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8(4):1-5.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1
摘要:将生命周期思想引入农业用水增值研究,提出农业用水具有“开发—利用—废弃”的生命周期,各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探讨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理论,既要考虑各个阶段的增值,又要考虑其耦合增值。构建农业用水增值模型,研究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的模式与途径。为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用水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实现农业用水增值奠定理论基础。
2012, 28(4):6-11.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2
摘要:测试南四湖湖区29个表层底泥中重金属Hg、Cd、Cr、Pb、Ni、Cu、Zn和类金属As的质量比,得到南四湖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南四湖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已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属于中等程度污染湖泊,其中以As、Hg、Cd、Pb元素污染严重。除了As、Cd元素在下级湖表层底泥中的质量比略高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上级湖的污染程度普遍比在下级湖的高;二级坝以北的昭阳湖湖区潜在生态危害最为严重,其次是南阳湖、微山湖、独山湖和二级坝以南的昭阳湖湖区。
2012, 28(4):12-16.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3
摘要:在简要介绍分形维数算法的基础上,以乌梁素海2006年5月实测资料为例,初步分析分形理论在水体营养状况评价中的适用性;将基于分形理论的评价结果与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荐使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对22个采样点的评价中,二者评价的一致性达到91%。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仅有两个采样点不同。从全湖的评价结果看,乌梁素海已经达到富营养—重富营养水平,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评价结果充分说明分形维数法可以应用于乌梁素海的富营养化评价研究,但其在其他水体的普适性尚待进一步验证。另外,分析了分形理论在水体营养状况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12, 28(4):17-2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4
摘要:在剖析西北内陆河区的洪水主要特征和成因基础之上,探讨变化环境下的综合应对措施及关键技术问题,制定洪水风险区划,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监测评估体系,实施面向洪灾过程的水资源合理调配,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各种措施应对洪水灾害。
2012, 28(4):24-27.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5
摘要:采用吸附—解吸试验研究河流底泥对Cd2+的吸附解吸特征,评估Cd2+在底泥中的迁移性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河流底泥对Cd2+的吸附质量比随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Cd2+平衡质量浓度为23.09μg/mL时,底泥的最大吸附质量比为1655.575μg/g;吸附率随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底泥对Cd2+的吸附可以分为30min前的快速吸附和60min后的慢速吸附阶段。底泥对Cd2+的解吸质量比随吸附质量比的增高而增大,解吸率保持在1.51%~4.96%之间。保留因子R′对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变化较敏感,随着Cd2+平衡质量浓度上升而下降。大溪河水体中Cd2+的实际分配系数Kd和保留因子R′分别为1766.15L/kg,99968.76 L/kg,表明Cd2+在环境中迁移的风险较低。
2012, 28(4):28-32.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6
摘要:在考虑沿流向的温度梯度、假设河流水面热交换通量沿程恒定的基础上,根据河道一维水温控制方程推导出解析解,并与国内常用的一种河道水温计算解析解的简化解法作了较详细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热交换通量沿程恒定的解析解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好地模拟水库下游河道水温复温过程。以安徽白莲崖水库为例,在预测白莲崖水库水温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推导的解析解对白莲崖水库下游河道水温沿程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水库下游河道水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白莲崖水库下游河道长期处于低温环境,河水不适于浇灌两岸的农作物,对鱼类生长、繁殖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需将其他温度适宜的水源输至农田进行灌溉,适合鱼类生长、产卵的场所将向下游推移。
2012, 28(4):33-37.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7
摘要:在江苏高淳县WRSIS系统中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稻田田面水和地下排水中氮素动态变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1?d后田面水TN和NH4+-N质量浓度值达到最大,随着时间推移,质量浓度迅速下降,施肥7d后TN质量浓度下降70%~76%,NH4+-N质量浓度下降83.5%~85.5%。田面水中ρ(NH4+-N)/ρ(TN)和ρ(NO3--N)/ρ(TN)具有相似变化规律,先升后降,且ρ(NH4+-N)/ρ(TN)显著大于ρ(NO3--N)/ρ(TN)。地下排水中氮素以NO3--N为主,施肥后NO3--N质量浓度在3.0~19.0mg/L的范围内;NH4+-N质量浓度较低,整个生育期质量浓度都在1.1mg/L以下。田面水和地下排水中氮素质量浓度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7d内是防止氮素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需要控制排水;同时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显著减少氮素地表流失和地下渗漏损失量。
2012, 28(4):38-41.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8
摘要: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基于湿地普查和重点湿地调查结果,应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对海河流域10个重要湿地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10个重要湿地中有9个处于预警状态,1个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其中生态安全指数最高的是大黄堡洼,为5.9950,最低的为大浪淀湿地,为3.8340,海河流域湿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近年来有向中度预警甚至极度预警状态恶化的趋势;指出必须重视海河流域湿地的生态安全建设。
2012, 28(4):42-4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09
摘要:采用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对昆山市环城北路景观池塘水体因富营养化、流动性差等引起的黑臭现象进行治理。治理后TN、TP的去除率均超过85%,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达1.28 m,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显著改善。结果表明,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对没有或仅有少量污水排入的受污染景观水体较为适宜。
2012, 28(4):45-49.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0
摘要:以贵州省四方洞地下河为例,将影响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6个主要因素,即出露地层、地下水埋深、石漠化程度、植被覆盖率、土层厚度、岩层产状,作为评价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指标,对这6个指标实际值进行量化,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各评价指标实际值及其权重值与地下水脆弱性的函数关系式,以量化单个点(小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最后用Arcview32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完成对四方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
2012, 28(4):50-5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1
