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4(4):4-9.
摘要:基于人工湖设计的灵活性和后期的可调控性,运用三维水质模型,对人工湖设计方案进行水动力和水质富营养化的预测研究,通过定量计算得到最适的人工湖设计方案。以镇江金山人工湖为实例,对湖形设计、水调控措施等设计方案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计算模拟,在此基础上完善人工湖设计并制定长效管理措施,建议在不易暴发富营养化的时间段先行引长江水以降低初始营养盐浓度,从而控制叶绿素a浓度的增长。
2008, 24(4):14-17.
摘要:综合目前国外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以某河流水质的实测资料为背景,研究了待建水库水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得出定量的健康风险指标,为饮用水水源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饮用水源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姚超英 ,
2008, 24(4):18-21.
摘要:研究了在湍流水体中表面活性剂SDS、CTMAB、Tween20、Tween40、Tween60、Tween80对硝基苯挥发的影响。其规律表明:湍流(扰动)促进了硝基苯的挥发,原因是水体表面更新速度剧增和溶液的混合度增加;湍流强度和硝基苯的挥发速率常数成较好的线性关系,各线性方程的R2均大于0.97。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的挥发具有抑制作用,原因是硝基苯分子与表面活性剂胶束结合的几率增加和水体表面处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梯度的形成,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的挥发抑制能力的顺序为Tween>CTMAB>SDS;同类型Tween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硝基苯挥发的抑制作用与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呈正相关。
2008, 24(4):22-25.
摘要:为了克服传统BP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中的不足,利用双极性S型函数输出可为正或负的特性以及LM算法具有梯度下降法的全局特性和高斯-牛顿的局部特性,对BP神经网络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双极性S型函数的改进型LM-BP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将此网络模型应用于水质评价是有效的、可行的。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改进后的算法收敛速度较快,预测精度很高,为水质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08, 24(4):26-30.
摘要:针对上海城区中小河道沉水植被严重退化的现实,阐明了恢复沉水植被的重要性,初步分析了城区中小河道沉水植被恢复的瓶颈问题及可行性,以丽娃河和曹杨环浜生态治理为例进行个案介绍,为上海城区河道水质持续改善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市;城区河道; 沉水植被;水生态恢复
2008, 24(4):31-34.
摘要:对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与地表水污染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对南通市的河网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定量计算了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指标,据此分析了不同排污功能河流的景观格局特点:①就污染程度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为严重,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水质最好;②就河流污染物分布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不均匀,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最为均匀。这与实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城市河网景观格局是影响污染物分布、运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8, 24(4):35-39.
摘要: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水库流域为例,对流域内6条主要入库支流在不同雨强条件下的降雨径流和水质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同步监测,以COD和NH3-N为例,建立并验证了6个子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累积模型和降雨径流污染物冲刷过程模型,分析和比较了各子流域非点源污染强度和污染物冲刷过程特征。监测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7~8d的干旱时间能累积起流域内最大可能非点源污染负荷累积量的80%;由于各子流域城市化程度、垃圾管理与水土保持水平不同,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程度、产生原因与冲刷过程在空间上差别很大。
2008, 24(4):40-43.
摘要:详细分析了2004~2006年度棘洪滩水库浮游藻类的细胞密度及种群结构变化。2004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3.892×106/L和2.269×106/L,冬季以硅藻为主,春季以隐藻、金藻为主,夏、秋季以蓝藻为主。2005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6.654×106/L和5.903×106/L,冬、春季以硅藻、隐藻为主,夏季以绿藻为主,秋季则以蓝藻为主。2006年进水口与放水口藻类细胞密度年均值分别为3.001×106/L和3.687×106/L,夏末至秋季绿藻占优势,代替了先前在此阶段占优势的蓝藻,其他季节多以硅藻为主,隐藻和金藻分别在冬季和春季占有一定比例,说明2006年的水质状况较2004年、2005年有所改善。棘洪滩水库藻类峰值出现在夏末和秋季,此阶段水库的水质呈中富营养状态,其他月份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显示,目前水库的水质总体呈中度污染。入库的源水质量对水库水质影响很大,控制引入的源水质量并采取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可有效避免水库发生富营养化。
2008, 24(4):44-46.
摘要:根据前期的实验结果对转笼生物反应器运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污水处理率主要与转笼转速、曝气量、污水流速、浸没量等因素有关。为了得到较优的运行参数,采用混合正交实验方案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转笼转速为1.5r/min、曝气量为2m3/h、污水流速1m3/h、转笼完全浸没、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80.5min条件下,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18%和81.62%,为转笼生物反应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08, 24(4):47-49.
