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1(6):1-3.
摘要:主要阐明流域安全的必要性,认为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目标进行释义。探讨维护健康长江与促进流域安全的相互关系,认为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目的。提出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5项主要任务,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维护健康长江和流域安全的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图。
2005, 21(6):4-10.
摘要: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5, 21(6):11-14.
摘要:基于水文学和生态学原理,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河流生态 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优、中和差三个等级。并以华北地区河流——潮白河为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2000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分为052,即潮白河处于中等健康状态。
2005, 21(6):15-18.
摘要:阐释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程。对流域、地区和城市的研究,从局部领域到生态、经济系统,继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直观的常规趋势法,发展到目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能对整个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法。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未来研究趋势,认为它将更多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特殊区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向着广域和局部的两极化发展。
2005, 21(6):19-22.
摘要:基于立足全局的系统观,应用模糊可变集合,建立水质评价模型,把水质评价由定性转化为定量。该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与水质相关的各个研究指标处于级别区间的隶属度、相对隶属函数,并根据指标重要性进行二元比较与量化,从而合理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实际水质等级的级别特征值计算,对北京永定河水质进行了模糊可变集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应用性。
2005, 21(6):23-26.
摘要:根据2004年4月调查结果,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期蓄水后水体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平均为0083?mg/L、156?mg/L,其中总溶解性磷比例介于32%~82%,总溶解性氮为72%~95%。总磷浓度受蓄水的影响较大,坝前区总磷浓度在蓄水后显著降低,ρ(N)/ρ(P) 值提高。由于氮、磷营养盐浓度偏高,库区水体在二期蓄水后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营养盐浓度对不同类型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蓄水后长江干流为贫营养和中营养状态,而部分支流回水段已达到了富营养化程度,存在潜在的水华爆发现象。
2005, 21(6):27-30.
摘要:对基于固体通量理论的二沉池一维动态模型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二沉池一维动态模型大致可分为两类:考虑通量约束的模型和考虑弥散作用的模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有较大影响的模型。对模型中污泥重力沉降速率表达式、弥散系数、模拟过程中二沉池的分层数以及污泥混合液导致的密度流及短流进行了较详尽的讨论。最后,对二沉池一维动态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2005, 21(6):31-33.
摘要:使用先分类后比较的方法,提取南京市1994~2002年间水域变化信息,通过分析1994年和2002年的TM影像光谱特点,发现TM多数波段中水体与居民地的阴影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实验证明水体信息具有TM2+TM3>TM4+TM5的特点,再辅以适合的阈值(1994年的TM5<30,2002年的TM5<35),可以将水体信息区别于其他所有的地物息。用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构建水体提取模型,自动提取两个年份的水域面积,并对近10年的水体面积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南京市水域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
2005, 21(6):34-36.
摘要:分析大连沿海地区中小流域水资源系统的自然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利用汛期排泄入海的大量地表径流,可缓解大连地区供水矛盾.探讨在沿海独立入海流域实施地下水人工调控的内涵,包括必要性、可行性及技术要点等,结合旅顺区三涧堡地下水库实例进行了论证。
2005, 21(6):37-40.
摘要:福州市中心城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地下热水需求不断增长且无计划的强烈开采状况下,大部分自流泉已消失,地下热水水位已成明显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从开采量及热水水位时空分布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第四系热储层及基岩热储层中水位的动态波动特征及漏斗展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地下热水位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不同部位波动幅度各异;多年的开采,已使得地热水位在持续性下降,漏斗中心水位在逐年加深,热资源在逐渐流失。指出加强地热资源开采量监控及建立比较完善的地热资源管理系统的迫切性,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05, 21(6):41-44.
摘要:叙述邢台市地下热水资源状况,如地下热水埋藏条件、盖层、热储层、热源、水源等,分析了地下热水资源的形成原因。根据调查资料和计算成果,评价邢台市地下热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热水利用后尾水排放引起的热污染,以及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2005, 21(6):45-48.
摘要:通过对高台县水资源现状分析,指出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种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①开发地表水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方案;②开发地下水为主的水资 源配置方案;③地表水、地下水兼顾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地表水地下水兼顾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既兼顾了高台县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又保证了黑河正义峡下泄流量,因而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2005, 21(6):49-52.
