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3(3):5-8.
摘要:运用学习率自适应动量BP算法建立了吉林西部地下水埋深人工神经网络模拟预测模型。首先利用自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网络输入输出样本,而后应用“试错法”确定隐含层节点数,最终建立了6∶10∶1的ANN地下水动态模拟预报模型,最后应用VB语言依据改进BP算法编制计算程序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模型检验可知该模型模拟和预测精度均较高,完全可应用于地下水位动态预报。2002年以后的预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应及时加以控制。
2007, 23(3):11-13.
摘要:研究陕西省渭河流域地表水质时程和流程,对陕西境内上下游2个主要控制断面的近20年水质指标时程演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渭河干流13个控制断面9个监测指标的流程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表明:从时程上看,渭河流域水质呈严重恶化态势,各分析指标都不同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从流程上看,渭河在进入陕西时水质状况较好,而在咸阳和西安地段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众多指标严重超标,水质量极差,受人类活动和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渭河流域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水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2007, 23(3):14-16.
摘要: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反馈网络(Hopfield网络)建立了水质综合评价模型,用大型工程计算软件matlab的工具箱中提供的函数进行计算,得到水质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和运用BP网络法、灰色聚类法及单一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其评价结果也令人满意。Hopfield网络模型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具有简单、直观,且容易实现的优点。
2007, 23(3):17-19.
摘要:考虑生态与环境影响,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量化,与经济效益一同构成水资源调度的目标,建立了多水源、多用户的缺水城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与一般的水资源调度模型相比,该模型更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模型在北方缺水城市——山东省枣庄市得到了应用。
2007, 23(3):20-23.
摘要:选取影响水资源最重要的两个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分阶段和整个系列研究其变化特点及其与沧州水资源变化情况的相关性,得出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影响沧州水资源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7, 23(3):24-26.
摘要:基于内陆河流水量遵循增长—顶峰—衰退—消失过程的演变规律和延时变化关系,结合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因水量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了评价河流健康状态的水量演变指标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分别处于病态、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2007, 23(3):27-29.
摘要:通过对临沂市水功能区基本情况的分析和对一维S-P水质模型的概化,建立水体中污染物的排放与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关系,在给定的功能区现状的和规划的水质目标、设计水量、水质背景条件、排污口位置及排污口排放方式的前提下,定量分析计算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水功能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7, 23(3):30-32.
摘要:以太原二电厂阳坡沟粉煤灰场为例,建立灰水中污染物在土壤包气带的垂直迁移规律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可知,灰水污染物F-和As垂直入渗到达含水层中的浓度与包气带土壤渗透系数、吸附分配系数的关系均呈线性关系,灰水污染物F-到达含水层时的浓度与包气带土壤厚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污染物As的浓度与包气带土壤厚度的关系呈多项式曲线关系。
2007, 23(3):33-35.
摘要:介绍灰色理论建模原理和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并以实例(长治市1997~2004年灌溉用水资料)建立了灰色GM(1,1)预测模型,运用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以及关联度检验3种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其模型的拟合精度达95.3%。用所建立的模型对长治市2005~2012年农灌需水量进行了外推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灰色模型用于农灌需水量预测,符合其灰色特性,通用性好,并且所需数据少,计算量适中,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2007, 23(3):36-39.
摘要:介绍了粉煤灰处理废水的物理化学特性,指出利用粉煤灰作为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剂或混凝剂,可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并以印染、造纸、焦化、含重金属、含氟、含磷等废水处理为例,对粉煤灰在我国废水处理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2007, 23(3):40-43.
摘要:综述水资源安全的定义、水资源安全的度量和水资源安全对策。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安全度量指标(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资源承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水贫困指数)的运用及其优缺点;水资源安全对策(水资源的安全管理与安全保障)研究概况。认为在以下方面仍需加强研究:完善水环境安全概念,定量评价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实现水资源最佳配置,运用虚拟水战略实现我国或我国局部地区水资源安全等。
2007, 23(3):44-47.
摘要:对武汉远郊、城乡结合部和市区3种环境中6个湖泊的水、界面水、沉积物和生物(鱼)进行调查采样,用离心机离心出沉积物中的孔隙水,用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汞含量测定。以土壤—水—界面水—孔隙水—沉积物—生物为轴线,探讨了汞在研究区土壤—沉积物系统、湖水—沉积物系统和湖水—界面水—孔隙水系统中的分配以及湖泊鲢鱼肉中汞与沉积物和水中汞的关系。建立了武汉城市湖泊汞的迁移、富集理想模式:湖泊水汞经悬浮物吸附沉淀而富集于沉积物中,沉积物中汞经化学转化传输给孔隙水;存在于悬浮物中的界面水汞,经解吸附后向湖水扩散而产生二次污染。湖水汞被鱼吸收而产生生物富集。从而得出湖水—界面水—孔隙水—沉积物、湖水—鱼的两种富集机制。
2007, 23(3):49-51.
