。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

        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

      • 主编:

        王沛芳

      • 地址:

        南京市西康路1号管理楼208

      • 邮编:

        210098

      • 电话:

        025-83786642

      • 邮箱:

        bh1985@vip.163.com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32-1356/TV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1004-6933

      期刊检索

      提交

      广告专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