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已建立的二维沉淀池数学模型以及k-ε紊流模型,采用非正交同位网格下PLE算法求解水动力和悬浮物沉降的耦合模型,模拟平流沉淀池中悬浮物的沉降过程,在平流沉淀池不同进水浊度和产水量Q(或停留时间T)下进行计算,得出不同运行工况下沉淀池进水浊度与出水浊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水厂运行管理控制对沉淀池出水质量产生的影响,为水厂提高产水效率和控制沉淀池出水水质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为了有效地保护好三亚市赤田水库水资源,以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为基础,结合库区环境特征、污染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库区水质和富营养化趋势,确立赤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原则及方案,并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水质监测以及库区管理4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摘要:为了探讨感潮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太湖流域重要的感潮河流——太浦河为研究对象,在水量、水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感潮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核算了太浦河的水环境容量,并对核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型(P=88%)降雨条件下,太浦河COD水环境容量为14.405t/a,NH3-N水环境容量为1.007t/a。
摘要: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邯郸地区及各水资源分区的降雨资料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及各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及显著性水平,并得出如下结论:各水资源分区年降水量变化规律不一致;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越明显;低海拔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是海河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摘要:以河段为调查单元,选取上海地区的222个河段,分别对河道特征、护岸类型、河岸带绿化及周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了河岸带结构类型与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发现有4种类型的河岸挡墙结构,即单级挡墙的结构(D型),两级挡墙的结构(S型),特殊结构型(T型)和自然或近自然结构(W型)。老城区的河岸带类型多样,但是使用比例不一,以D型挡墙为主,占76.2%,其次为S型与T型挡墙,均占10%左右;W型挡墙基本不使用。新城区河岸带结构与老城区相似,但W型挡墙的比例较老城区有所增加,占16%;郊区河岸带结构以D型挡墙为主,占53.5%;S型与W型挡墙略低,分别为13.3%和33.4%;农村地区河岸带结构以W型挡墙为主,占86.5%;D型挡墙也有使用,但仅占13.5%。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化水平会对河岸带结构与分布产生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老城区主要使用D型挡墙;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方如农村地区主要使用W型挡墙;新城区、郊区的城市化水平介于以上两者,各类型均有使用,呈现多样化特征。
摘要:指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FFE)在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综述FFE的判定及大小定量化方法、季节性FFE的概念和污染物的相态对FFE的影响。FFE初中期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高的特性,为选择经济高效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启示。结合FFE及冲刷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态提出的工程BMPs,能使资源配置和污染控制效果达到最优化,为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建议。
摘要:基于模糊隶属度理论,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定量分析了降雨不确定性在新安江模型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对流量过程的影响。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表示降雨量的不确定性,用蒙特卡罗方法把3h雨量随机解集为1h数据,以表征降雨时程分布的不确定性影响。应用新安江模型对褒河流域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雨量量级大小的不确定性在降雨不确定性中占据主导位置,降雨时程分布的影响次之。
摘要:以吴江市汾湖中心城区及产业园区为例,针对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水面积减小,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恶化,洪涝灾害加剧,区内防洪压力加大等主要水系建设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和水系现状分析,探讨保护农村河网水系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系调整规划,加强河道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人水和谐的思想。
摘要:根据尼尔基水库建设的生态目标、水库建成后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嫩江上游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现状,将嫩江上游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针对各生态功能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结合流域生态的战略目标,选取10大类生态指标构建尼尔基水库生态目标监测及评估的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为建设生态水库和改善嫩江下游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综合应用水循环增氧和生物操控技术,在污染静态水体中重建良性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循环增氧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所构建的“浮游藻类—枝角类—滤食性鱼类”为主线的食物链,可以促进藻类生物量向更高营养等级的转化。本试验所开发的技术能够提高和稳定水体生态对污染物的负载力,为修复污染静态水体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组合手段。
摘要:针对目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地下水质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毒性金属的积累效应,引入权重值概念,对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2种方法应用于深泽县研究区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极大值的影响,并提高毒理指标的影响程度,能够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
