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1(4):1-3.
摘要:概述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发展历史;指出污水回用和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是MBR在我国推广应用的重要方向,总结MBR在我国污水回用和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对阻碍MBR推广应用的因素进行简单讨论,对MBR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5, 21(4):4-7.
摘要:以河流水质为目标对城市污水系统进行集成管理,是改善河流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国际水协会河流水质1号模型(RWQM1),该模型采用与标准活性污泥模型类似的描述方式,用化学需氧量作为有机物度量描述有机物与营养物,选择表征碳、氢、氧、氮、磷循环的水质成分和模型状态变量,描述河流中好氧与缺氧条件下物质的循环变化过程。该模型可直接与活性污泥模型相连接,用于集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规划与监视控制。
2005, 21(4):8-10.
摘要:WASP6是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发的最新的Windows版水质模拟软件。应用WASP6对汉江襄樊段现状水质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的水质指标包括:BOD5、NH3-N、DO,并用2001年实测值对水质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BOD5、NH3-N、DO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7%、11.0%和5.6%。WASP6应用于汉江的水质模拟能够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2005, 21(4):11-14.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黄柏河下游平湖水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得出:黄柏河污染主要因子有五大类,其中富营养化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油及有毒物质污染。分析结果系统整体地认识和评价了黄柏河下游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性质,根据此结果提出改善黄柏河下游水污染现状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
2005, 21(4):15-17.
摘要:通过分析湟水流域水源地的地貌、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指出水源地存在水土流失、森林减少、草地退化、人类活动增加、水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流域水源地的对策:尽快制定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依法治水、管水,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 21(4):18-21.
摘要:利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得到的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质量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pH值5.0,时间1h,温度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g/g。对菌种吸附低温水体中两种重金属离子时pH值变化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证明该菌可以有效地去除低温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
2005, 21(4):22-25.
摘要: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污水水质相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言,仍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排放不当仍然是水体污染源。节水减污的再生水利用是达标污水的主要出路之一。分析了再生水利用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达标污水出路的总体思路;重点讨论了达标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利用相适应的输配水管网设计,直接排江、排海处置,河口处置,区域或地域通道转移和设计等技术对策与措施。
2005, 21(4):26-29.
摘要:研究磁场对2株已知高效除铬菌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以及厌氧生物处理系统(ASBR)中添加磁粉对合成含铬废水和实际含铬电镀废水的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磁场强度为6.0mT,磁场对微生物作用4h后,表现出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尽管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比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差,Cr6+、总铬、CODCr达标时间延长了3~5h,但在磁场条件下,厌氧污泥系统处理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至达标排放所需时间分别较不加磁场条件下提前约1h和2~3h。
2005, 21(4):30-33.
摘要:分析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危害,从替换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3个方面对国内外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5, 21(4):34-36.
摘要:结合水利部水文局“河流水质水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对水质采样频率确定、水质模拟及预测、分量水质评价、动态纳污能力评价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中采取的方法、技术路线和获得的结论进行了综合介绍;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2005, 21(4):37-41.
摘要:对安徽省淮河蚌埠闸以上干流2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用偏差分析的方法,研究确定水质常规监测采样频率的方法。对1998年以来淮河蚌埠闸以上干流和颍河干流安徽段7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常规监测数据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并对1998年以来的12个监测断面水质常规监测数据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确定水质常规监测采样频率的方法。
2005, 21(4):42-46.
摘要:在多点源影响条件下,结合河流水质空间变化规律,根据地质统计学中构造变量空间统计结构的方法,利用迭加原理,建立点污染源对河流水质影响的评价方法。在该方法中,水流断面流速不作为参变量出现。实例研究表明,在流速实际测验精度不能满足经典水质模型的条件下,该方法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005, 21(4):47-51.
摘要:以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沙颍河为研究区域,在现有水质监测站网和监测频次的基础上,结合水量变化过程分析水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分质水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以研究区域的水质、水量和污染源资料建立水质模型(Mike11-WQ),用模拟的水质过程与实测水量结合评价分质水资源量;对比逐日水质资料与不同监测频次(每月1次和每旬1次)的实测水质资料,分析分质水量评价的精度与可行性;通过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与比较,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2005, 21(4):52-55.
摘要:依据一维水质模型,估算动态纳污能力、预测污水对目标河段水质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石头埠段为例,针对河段内淮南市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在不同的上游来水条件下,计算闸控支流污水的最大允许下泄量;预测污水团到达水源区的浓度。
2005, 21(4):56-59.
摘要:对淮河淮南、蚌埠段4个水功能区不同流量级条件下进行纳污能力计算,分析各水功能区的污染状况,结合相应河段污染物现状入河量,提出不同流量级情况下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及入河污染物削减量。
2005, 21(4):60-62.
摘要:以浙江省北部典型小城市——长兴县为例,阐述长兴城市化和水环境的现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运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化和水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耦合,借助GIS软件supermap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分析水体有机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2005, 21(4):63-66.
摘要:分析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现状,认为公众参与机制是流域统一管理革新的必要保障,提出流域管理的理论依据为市场信托理论、环境公共财产理论、环境权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探讨公众参与机制在流域管理中贯彻实现的两种主要途径:流域委员会制与董事会制。
2005, 21(4):67-70.
摘要:分析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采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潜,开发非常规水源。在水源调配方面,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水,其次为地表水,最大限度地涵养地下水。增加环境用水,加大工业、生活、农业的节水力度,提高水价。在进行水资源分配时,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和必需的生态环境用水,对经济用水实行以供定需,在经济用水内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形成以本流域供水为主,外流域调水为辅,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相结合的综合开发网络,实现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兼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5, 21(4):71-73.
摘要:分析了氯离子的干扰机理和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COD质量浓度的方法原理,进行了氯离子消解时间实验,提出了测定COD质量浓度的方法:先不加硫酸银,只加重铬酸钾和浓硫酸,加热0.5h后取出,冷却5min后加入0.3g硫酸银,继续加热回流1.5h,测定总的表观COD质量浓度值,经氯离子表观COD质量浓度校正后,测定高氯离子水样中低浓度COD质量浓度值。该法能较准确的反映水样的COD质量浓度,且结果重复性好,无污染,成本低,是值得推广的清洁分析方法。
2005, 21(4):74-78.
摘要:阐述海南省社会经济用水状况典型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工业、农业以及建筑业等供、用、耗、排水特征;在调查所得的社会经济参数、年取用水量等资料的基础上,计算分析现状水平条件下不同行业的供用水量指标;指出海南省社会经济用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