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3(4):6-9.
摘要:对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管理模型的一般结构进行了描述,重点介绍了国内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管理模型及其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评述。分析了联合管理模型中存在的不足,并就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个人看法。
2007, 23(4):10-14.
摘要:利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瓦埠湖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氮的组成特征。结果显示:瓦埠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293~874mg/kg,平均为470mg/kg,总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在沉积物的提取磷中铁结合态磷为主要赋存形态;铁磷、钙磷、铝磷的相对百分含量指示出该湖泊的磷源自污染较少的区域。瓦埠湖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为208~464mg/kg,平均为265mg/kg,氮的主要组成为有机氮,有机氮、有机指数等显示该湖泊属于清洁类型,未遭受污染。瓦埠湖流域的社会与自然状况的调查结果、湖泊底泥的有机碳氮比等均表明湖泊营养物质来自面源,各指标含量在空间分布的特点与相关性的差异,说明了物质沉积存在重力分离与水动力作用的过程。
2007, 23(4):15-17.
摘要:利用传统手段与环境同位素技术结合的方法,以水源地建设为例,分析研究了张掖盆地东段地下水资源的可更新性,揭示了水源地及其外围地下水含水层系统之间的补、径、排条件,初步分析了地下水水流系统,由此得出结论: 深层承压水越流补给浅层水,同时也是泉水的主要来源。
2007, 23(4):18-22.
摘要:阐述了水生植物的定义、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修复的研究现状、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过程中的净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植物选型和群落配置、温度、透明度、污染物浓度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效果。
2007, 23(4):23-25.
摘要:利用三氯化铁絮凝剂和沉水植物苦草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缺点,复合应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可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为水生植物早期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水生植物可保持和加强三氯化铁絮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并降低水体的总氮浓度。
2007, 23(4):30-32.
摘要:运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征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蚌埠段近20年来的水质演变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蚌埠段水质变化主要分为缓慢恶化(1983~1988年)、加速恶化(1989~1996年)和逐渐改善(1997~2003年)三个阶段,其中工业污染是影响水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2007, 23(4):33-36.
摘要:以塔里木河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方法对污染程度、水质类别、分类界限等多层次、多因素的模糊边界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将相对隶属度应用到河流水质模糊评价中,克服了以往用单一绝对数据进行水质类别划分的缺点,能比较科学、实际、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对地表水的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2007, 23(4):37-39.
摘要:根据长春市资源形势,强调了周边地下水水源对长春市城市解决应急供水的重要作用,提出了4种情形下的应急供水方案,并结合饮马河中游地下水源地实例对方案进行了论证。论证的重点在于长春市城市遭遇供水危机时应急水源保障长春市城市供水的可持续时间,论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开采模式下,应急水源地可以向长春市提供相当可观的应急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水危机。
2007, 23(4):40-43.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实验装置模拟渭河渗滤系统,研究了含有硝态氮污染的河水以及苯胺污染的河水在渭河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净化机制,得出: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污水有很大的净化作用,其净化机制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100%;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和苯胺共存的污水也有很大的净化能力,其净化机制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对硝态氮和苯胺的去除率均达到100%。最后定量研究了二者在河流渗滤系统中净化程度。
2007, 23(4):44-47.
摘要:概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在综合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看法的基础上,对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区别,提出了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框架。最后,应用理论框架,对国外2个典型流域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与经验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2007, 23(4):48-51.
摘要: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80~200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水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是影响生活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将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将继续驱动生活用水增长;由于水资源非常贫乏,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节水技术水平和节水意识等是非常重要的。
2007, 23(4):52-55.
摘要:根据城市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建立镇江市社会经济—水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模型,对镇江市1999~2004年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江市社会经济—水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好,但水环境质量略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表明如果能够在政策上保持有效的社会经济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镇江市社会经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在2006~2010年将逐年增长。
2007, 23(4):56-58.
摘要:对基于GIS的滩涂资源与围垦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目标、空间信息数据库等的设计及系统的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利用GIS具有的高效空间数据管理和灵活的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的特点,进行基于C/S和B/S两种结构的浙江省滩涂资源与围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实现滩涂资源信息查询、数据维护和可视化管理等多种功能。
2007, 23(4):59-61.
摘要:通过对太湖流域地理要素分布特点研究,提出1∶5万太湖流域地理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完成1∶5万太湖流域河流、河段信息及其他地理信息编码,建立了太湖流域地理数据库,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过程模拟和决策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2007, 23(4):62-64.
摘要:根据太湖湖盆取土区的自然地理和水环境,论述了湖盆取土对湖体生态将造成较大冲击,强调湖盆取土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取土后的生态修复和补偿措施是取土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最后给出生态维护技术原则和建议。
李朝霞 ,
2007, 23(4):65-68.
摘要:在研究地处西藏东南部的尼洋河区域特征、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本区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2007, 23(4):69-72.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内曝气量与污水流量、反应器设计高度、主副腔过流面积的关系,膜外污染错流临界流速与抽吸压力及主腔宽度的关系,膜管内污染的临界速度与膜管径、膜壁吸力的关系,并得出采用化学方法消除膜污染的原理。
2007, 23(4):73-76.
摘要:从一体化完全自养脱氮工艺的反应机理、参与生化反应的微生物种群及其特点和一些试验结果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生物脱氮方面的最新理论和试验成果,提出了一体化完全自养脱氮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
2007, 23(4):77-81.
摘要:介绍了纳米TiO2的光催化机理,讨论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近年来的改进手段。概述了光催化技术在处理含油废水、含药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废水、表面活性剂废水、重金属污染物废水等方面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在废水处理中还存在阳光效率低、回收再利用困难、降解效率有限等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2007, 23(4):82-84.
摘要:采用CaO+KH2PO4工艺对焦作市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该工艺的除氟机理和最佳设计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aO+KH2PO4工艺应用于当地高氟水的水质处理中,CaO/KH2PO4=0.4/0.625为最佳的药量配比,即针对氟质量浓度为1.75mg/L的地下水,每吨水最佳投药量为:CaO/KH2PO4=0.8kg/1.25kg。
2007, 23(4):85-87.
摘要:利用零价铁的还原性质,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硝基苯先还原生成亚硝基苯,然后再进一步还原成可生物降解的苯胺。实验得出在室温和酸性条件下,控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0~7.5,Eh值在-172~-266mV之间,可使硝基苯的还原率达到97.4%。
2007, 23(4):88-90.
摘要:分析了现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所存在的问题,试验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的内部水力特性对其进行改造,以畜禽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创造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条件,并实现了同一反应器内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同步进行,改造后系统pH值下降速度减缓,反硝化效率提高,最终出水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分别降低了39%和38%。
2007, 23(4):91-94.
摘要:考察了生态混凝土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中试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对TN、TP、CODMn、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1%、53.8%、22.9%、55.5%,对总藻毒素和胞外藻毒素的去除率在27.4%~38.9%之间。通过生态混凝土可使水体的富营养状况有所降低,水质等级有所提高,对富营养化水源地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