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S1):1-4.
摘要:简述了华北平原水资源特征,指出目前城市水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水、防洪和水环境等方面。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资源超采、城市供水源不断上移、外扩的状况,提出了解决华北平原城市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彻底遏制地下水资源的超采;树立整体观、系统观、流域观和平衡观,加强流域上游山区雨水转化机制及对下游平原水资源补给机制的研究;利用新的理论、方法指导流域上游的生态建设,恢复与重建生态制冷造水结构与网络,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2004(S1):5-7.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关系传统理论基础上,利用大连沿海现有的Cl-质量浓度、海水入侵面积及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大连沿海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Cl-质量浓度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海水入侵面积相应改变。这些结论为大连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控制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S1):8-10.
摘要:在初步建立水资源安全分析的量化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水资源承载力对关中地区的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目标的权重,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
2004(S1):11-14.
摘要:通过连续2年对水稻浅湿灌溉和传统淹灌2种灌溉方式的比较研究,监测稻田地表径流排水中TP、TN的排放量和COD指标,监测深层土壤及地下渗漏水中的TN、TP流失量和COD指标。分析水稻生长过程中P、N的排出量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稻浅湿灌溉方式,可以显著地减轻稻田水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04(S1):15-16.
摘要: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水资源中的经济因素,分析水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水资源的经济属性提出若干相关的经济对策,如科学水价体系、水资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虚拟水控制手段等。
2004(S1):17-18.
摘要:阐述了兰村泉水流量的年际及年内变化特征,认为有4个时期:①采补平衡期(1956~1971年);②采补失衡期(1971~1985年);③超采期(1986~1995年);④严重超采期(1996~2000年)。并对泉流量的衰减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兰村泉水的断流,降水量的减少只是一个影响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是泉域内地下水被强开采造成的。
2004(S1):19-21.
摘要:邯郸市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并存,而违背水资源自然规律的分割管理体制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从水的自然特性要求、解决邯郸水问题、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简要总结了实施水务体制改革在保障城镇供水、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004(S1):22-24.
摘要:介绍了国外污水资源化的现状,着重阐述了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浪费现象极其严重,节水意识差;忽略对污水的再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阻碍污水资源化进程;污水处理费用的低廉导致了城市污水处理无利可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004(S1):25-27.
摘要:从降水、蒸发、水资源量、水资源供需关系等方面论述盐城市的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区域水环境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增加水源工程建设和河道整治,不断开辟新水源,增强河湖调蓄能力;大力推行计划用水、科学节水;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保护好现有水质,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4(S1):28-30.
摘要: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600m3,的缺水警戒线。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晋祠难老泉在1998年干枯,兰村泉在1996年彻底断流。当水量危机不断加剧时,水环境质量更加恶化。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开源节流,采取引黄入晋、蓄积雨季水等措施,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从而逐步改善水资源状况。
2004(S1):31-32.
摘要:临汾市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挥发酚。2001年的监测结果是:Ⅰ~Ⅲ类水质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44.7%,Ⅴ类和超Ⅴ类水质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4.4%,严重污染河段的某些断面,化学耗氧量超标132倍,氨氮超标60.6倍,挥发酚超标279倍。
2004(S1):33-34.
摘要:针对广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在规划、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重视污水处理、回用建设项目的规划工作,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利用率;尽快建立科学的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收费机制;进行管理机构改革,统一管理水资源;改革建设经营管理体制。
2004(S1):35-37.
摘要:在分析六盘水市中心城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心城地形条件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心城的供水进行研究,提出解决供水矛盾的对策:①依法治水,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开发制度;②加大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③加大工程设施建设力度;④实施联网工程,提高用水保证率。通过这些措施,可满足中心城区至2030年达50万人规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2004(S1):38-39.
摘要:自来水”一词在中国已经使用130多年。今天的中国同全球大多数地区一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应该摒弃人们习惯用语——“自来水”称呼,而用“饮用水”替代它,以唤醒人们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
2004(S1):42-43.
摘要:西藏林芝地区年均降水量660.1mm,有丰富的冰雪资源。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水电能源结构不合理,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水资源保护未得到重视,全地区无一座污水处理厂,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使水资源能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①发挥水能资源优势;②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③保持森林、湿地、冰川等水资源环境;④节约用水。
2004(S1):44-46.
摘要:介绍了六盘水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指出该市主要存在工程性缺水、水生态被破坏、水环境恶化、水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水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即依法治水、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做好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治理水土流失等。
2004(S1):47-48.
摘要: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大量的工业“中水”被直接排放。因为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加重了淡水资源的污染,因为没有设置水资源的分级使用系统,这部分水资源被浪费。企业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一定要达到“中水”质量标准,方可作为生产辅助用水、生活污染用水被安全地使用。
2004(S1):49-50.
摘要:阐述了荒漠化及其危害,指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是造成荒漠化的客观原因。而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所引发的。为了防治荒漠化,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造林绿化,推进草地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整治和修复生态环境等。
2004(S1):51-53.
摘要: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并用大系统理论建立了优化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2004(S1):54-55.
摘要:在运用灰色聚类法计算灰色权的基础上,用可拓方法将水质级别、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并以和田地下水水质评价为例进行分析计算,经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比较,表明评价结果与该地区客观实际基本吻合。
2004(S1):56-57.
摘要:以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和治理深圳河工程建设中环境监理的特点作为剖析实例,论述环境监理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并根据参加环境监理工作的亲身实践体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理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环境监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2004(S1):58-59.
摘要:针对鄂西山地区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规划不到位、管理体制及思想观念落后、后期管理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强化工程实施后的管护工作,增加投资,推广科学、实用的林业技术。
2004(S1):60-61.