摘要:天津地面沉降形势严峻,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关键。理论和实践证明,可开采量和临界水位等地下水资源管理指标,其可操作性不强。为此,在综合分析沉降区内地下水开采量和地面沉降所引起的土方损失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指标——土水比。研究结果表明:土水比能够指示地面沉降相对于地下水开采的易发性以及沉降区内的地下水资源保障程度;将土水比作为沉降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就可以确定出不同级别的沉降易发区域以及地下水资源的保障程度,了解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能力,从而可保证地下水开采不消耗地下水储存资源,有效监控和防治地面沉降。
摘要:为了解镜泊湖水质及富营养化情况,于2007年4~7月,每月取水样一次,分别监测透明度、COD、TN、TP等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进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湖水的透明度较低,COD偏高,pH值小于7,略显酸性,TN、TP较高,其中TN含量严重超标;镜泊湖水质类别属于Ⅴ类,水质较差,属严重富营养化。
摘要:利用LINGO软件,对新疆水磨河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费用函数进行求解,获得全局最优解:以碳化生化需氧量为水质指标时的最低费用为1496.61万元,以氨氮为水质指标时最低费用为924.12万元,该计算结果均优于模拟退火法(SA)、动态规划 (DP)和遗传算法(GA)得到的结果,表明LINGO软件在求解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的费用函数问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摘要:通过对沙河市丘陵山区降水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该区降水具有年内非常集中,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的结论;根据降水特性计算了可集水量,并进行了水窑设计计算;依据当地生活水平进行了供水水量平衡调节计算;依据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对典型水窑水质进行评价,提出了水质净化的水质保护措施,从而为类似地区开展庭院饮水水窑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针对城市透水性铺装在推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对透水性铺装地面下渗雨水收集、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等情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透水性铺装既可有效增加下渗雨水量,下渗雨水的入渗率与降雨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还可降低天然降雨中的污染物浓度,下渗雨水中NH3-N、BOD5、CODMn等水质指标浓度明显降低,下渗雨水水质可满足景观环境补水的水质要求。试验研究为地面透水性铺装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采用恒液位SBR工艺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影响恒液位S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缺氧-好氧循环、沉淀时间、进水流量等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佳工况下处理城市污水时,COD、TN、TP和NH3-N去除率分别为88.21%~91.04%、68.04%~70.45%、95.26%~96.11%和89.76%~91.17%,说明采用恒液位S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是可行的。
摘要:从水权配置与水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水资源供给量、配置目标、配置手段等方面对水权配置与水资源配置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分析,深入研究水权配置以及水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提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天津市1992~2007年的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发展的协同情况进行评价,预测2008~2010年的协同趋势,并对协同趋势做出预警。模糊综合评判法中涉及的权重问题采用离差最大化法确定。研究发现,天津市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发展的协同度在1999年前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之后协同度在总体上显示出下降趋势,2007~2010年已经亮起预警危险信号,整个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同发展很不理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系统协调的重要障碍,而南水北调工程的新增水量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缓解天津市缺水的压力。
摘要:东江水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共同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凸现了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在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其矛盾具体表现在:①在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经济发展之间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②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实行流域统一管理的障碍;③“一国两制”下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探讨了高强度开发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流域协调管理、“一国两制”条件下跨界水资源保护等的现代水资源问题与管理的迫切性。
袁记平 ,
摘要:对饮用水应急保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突发事件下的饮用水应急保障机制主要应当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建立饮用水风险评估机制、饮用水应急保障预警机制、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和突发事件后的饮用水恢复供应机制。
摘要:基于某个村庄案例,通过对取水许可、机井建设与开采、用水费用征收等农民获取地下水资源三个环节的剖析来探索自然资源管理学术讨论中经常涉及的产权设置、获取机制及其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关注“获取机制”要素的社区水资源管理实践与研究是提高目前我国农村中地下水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