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1):1-5.
摘要:在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水资源特点、利用现状、生产经营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以小流域为尺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必要性。以县南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区域内常规和非常规水资源进行联合配置研究,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多目标、多水源联合配置模型。对配置方案的结构、社会发展协调性和用水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置方案结构合理,效益明显,有助于促进区域的社会协调发展。
2010, 26(1):6-8.
摘要:为了在太湖流域找到一种适合资料缺乏地区的蒸散发计算方法,利用太湖以西宜兴市 梅林试验区的气象监测资料,以PM(Penman-Monteith)公式为标准,评价Hargreaves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ET0,即参考蒸散发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太<湖流域应用Hargreaves方法计算的ET0与PM方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Hargreaves法在日、旬、月尺度上结果与PM法结果均保持较好的变化趋势及峰值的一致性,误差随计算时间段的延长而减小。在阴雨天较多的夏季采用Hargreaves方法计算ET0,结果会明显偏高。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此为依据建立修正方程。经过线性回归方程修正的Hargreaves法计算结果平均相对误差明显下降,并且以日ET0结果改进最多。
2010, 26(1):9-12.
摘要:在有限资料条件下,首先通过Erdas软件生成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其次选取西安市周边4个雨量站的降雨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2005年的降雨量,采用SCS径流曲线模型计算2005年的年净雨量,然后求出2005年西安市的年径流量,最后根据研究区域内COD、TN、SS以及TP等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估算出它们的负荷量。结果表明:西安市2005年污染物负荷量分别为COD14794.7t、TN1233.0t、SS52426.3t、TP61.7t。
2010, 26(1):17-20.
摘要:为研究不同湿地植物根系泌氧能力与重金属吸收积累能力间的关系,选用6种对废水中重金属吸收能力较强的湿地植物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湿地植物的根系向水中的泌氧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植物间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差异最大可达1.05mg/L;不同种类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也有显著差异,而且在重金属积累量方面的差异 明显高于重金属浓度方面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种类湿地植物水体溶解氧浓度与植 株重金属积累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该结果说明, 湿地植物对废水及底泥中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根系的泌氧能力。
2010, 26(1):21-23.
摘要:采用逐月频率计算法,分别计算水库修建前后河道生态径流,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确定水库调度是否符合河道生态径流的要求。根据襄阳站水文资料对丹江口水库的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目前的调度方式对汉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比较大,提出了减小丹江口水库调度对汉江生态系统影响的措施:为减少这种影响,应以建坝前的最大、最小和适宜生态径流过程为准,对现有的调度规程进行适当修改,使以后运行的最小生态径流不小于建坝前的最小生态径流,最大生态径流不大于建坝前的最大生态径流过程,减小水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付广义 , , , , 俞盈 , , , 叶恒朋 , , , 陈繁忠 , ,
2010, 26(1):24-28.
摘要:对广州市区典型河涌氮、磷污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6.21~22.40mg/L,间隙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19.9~152.0mg/L。河涌上覆水以及间隙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无机氮污染,且以氨氮为主,占总无机氮的90%以上。各河涌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表现出很强相关性,但上覆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与间隙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磷形态差异较大,间隙水中可溶性正磷酸盐与总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有机磷质量浓度比上覆水要高;底泥中可溶性磷(Psol)、铝结合磷(PAl)质量浓度较低,铁结合磷(PFe)质量浓度较高。悬浮物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整体上均比底泥样品要高。
2010, 26(1):29-31.
摘要:对天津市滨海地区的北塘水库沉积物(0~40cm)中有机物、全盐量、钠离子和氯离子等浓度进行测定,运用沉积物盐渍化和碱化度(ESP)等方法,探讨滨海地区蓄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结果表明:咸化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是水库咸化的重要因素,扩大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加强水库周边排沥设施建设,使地下水深度降至水库的临界深度以下,是水库水质咸化首要的改善途径。
2010, 26(1):32-35.
摘要:阐述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建设地下水库得天独厚的条件:巨大的前山带构造洼地和巨厚的山前冲洪积扇形成了可以联合调蓄的串珠状天然地下水库。该地下水库调蓄空间巨大, 可达1250亿m3。调蓄水源集中充沛,进行适当的人工采补工程后可实现地下水库“丰补欠采”的调蓄作用,对该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010, 26(1):40-43.
