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1(2):1-4.
摘要: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以及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两方面综合进行分析;系统归纳了城市面源污染特征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城市地 表径流中污染物以悬浮颗粒物为主,其浓度明显大于城市污水;重金属及碳氢化合物浓度在 数量 级上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基本相同;COD、BOD5、总大肠菌数、TN和TP都低于未经处 理的城市污水;不同使用功能的地表降雨径流过程排污状况中,商业区污染负荷最大;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金属主要来自屋顶径流;碳氢化合物和铅主要是吸附在颗粒上,其他污染物浮动性较大。最后分析了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如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大气污染状况、地表清扫状况等。
2005, 21(2):5-8.
摘要: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指出我国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及研究部门的废弃物,还有部分来源于垃 圾填埋场。简述国内外四氯化碳污染治理技术:抽出处理技术;水力隔离技术;生 物修复技术;空气吹脱技术;热蒸汽动力剥离技术(气体抽提技术)和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2005, 21(2):9-11.
摘要: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国内外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提出了应用该法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对水中的无机还原性物质等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出水致突变活性,保证饮用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净水技术。
2005, 21(2):12-15.
摘要:介绍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现状,对北方地区农业 现有 灌溉方式及节水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从北方农业节水潜力、节水技术措施与方法、用 水管理与节水设备等方面,对北方农业节水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就现有灌区开展 节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和建议。
2005, 21(2):16-18.
摘要:研究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中温处理乳品废水的运行工况。讨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 间、容积负荷、pH值条件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对进出水总氮及氨氮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乳品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h、中温3 5℃条件下,COD去处率达到80%以上,对总氮的去除约为8%,出水有机氮的氨化率达70% 以上,ρ(BOD)/ρ(COD)由进水的0.5提高到0.8以上。
2005, 21(2):19-20.
摘要:结合近年国外洗衣房洗涤废水的循环利用研究成果,针对国内洗衣房洗涤废水现状 ,提出洗涤废水循环利用方案,对废水进行分质循环,只将漂洗二次和漂洗三次的水处理循 环 利用回洗涤和漂洗一次阶段。对洗涤废水进行了混凝沉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2005, 21(2):21-23.
摘要:研究上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器(UBF)处理难降解印染退浆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在中温(35℃±3℃)条件下,用混合酸调节pH值,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9h、 CODCr负荷率为13.1kg/(m3·d)情况下,CODCr去除率达到了68% 。
2005, 21(2):24-26.
摘要:初步研究了螺旋藻对水溶液中Pb2+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Pb2+对 螺旋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Pb2+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也越强;螺旋藻对Pb2+具有一定的耐受性;Pb2+对螺旋藻的72hEC50为11.46mg/L;同时发现螺旋藻藻液pH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增大。
2005, 21(2):27-30.
摘要:接种了高效菌种A、B的驯化污泥在前期的生物滤床系统中体现了良好的铬(Ⅵ)去除效 率,为了解决系统放大后污泥再生与使用周期等问题,对污泥的铬(Ⅵ)吸附容量进行了测定,测定项目包括一次连续吸附总量、营养添加前后吸附容量的变化等。以铬(Ⅵ)质量浓度为 100mg/L的废水进行实验,得到该污泥吸附最佳时间为40min,此时污泥对铬的吸附能力为污泥自身干重的14.94%。一次连续吸附总量为27~28mg/g干污泥。营养液的加入使得污泥吸附能力提高了29.68%。
2005, 21(2):31-35.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典型地下水样超标组分与各种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统 计分析 各种评价结果的分布特征,确定了适用于天津市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是模糊评判法。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浅层地下水质量差,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平原区总面积的70%以上;天津市 深层承压水质量较差,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含水层组分布总面积的40%~50%。
2005, 21(2):36-40.
摘要:以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利用美国环保局开发的综合水质模型QUAL2E对该工程治理方案进行效果预测。根据综合整治的主要治理措施设计了穿紫河水质模拟的五大类情景,模拟了CODcr、DO、BOD5、NH3-N等4项指标,进一步分析了不 同 截污程度、引水方案和引水量组合工程措施对提高水质达标率的作用,为穿紫河综合整治工程提供合理化建议。
2005, 21(2):40-45.
摘要:应用WIN/DYNHYD+和WASP6建立了陈行水库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并对水质模型中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应用建立的陈行水库水质模型研究了 陈 行水库的自净规律。研究表明,陈行水库的水温、水位、流场、水力停留时间对水库自净作 用有很大影响;在水温正常变化范围内,水温越高,水力停留时间越长,陈行水库自净能力 就越强,并提出陈行水库运行管理建议。
2005, 21(2):46-49.
摘要:根据2002年5月至2003年3月对岳阳南湖营养状态、浮游植物与南湖水质进行的调查分析,指出南湖有浮游藻类101种,其群落结构均为绿藻和蓝藻。优势藻类是绿藻,占总数的63.6%;其次是蓝藻,占总数的28.7%。分析南湖浮游植物的组成 ,其组成与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变动,春夏两季增多,秋、冬季相对较少。营养状态指数TSIm在54.94~60.86之间,均大于54。南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005, 21(2):50-52.
摘要:从大量实测水文泥沙的观测资料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特性 ,讨论拦减粗沙及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给出近年来黄河下 游河道冲淤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黄河下游减淤的一些措施,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2005, 21(2):53-56.
摘要:以江苏省苏州太仓港口开发为例,研究涉水工程所造成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包括对水质、河势和水生群落的影响。泥沙测验结果表明,泥沙含量在局部地区偏高,而施工区附近距岸约80m处水域含沙量与工程所在江段平 均含沙量为相同的数量级;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污染物的扩散,CODCr的最大影响污染带范围为排污口以下14m,石油类浓度增量值0.01mg/L的分布范围为排污口以下6m ; 采沙区附近局部区域流态有所变化,该江段的总体流态基本不发生变化;工程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5, 21(2):57-58.
摘要:对武汉东湖南路2003年2~6月间降雨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径流污染严重,除了空气质量影响外,还受到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间隔时间和汇水面等因素的影响。
2005, 21(2):59-62.
摘要:简述水质管理的基本内涵,分析中国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流域未来的水污染发展趋势。指出了现行水质管理体制及政策手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加强水质管理、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若干建议。
2005, 21(2):65-68.
摘要:在分析太湖流域水系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古代太湖治水涉及的防洪、排水、灌溉、除涝、河运、围田等,分析了古人治水得失及其经验教训,以期在新一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中有所启迪,指导现代太湖流域治水。
2005, 21(2):69-71.
摘要: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了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建设现状,指出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资 金短缺、标准各异、接口困难、安全性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并针对我国灌区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005, 21(2):72-75.
摘要:分析福建省水环境特征和影响水环境演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系统阐述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水环境破坏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得出结论:福建生态环 境突出,是我国11个 具 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本省水环境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福建水环境总体较好,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最后指出水环境形势严峻的几个方面。
2005, 21(2):76-78.
摘要:介绍了运城市解州镇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地下含水介质特征、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分析了该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及特征。针对出现的地下水水质污染和恶化 的现状,提出了防治措施:控制开采量和开采地段,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地下水监测和 水环境保护工作。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