摘要: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樱桃河畔具代表性的滨岸带地域,在模拟降雨过程中,设置不同坡度,不同坡长及植被条件下的对比实验。得出最优方案:坡度约为8°±0.5°,被冬青覆盖的河滨带在宽度为4~5 m时,对降雨径流的污染削减效果最佳。此时模拟地表径流平均入水质状况为,进水水质:ρ(COD)=154.7mg/L、ρ(TP)=0.55mg/L、ρ(NH3-N)=1.19mg/L,出水水质:ρ(COD)=77.38mg/L、ρ(TP)=0.29mg/L、ρ(NH3-N)=0.69mg/L;削减率分别为49.98%,47.27%,41.61%。试验结果为提高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提供参考。
2012, 28(4):54-57.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2
摘要:在探讨徐州市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阐述了施行限制纳污红线的必要性以及建立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核心和关键,对徐州市各功能区的限制纳污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各功能区的纳污总量,提出了施行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的建议。
2012, 28(4):58-60.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3
摘要:在对汾河水质、入河排污量监测的基础上,选取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以掌握汾河复流前后水环境承载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各水功能区为基本计算单元,分析计算水功能区不同来水条件下的水域纳污能力,进而提出汾河复流后各行政分区的污染物限排总量及污染物削减率。结果表明:复流后各功能区COD和NH3-N限制排污总量分别为25 139 t/a和1 158 t/a,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24 704 t/a和7 857 t/a,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9.6%和87.2%。若各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后,COD、NH3-N仍要削减15 936 t/a和4 356 t/a。
2012, 28(4):61-6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4
摘要:研究Pb2+、Cu2+在其不同质量浓度(0.10mg/L、0.25mg/L、0.50mg/L)情况下在黄颡鱼性腺中的富集特性以及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性腺(卵巢)对Pb2+、Cu2+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暴露期间的20—30?d内,Pb2+、Cu2+在性腺内的富集量分别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之后呈对数关系。其中,Cu2+的富集显著大于Pb2+(P<0.01);性腺中的重金属富集与水溶液中Pb2+、Cu2+的浓度相关(P<0.01),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黄颡鱼性腺细胞的发育水平,亦与溶液Pb2+、Cu2+的浓度与暴露时间相关。
2012, 28(4):64-68.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5
摘要:好氧颗粒污泥以其在反应器中污泥沉降速度快、泥水分离简单、污泥浓度高,能够同时实现脱氮除磷等特点成为目前污(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好氧颗粒污泥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及难降解废水(硝基苯废水、苯酚废水、氯酚废水、苯胺和氯苯胺废水、含盐废水、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该类物质的影响因素、去除机制及其微生物特性等,指出其在难降解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2, 28(4):69-7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6
摘要:通过设置改性复合填料和微电解铁屑床对合并净化槽进行工艺改进,采用厌氧(缺氧) -好氧(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为优化该装置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分别选取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污泥回流比作为运行条件进行试验室中试研究。结合试验结果和经济效益,得出最佳运行条件:水体停留时间为8 h,此时系统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63%、87%; COD有机负荷为2.7 g/(L·d),该条件下出水COD、 TN 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74%、88%;污泥回流比为75%,此时净化槽出水COD、 TN 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70%、94%。
2012, 28(4):74-77.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7
摘要:从陕北油区的靖边天赐湾注水井、子长余家坪选油站、青化砭选油站采集采油污水,利用高效石油降解菌CT?6的菌液以及加入营养物质的菌液两种方法进行了净化处理。实验结果为:靖边县天赐湾水样用不加营养物的实验菌株处理2 d后,石油类物质质量浓度为7.86 mg/L,达到国家石油类物质排放二级标准,8d时,石油类物质质量浓度下降至4.21 mg/L,达到一级标准;子长余家坪选油站水样用不加营养物的实验菌株处理8 d后,石油类物质质量浓度为19.52 mg/L,达到国家石油类物质排放三级标准;青化砭选油站的水样用两种方法处理后水样中的含油量均没有明显下降。在青化砭选油站水样处理过程中,只给水样中投加菌体的处理效果优于给水样中添加菌体和营养物质的效果。
2012, 28(4):78-81.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8
摘要:开发出以接枝二茂铁为介体的微生物传感器测量BOD,将二茂铁(ferrocene,Fc)通过缩合反应接枝到大分子介孔材料SBA?15的表面,作为微生物生化反应传递电子的介体,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固定化于聚乙烯醇(PVA)里,制备成微生物敏感膜,并与玻碳电极耦合,构建三电极传感系统,用于快速测量水样的BOD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传感器测量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300mg/L,连续测量20个样品的精密度为 4.2%,能连续工作35d。讨论pH、温度和重金属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实际水样的测试结果表明,由微生物传感器测得的BOD与BOD5的具有良好的相关度。
2012, 28(4):82-86.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19
摘要:以干旱区典型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为例,估算干旱区水库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7年红崖山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静态和动态生态价值分别为4.5252亿元/a和3.5297亿元/a,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主要有:水源涵养1.4539亿元/a、废物处理1.2969亿元/a和食物生产1.2530亿元/a,分别占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静态生态价值的32.13%、28.65%和27.69%,而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娱乐文化、气候调解等仅占11.53%。
2012, 28(4):87-90.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20
摘要: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市用水结构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市总用水量不断增加,农业是用水大户,但自9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用水量开始下降,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持续上升,到21世纪初期,工业用水量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生活用水量缓慢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是农业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是工业用水量迅速递增的原因。最后,提出充分利用中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节水措施。
2012, 28(4):91-9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2.04.021
摘要:针对沧州湿地水资源短缺、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及淤积严重等问题,采用调水补水、雨洪资源补水、生物调控等技术措施对沧州湿地进行水环境修复,并分析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沧州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所采取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是有效的。
总访问量:2919824 今日访问:148
水资源保护 ® 2025 版权所有