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4(1):1-5.
摘要: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滞后性、复杂性等特点,不易控制和治理。围绕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来源、分类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概括。国外对于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问题研究较多,但是不够系统,国内则基本未见报道,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2008, 24(1):6-11.
摘要:提出了一种“社会经济安全”的量化方法(SD方法);将需水量预测方法和社会经济安全量化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了社会经济安全条件下的需水量预测模型(SSWDP模型);列举了在郑州市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建立的SSWDP模型可以较客观地分析社会经济安全状况及影响因素,确定社会经济安全条件下的区域需水量,为区域发展规划、供水工程规划以及节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08, 24(1):12-15.
摘要:分析了1963~2005年肥城矿区40多年的水位和水质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四灰含水层呈疏干趋势,水质表现为HCO-3、Cl-、K++Na+减少,SO2-4、Ca2+增加;五灰与奥灰含水层水位呈波浪式升降,水质表现为Ca2+增加,其他离子变化不明显,二者动态特征基本一致;而引起此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大气降水、地质构造等。结合其他水文地质资料,该动态研究可以用来估算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量及更新速率,判断发生的水化学作用及速度,推断含水层水力联系方式及程度等。
2008, 24(1):16-19.
摘要:对我国南方岩溶区典型地下河——官村地下河的降雨量、流量和钾、钠、钙、镁、氯、重碳酸根、硫酸根以及硝酸根离子的浓度进行了两年多的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型;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在雨季大于旱季;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在雨季浓度降低;钾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的变化没有规律,这些离子浓度的变化受到稀释作用、淋滤作用或岩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控制。与20世纪80年代的离子浓度相比,只有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有明显的升高。地下河的水质虽然未超标,但探讨地下河主要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及原因对保护岩溶含水层是非常必要的。
2008, 24(1):20-22.
摘要:根据水域开阔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水动力特征,建立了加入扩散项的湖泊移流模式,分析了污染物对流输移、降解作用、扩散作用对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静风条件下,对流输移、降解作用是湖泊水质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扩散作用对湖泊水质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居次要地位。但当排污流量较小且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扩散作用对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湖泊水质空间分布精确预测时,应综合考虑对流输移、降解及扩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008, 24(1):23-26.
摘要:分别研究了水网藻在人工培养液培养下,微藻在以湖底泥为营养源培养下,藻代谢总糖浓度与溶液中总氮浓度、总糖与总磷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两均呈现一种反向变化关系。氮、磷是藻的重要营养组分,其浓度增高,有利于促进藻生长,伴随着溶液较低的糖浓度。在严重氮、磷限制条件下,藻的蛋白质合成可能停止,但细胞外多糖的生产仍以较高的速度进行,从而导致溶液总糖浓度的增加。
2008, 24(1):27-30.
摘要:针对山丘坡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构建梯田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装置对梯田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CODCr、NH+4-N、TP的进水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在182.3~286.7mg/L、32.91~59.28mg/L、1.23~3.05mg/L时,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52%、80.5%、96.16%,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低于30mg/L、10mg/L、0.1mg/L;湿地基质中硝化菌、反硝化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万~420万MPN/g、30万~1860万MPN/g。与常规人工湿地相比,梯田式人工湿地具有较强的污染物去除能力,特别是具有高效的脱氮除磷效果。
2008, 24(1):31-33.
摘要: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城市水资源再生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将模型用于西宁市水资源的规划中,通过模型模拟和运行方案,对西宁市水资源再生回用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污水回用的增大,将增大城市供水量,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SD模型能够模拟不同设计方案下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2008, 24(1):34-38.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特点、成因,借鉴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经验,从理论上对控制农业污染的补贴政策进行了阐述,着重从正外部性行为的补贴、对减少负外部性行为的补贴及产品价格补贴等方面,对补贴对象、资金来源和补贴额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选择北京市重要水源地的潮河流域(密云县境内)为政策设计示范区,估算了对农民环保行为给予补贴、补偿的额度,提出本区以鼓励扶持引导为主、收费惩罚为辅控制削减农业污染的经济政策构想,对政策的经济、技术及制度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
2008, 24(1):39-41.
摘要:河流水环境容量传统一维计算方法,存在初始假定条件下计算河段全程水质超标和排污口断面污染物混合浓度超标幅度过大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考虑设计河段水质达标比例、设计断面水质超标幅度和设计河段计算单元长度的计算方法。以计算河段沿程污染物平均浓度达标为条件确定设计河段水质达标比例;借用稀释度理论方法确定设计断面水质超标幅度和设计河段计算单元长度。作为实例,对广西左江的某河段进行计算分析,容量计算安全性得以提高。
2008, 24(1):42-44.