摘要:采集海河干流重要断面、相应排污渠以及部分支流(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共29个监测断面的水样,对样品中的溶解性活性磷(SRP)、总溶解态磷(TDP)与总磷(TP)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海河干流各断面的TP质量浓度为0.4~3.5mg/L,已超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SRP质量浓度0.09~0.75mg/L,TDP质量浓度0.24~1.42mg/L;各排污渠(支流)TP质量浓度0.2~5.0mg/L,SRP质量浓度0.01~3.63mg/L,TDP质量浓度0.12~4.16mg/L。排污渠(支流)多数断面的含磷量比相应干流的高。天津海河总磷以总溶解态磷为主要形态,这和海河悬浮颗粒物浓度较低有关。
2008, 24(4):50-52.
摘要:在分析新昌江流域的径流和各项用水的基础上,将环境用水优先于发电用水来考虑,通过优化调度长诏水库,在满足各项用水的前提下,调高新昌江枯水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环境用水的需要,可以将80%典型年最低日平均流量从2.03m3/s(1985年10月9日)提高到6.91m3/s,提供水量6677万m3,用于改善河道水环境。
2008, 24(4):53-57.
摘要:采用厌氧颗粒和好氧活性污泥分别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和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进行污泥接种培养,研究水解酸化IC-SBR工艺在林可霉素生产废水处理方面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COD的质量浓度为6000~9000mg/L,IC和SBR反应器中有机负荷分别为0.82kg/(kg·d)和0.26kg/(kg·d)左右的情况下,IC和SBR反应器分别运行60d和7d,COD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和61%,出水COD的质量浓度在300mg/L以下,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刘兴平 ,
2008, 24(4):58-62.
摘要:从氯酚类污染物的浓度、结构及环境因素等方面叙述了氯酚类物质的生物降解性。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降解氯酚的微生物种类,从好氧生物降解、厌氧生物降解、厌氧好氧协同降解、共代谢降解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微生物降解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一些降解机理,对今后微生物降解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8, 24(4):63-66.
摘要:评述了石墨、活性炭和炭气凝胶三类主要电吸附材料除盐技术,通过电吸附系统的开发研究,提出炭材料电吸附除盐工艺具有较大优势,在去除各种盐类阴、阳离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功效。
2008, 24(4):67-69.
摘要:研究了生物颗粒活性炭(BGAC)处理合成苯酚废水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BGAC能够高效处理苯酚废水,处理效果优于活性污泥法和颗粒活性炭(GAC)吸附。BGAC、活性污泥和GAC分别对75mg/L的苯酚废水连续处理,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60%和90%。通过苯酚出水pH值和反应器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分析,BGAC对苯酚废水的处理主要借助于活性炭的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的交替作用。
2008, 24(4):70-73.
摘要: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投加聚氯乙烯短管填料,研究投加短管填料对活性污泥工艺性能的影响,将该系统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试验研究,并与单一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对比研。结果表明,投加短管填料可以改善活性污泥工艺性能,系统对有机物及氮、磷去除效果显著,可在同一反应器内实现脱氮除磷。与活性污泥系统相比,投加短管填料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2008, 24(4):74-77.
摘要:地表水环境风险应急设施作为化工与石化企业的环境风险防治措施之一,能有效消除或降低地表水环境风险。通过对设施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探讨了设施的基本框架体系,提出了水环境风险应急设施运行模式。以我国西部某大型石化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分析,阐明了设施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和考虑的问题: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选址、选材、结构、容量、风险等因素。
2008, 24(4):78-82.
摘要:介绍了江苏水资源、水环境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江苏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存在问题,结合江苏治水新思路的实践和水利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加强江苏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采争取的 对策措施,对开展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思路。
于伟东 ,
2008, 24(4):83-86.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漳卫南运河20年来的污染历史和发展趋势,结合流域污染源监测,全面评价流域水污染现状和形势,提出了漳卫运河水污染控制对策:明确治理目标控制排污总量;严格执法;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加强流域管理;加强监测;优化水资源配置及跨流域调水。
2008, 24(4):87-90.
摘要:在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基础上,对参与式的环境治理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及其主体性进行浅析,提出在云南城市环境建设项目中开展项目目标群体参与、利用公众力量开展城市环境治理的有关建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