摘要:在总量控制中应该公平、合理地将削减污染物分配到各个排污单位,同时考虑经济的合理性。文中运用了三种常用的总量控制(污染物削减分配)方法对同一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述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公平协调方法。
2004(S1):62-63.
摘要:通过龙海市水环境的现状特征分析,揭示了水葫芦泛滥是龙海市境内水质污染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水葫芦整治的对策措施,强调水利部门应加强综合治理功能,加大投入,注重长效整治。强化源头治理,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开展河道清水工程建设,积极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作,改善水质污染状况。
2004(S1):64-65.
摘要:分析了当地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叙述了水污染的控制、污水的利用、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综合防治等具体措施,并提出有关建议。
2004(S1):66.
摘要:对高塘湖水质污染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湖中水体以工业废水和人的粪便污染为主。针对水源污染现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在湖上游农田排水尾部做拦截水工程,推广生态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利用夏季汛期和调洪时机,增加高塘湖与淮河的交换水量等。
2004(S1):67-68.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水源地水质和影响水源地环境的污染源调查,提出了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污染防治对策。为保护长江南京段水环境,应切实加强对沿江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健全城市污水排送收集系统,协调沿江开发与水资源保护,优化现有饮用水源保护区;为加强郊县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应巩固和提升郊县工业污染源管理水平,加强“三产”管理,控制面源污染,通过改水根本改善水质;建立水源地保护与管理联席制度;加强监测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
2004(S1):69-70.
摘要:根据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南通分中心2003年的常规监测资料,采用以单项指标评价法,对南通市地表水环境状况按汛期、非汛期和全年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境内大部分河流受污染较严重,根据南通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全市水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004(S1):71-73.
摘要:沸石是多孔的吸附材料,它的吸附性能与被吸附物质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研究改性沸石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特性,结果表明:当水中投加足量的沸石时,改性沸石同样能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改性沸石主要去除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对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很差;沸石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比配水实验低;改性沸石对UV254的去除率比对DOC的去除率高。
2004(S1):74-75.
摘要:辽宁省出现水生态条件恶化,河湖萎缩、湿地退化、地表及地下水体污染、灌区次生盐渍化、河床淤积以及地下水大面积超采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是预留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维持水体一定自净能力的河川最小流量,城市绿化及河湖景观用水量,维持河口生态及保护湿地用水量,地下水超采区回补用水量等。
2004(S1):76-77.
摘要:石羊河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调度、配置不尽合理以及污染治理不力。
2004(S1):78-81.
摘要:根据潭江流域近5年的监测资料,对不同时段、不同监测点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潭江流域地表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潭江流域沿程水质呈现明显的分片性,流域上游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要求,中游不能满足相应的水质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在时间上,从1998~2003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局部河段出现超标,原因主要为禽畜养殖和生活污染物大量排放。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水质保护对策。
2004(S1):82-84.
摘要:通过对苏南运河苏、锡、常段水质沿程变化及水质恶化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对控制运河各段水污染物排放具有一定意义。
2004(S1):85-86.
摘要:通过对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91条河流底泥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和污染评价,阐述了该流域河流底质中有机质及金属元素污染现状,分析了区域污染分布特点以及水质与底质污染的关系,为做好底泥污染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2004(S1):87-89.
摘要:依据长系列地下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鲁西北平原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不同灌溉条件、不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及不同经济发展条件地区的地下水质多年变化趋势规律,指出该地区地下水质普遍呈恶化趋势,但部分灌区随着排水排盐措施的加强,地下水质有所改善,地下水矿化度明显降低。
2004(S1):90-92.
摘要:瀑河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水库,起到调节水量、保证供水过程均匀和稳定的作用。调蓄水库投入使用后,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对天津市与河北省所供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决定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利用实验室模拟和WQRRS模型预测蓄水后不同情景下的水库水质,并提出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与瀑河水库流域同时进行水资源保护,以保证瀑河水库水质满足供水要求。
2004(S1):93-94.
摘要:根据2000~2003年苏州市太湖片水量巡测和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评价得出该区域水环境状况:近太湖的监测断面水质优于其他监测断面;2001年和2002年太湖出水量较大时水质较好,2000年和2003年出太湖水量较小时水质较差。最后提出了做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在水资源利用中引入市场机制、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公众参与与水资源保护等对策措施。
2004(S1):95-97.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入河污染源控制、污染河流水体强化净化和河流生态系统重建等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指出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加强修复技术机理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有效指标体系。
2004(S1):98-101.
摘要:在自行建造的人工湿地模型上,通过对污水厂初沉池出水的实际处理实验,测定不同植物湿地蒸发、蒸腾和对应的出水水质变化。探讨蒸发、蒸腾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蒸发、蒸腾变化对人工湿地中COD、TN、TP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人工湿地蒸发、蒸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关系。
2004(S1):102-103.
摘要: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原理,通过藻类营养阻隔,促进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死亡;通过湖泊人工增氧造流、底泥生物氧化技术、藻类微营养调节,强化水体和底泥好氧微生物生长,促进死亡藻类分解,降低水体藻类数量,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指数,恢复水体生态平衡。利用该技术成功治理了上海静安公园、南京总统府公园等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实践证明,藻类营养阻隔技术和其他生物修复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既可作为独立的技术单元用于城市水景的应急处理,也可和生物操纵技术、人工湿地、水生植被恢复等结合起来,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004(S1):104-106.
摘要: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堤坝拆除、河岸砌石、地下水开采、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因素,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气候影响,温岭市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结合温岭市实际,提出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主要措施。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