摘要:分析了党河水资源形成和演化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为保证党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强化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生态型低耗水产业,并尽快实施引哈济党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8, 24(1):45-48.
摘要:介绍了基于层次决策分析的河流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在河流水文评估、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和生物评估4个单项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以河流生态功能综合指数为目标、4个单项因子为准则、5个等级标度为决策标准的层次递阶模型,应用模型进行了河流综合评价的两种情景分析。
2008, 24(1):49-51.
摘要:提出了一种对多项指标都能普遍适用的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的逻辑斯谛模型,将人工鱼群算法应用于逻辑斯谛曲线模型中的参数优化,并用优化后的逻辑斯谛曲线模型对湖泊富营养进行综合评价。对我国5个湖泊富营养化实测数据进行评价实例研究,并与其他多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008, 24(1):52-54.
摘要:通过驯化培养,从含苯胺的管道污泥中分离出1株高效苯胺降解菌7#,在苯胺质量浓度低于5500mg/L的普通培养基中均可生长。7#菌株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0℃,经低温驯化后,10℃和30℃时对苯胺的降解率接近,最适pH=7.0,当苯胺质量浓度在400mg/L以下时,对该菌不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在苯胺质量浓度200mg/L的无机盐溶液中,10℃下培养60h可使苯胺降解率达89.14%,降解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经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
2008, 24(1):59-62.
摘要:从长江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最优功能菌株JD1,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琼氏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junii)。该菌株最高可耐受质量浓度600mg/L的乐果,降解乐果的最适温度为32℃,在30~37℃的广泛温度下仍生长良好,最适pH值为7.2左右,具有广泛的pH值生长范围(pH=5.5~9.0)。研究发现,装液量、接种量对菌株的降解有明显影响。装液量由3/10调整为1/5时,JD1对质量浓度100mg/L的乐果降解率从21%提高到51.54%。试验表明,该菌株可以在质量浓度高达2400mg/L的苯酚中生长良好。
2008, 24(1):63-64.
摘要:对粉末状骨炭的除氟性能进行了多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状骨炭的吸附容量与原水中氟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吸附等温式符合Freundlich公式。骨炭吸附容量受骨炭粒径、pH值、水温及水中其他离子的影响,骨炭粒径还会影响吸附反应的速度。骨炭采用5%的NaOH溶液再生,再生效果良好。
2008, 24(1):69-71.
摘要: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的水质测量仪器,具备在线、连续、实时的测量能力,在现场或野外进行水质在线监测时,直接沉入待测水体的不同深度,快速识别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大部分有机污染物,获得连续、实时的水质数据,并能对多种水质参数进行同时测量分析,具有速度快、无污染、重复性好、精度高、维护量少等优点。在河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等处的水质预警预报系统中加以应用,可以成为水质污染事故早期预警预报的有效工具。
2008, 24(1):72-75.
摘要:引江济太工程的实施使太湖流域望虞河西岸的水环境问题更加凸现,引水期间大量污水没有出路,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污水的汇入使得引江济太工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区域控制的角度,以常熟市望虞河西岸地区为例,建立研究区域的感潮河网水量水质模型,提出相应的排水出路,对研究区域的截污方案进行研究。
2008, 24(1):76-80.
摘要:提出了利用水资源总量核实、可交易水资源量确定、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和生态环境用水保证5个基本环节构建西北干旱区城市水权交易机制的设想。通过各种制度措施的完善,利用水权价格杠杆刺激各用水主体节约用水,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环境用水,保护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08, 24(1):81-83.
摘要:针对无闸坝控制湖泊周围区域的缺水问题,考虑在湖中建设蓄水工程以解决干旱时期的农业用水。根据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大小确定工程的规模,分析工程实施后对防洪的影响。
2008, 24(1):84-86.
摘要:2003年6~9月杭嘉湖地区遭到了高温干旱灾害。为确保太湖的蓄水量和调蓄能力,及启动了“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满足了下游地区的用水量需要。运用大量资料对比,进行水量计算、水质分析,论述了太湖调蓄对杭嘉湖平原、嘉兴市河网蓄水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水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初步设想。
2008, 24(1):87-91.
摘要:从保护水源地和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的重要性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在水源地保护立法、管理体制、水源地保护现状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施进展。提出了从加强立法、规划,严控污染源,强化流域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对水源地进行经济补偿,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水源地保护教育等方面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以及加强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的预警体系的一些建议。
2008, 24(1):92-94.
摘要:对上海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提高科技手段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上海市地下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