摘要:通过对辛安泉的泉水动态分析,获得了泉流量衰减变化的趋势。在岩溶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学相关模型对辛安泉的流量与大气降雨和人工开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泉流量与大气降雨的延迟、滞后效应,分析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降雨的持续减少和80年代中后期人类的强烈活动,是造成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同时采用数学相关模型对辛安泉流量进行适时预测。
2007, 23(3):52-55.
摘要:以洋河水库2001~2005年的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等8项环境理化指标与藻类叶绿素a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磷、水温、pH值和透明度与藻类叶绿素a呈显著相关,其中总磷和水温是洋河水库富营养化限制性因子。根据2003~2005年水库监测资料,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水库藻类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运用该回归方程,计算水库2001~2002年藻类叶绿素a变化情况并与实测值作比较,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基本预测洋河水库藻类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
2007, 23(3):56-59.
摘要: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深圳市4种水体的有机污染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深圳市甲水库主要表现为内源污染;深圳市乙水库主要表现为外源污染;大沙河和校园池塘既有内源污染又有外源污染。有机污染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沙河、校园池塘、甲水库、乙水库。
2007, 23(3):63-66.
摘要:改进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CMCBR)是在普通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引入导流板,使填料在全池循环移动,消除了普通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死角。在CMC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试验中,研究了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了容积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冲击负荷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在填料填充比例为50%(体积比),进水COD质量浓度为320~55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h的条件下,出水COD质量浓度小于100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稳定。
2007, 23(3):67-69.
摘要:采用预处理?加压曝气生物氧化工艺处理香兰素生产废水。反应器在200kpa压力条件下,COD容积负荷率达5.5~8.0kg/m3·d,进水COD质量浓度为2000~2500mg/L,反应时间为8~10h时,处理后的出水COD质量浓度小于100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还对加压曝气生物反应器原理、工艺流程、运行参数、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2007, 23(3):70-73.
摘要: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采用先进的DAT-IAT工艺进行冬季和夏季的实际运行效果比较,并就DAT池和IAT池在运行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对BOD的平均去除率在96%以上,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在75%左右,均能保证出水达标,对于BOD和COD的去除效果冬季和夏季无明显差别,对SS的去除效果冬季略优于夏季,DAT-IAT工艺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污水处理厂DAT池过高的BOD去除率对后续的脱氮除磷效果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处理效果的原因主要为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不充足,水质水量变化大,且ρ(BOD)/ρ(COD)值偏低,不利于生化处理。此外,DAT池的非限制性曝气工艺不仅使BOD在DAT池中过度消耗,影响后续处理,而且浪费能源,建议减少DAT池曝气时间或调整DAT池运行参数。
2007, 23(3):74-76.
摘要:对北方某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过程及饮用水体中的4种卤乙酸质量浓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体中只存在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其中三氯乙酸所占比例较大,为52%~90%;常规水处理工艺对二氯乙酸有较为明显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15%以上,而对三氯乙酸没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但总体而言其对卤乙酸有10%左右的去除率;预氯化对卤乙酸的产生起主导性作用,该处产生的卤乙酸占整个氯化过程产生的卤乙酸总量的60%以上,因此常规工艺有必要从预氯化工艺着手加以改进,来更好的控制卤乙酸的产生量。
2007, 23(3):77-79.
摘要:利用天津某钢厂的工业废料——盐酸酸洗废液、铁屑和含铝矿等为原料,合成了具有不同摩尔比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氯化铝铁(简称PAFSC),采用Zeta电位测定法分析了产品在其水解溶液中的带电情况,并通过絮凝实验对絮凝剂的絮凝机理作了初步分析。通过处理模拟水样,与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PAFSC具有较高的除浊能力,对开发研制高效、稳定、价廉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提供依据。
2007, 23(3):80-82.
摘要:对产自辽宁某地的钙基膨润土通过不同程度的改性处理,用于处理染料废水,比较了不同改性后的膨润土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处理效果最佳的是柱撑酸化膨润土,其对染料废水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色度去除率可达95%以上。
2007, 23(3):83-87.
摘要:论述了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建立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体系。以北京市公共生活用水的定额管理实践为例,初步建立了以MIS/GIS为基础的北京市公共生活用水需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系统由数据编辑、用水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多种统计分析、用水定额模型、需水预测模型、节水评价模型、水价敏感度模型、报表输出等主要功能组成。系统界面友好,多种报表输出,预测数据易于输出到商业化软件中,数据统计方便,系统扩展性好,可以为北京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和配置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007, 23(3):88-91.
摘要:从节水技术、用水管理、经济政策、种植结构、水价调节和用水户参与等方面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在介绍我国农业节水发展水平、主要途径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从水的有效利用率、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和喷、微灌占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节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对江苏农业节水现状、成绩和存在问题的诊断分析,指出江苏省今后农业节水的工作重点。
2007, 23(3):92-94.
摘要:从研究城市规划的地位、方法、内容及其实施出发,探讨深圳水问题的解决之道,提出从源头解决城市水问题:①确立城市规划的统筹地位和规划编制的涉水内容要求;②提出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恢复三大战略和实施策略;③加大公共政策的研究力度,注重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