摘要:在对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事件和2008年冬春季引水中引江济太工程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在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爆发1周内,随着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的进行,贡湖水厂水源地溶解氧和氨氮等水质指标从劣Ⅴ类转变为Ⅲ类,小湾里水厂和锡东水厂水质也有好转;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调水条件下,2008年5月与去年期相比,贡湖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从7.04mg/L、0.106mg/L、4.10mg/L下降到3.35mg/L、0.087mg/L、2.87mg/L,氨氮水质指标保持在Ⅲ类,表明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改善太湖局部湖区水质、保障太湖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引江济太调水工程长效化运行的对策措施建议。
邓晓颖 ,
2010, 26(1):44-48.
摘要:为实现郑州沿黄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或减少地下水水源地集中开采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区内地下水位、水质、开采量等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近10年的连续监测。利用实测、遥感解译、水均衡及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重新计算验证了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了复核性开采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水源开采不会对黄河大堤稳定性及黄河河道造成大的影响;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造成水源地水位降深增加了1.5m,但黄河的补给量基本未变;河道北移在800m以内时对水源地的影响不大。针对水源地范围内存在农渔业用水模式的改变及对地下水的无序开发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对水源地的立法保护,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和“采补调蓄”措施,是实现沿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
乔小娟 , 李国敏 , 周金龙 , 都洁 , 杜成元 , 孙中惠 , 巫润建
2010, 26(1):49-52.
摘要:以太原西山煤矿集中开采区为例,从水量水质两方面分析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西山矿区浅层煤炭资源开采的逐步枯竭和开采技术水平的完善,煤炭开采在向下煤组延深的同时,强度也不断增大。浅中层地下水逐渐被疏干,深层岩溶水因采煤排水转化为矿坑水,岩溶大泉的补给量随之减少,而矿坑突水又增大了岩溶泉域的排泄量,造成岩溶泉水位的降低甚至泉水的断流。在采空区,地表径流通过因采煤而造成的裂缝与塌陷地带,大量渗漏入矿井中,从而使地表径流量减少,改变了地下水系统与地表水系统的补排关系。采煤产生的酸性矿坑水及固体废弃物随着地下水而迁移,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老窑水的存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2010, 26(1):53-56.
摘要:重点分析了我国核电站温排水问题审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温排水混合区的范围的界定。从两个不同角度,即水力学角度和监督管理的角度定义混合区。借鉴美国各州关于混合区的定义,指出我国也应从监督管理角度,遵循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原则定义混合区的范围。针对温排水对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以及我国温排水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未能进行定量分析的现状,指出混合区设置应以温排水对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为出发点。参考国外的温排水混合区的监管指标,指出我国应以某一拟建或在建核电站为例,由点及面,展开温排水混合区设置的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海域生态特征的核电站温排水的混合区监管标准。
2010, 26(1):66-69.
摘要:构建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工业用水节水潜力计算模型,认为节水潜力是技术充分有效、不存在任何效率损失情形下的工业最小用水量与实际用水量的差,是用水户在现有的生产技术、用水结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意识、投资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能达到的目标。以徐州市为例进行计算分析,指出徐州工业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总体节水潜力为当前用水量的22.52%。
2010, 26(1):70-74.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沸石对氨氮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随着天然沸石粒径与投加量的减小,沸石对氨氮的吸附量显著增加;在pH值中性时,去除效果最好;温度升高有利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
李志萍 , , 刘翠 , PieterJ.STUYFZAND , , D.VanHALEM ,
2010, 26(1):75-79.
摘要:介绍了荷兰饮用水的供给状况,地下水中砷的分布,饮用水中的砷,以及8个典型水文系统中砷的形成过程、水化学特征,分析了荷兰地下水中砷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吸附和阴离子交换、黄铁矿的氧化反应和氧(氢氧)化铁的还原性溶解以及砷酸盐被还原成亚砷酸盐,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2010, 26(1):84-86.
摘要: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分类及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对2003~2008年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发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且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危害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的违规排放是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污染事件中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油类等主要污染物,提出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投加药剂和采取吸附法等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最后就应急标准、应急监测、水源地的环境风险评价等我国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0, 26(1):87-90.
摘要:介绍日本水资源以及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重点讨论日本近年来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发展变化历程。最后借鉴日本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结合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形势,提出思考和建议。
2010, 26(1):91-94.
摘要:介绍尼洋河流域左岸支流——巴河的水电开发,重点分析水电工程的兴建对巴河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景观生态等的影响。提出合理开发水电工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防治措施:规划和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施工期尽量减少干扰,严格按照各类法规进行;竣工期注重植被恢复,完善各类景观恢复措施;运行期注意调节径流,保证河流最小生态水量。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