摘要:应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方法及概率法对邕江三个水质监测站的系列监测资料进行水质时空趋势分析,得出:①邕江水质为有机污染型并呈逐年下降趋势;②上游的南宁站水质 优于下游的豹子头、蒲庙两站,为Ⅱ~Ⅲ类水;③豹子头、蒲庙由于受上游南宁市区5大排污口影响,水质较劣,分别为Ⅴ、Ⅳ类。对排污口形成的污染带水质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邕江水资源保护措施。
2005, 21(6):53-55.
摘要:通过计算水资源贫度值的大小,结合降水特性、水质状况和取水比例3个无量纲参数,综合分析了1991~2002年桂林市区水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得出产生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分配不均匀和水量不足,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2005, 21(6):56-58.
摘要:简述传统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南京市秦淮新河生态护坡工程,该工程结构是在平台上坡铺设草皮,平台下坡采用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中预留供植物生长的小孔.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对生态护坡与传统混凝土护坡进行了比较,探讨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2005, 21(6):59-62.
摘要:石河子南部低山区基岩裂隙水水质较差,导致该市区南部地下水深埋带水质矿化度偏高。通过对石河子市区40年来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分析,指出南部高矿化水可能会因过度开采而引发市区水环境的改变,建议增大地表水对市区地下水的补给量,以优化该市水资源配置。
2005, 21(6):63-65.
摘要:通过对运城盆地高氟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确认高氟是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富含氟化物的包气带土体、碱性的地球化学环境及独特的水文地质构造确定,并详细地揭示了区内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
2005, 21(6):66-68.
摘要:太原市兰村泉域是山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泉域,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加大,泉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甚至干枯,同时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水体污染范围在扩大,污染程度有所加重。通过对兰村泉域地下水污染的分析,指出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影响该区地下水的主要因素,为保证兰村泉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泉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及对策建议。
2005, 21(6):72-74.
摘要:进行EM富集培养试验、EM挂膜试验和利用EM进行生物膜法降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填料和复合培养液混合培养,EM附着在填料上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在室温30℃以上、曝气充分时,凹凸棒土填料和蒙脱石填料能在10?d左右快速挂膜;采用SBR方式运行,利用凹凸棒土挂膜填料、蒙脱石挂膜填料对生活污水进行生物降解,出水CODCr去除率达80%~90%。
2005, 21(6):75-79.
摘要:对超临界水的性质,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和综述。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含芳香族有机废水,随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及停留时间的延长,苯酚去除率提高,在很短的停留时间内,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6%以上。超临界水氧化法对废水中的乙酸,去除率最高可达99%。最后,指出了目前超临界水氧化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5, 21(6):79-83.
摘要:应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存在人的有限理性、水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市场竞争不充分、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违规成本过低等原因,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水质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水用户减少污水处理投资。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资源水质管理道德风险基本模型,得出了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水平、水价和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水平解。建立在道德风险环境下的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投资水平决策模型和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投资水平决策模型,得出了水用户的污水治理投资水平解和道德风险表示形式,以及供水公司的水质检测投资水平解。对两个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降低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水质管理道德风险的措施:加强水质检测投资,完善监督机制;完善水权市场;制定适当的惩罚条款;建立水用户的用水信用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污水治理技术水平。
2005, 21(6):84-87.
摘要:从1993年开始,一直由政府承担的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10多年,实施了60多个治理项目,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但滇池的富营养化没有明显改善,水质恶化仍在继续。为改变现状,提出一种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优越性的一种投融资模式—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它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治理的投资结构,解决政府缺乏资金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外国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滇池污染治 理运作效率;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前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BOT模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模式,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结构的完善、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功效。
2005, 21(6):88-89.
摘要: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要因地制宜,总体目标的实现应该分阶段进行。用灰色理论进行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2010年节水潜力为1030亿m3,2020年为1381亿m3。灌区节水潜力有:采取工程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开采浅层地下水、改进地面灌溉方式、发展灌水技术、提高灌区节水灌溉管理水平等。
2005, 21(6):90-92.
摘要:综述了新疆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引起的灌区内土壤盐渍化、灌区外大河与湖泊干涸、土地沙化、植被退化以及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角度提出了防治生态环境劣变的基本对策:①降低地下水位,预防和消除土壤次生盐渍化;②建立有实权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③开源节流,以节流为重,建立节水型社会;④开展全疆补充性的地方病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